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12869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

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或经过模式的识别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而其他的则很快消退。

如,电影片段;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如,人在拨电话时,打完电话号码就忘记了。

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

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重现,识记:

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记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按照目的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按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

机械记忆意义识记,保持:

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其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

再认和重现:

这是记忆的第三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

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重现按照有无目的分为有意重现和无意重现。

回忆以联想为基础。

联想:

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里活动,分为:

类似联想:

词类归纳,水果对比联想:

生死,问答,反义词接近联想:

桂花中秋关系联想:

树木森林,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也即存储的信息不能正确地提取出来。

遗忘可分为:

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衰退说;

干扰说。

因素有两种:

一是前摄抑制;

二是倒摄抑制。

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11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

熟悉的材料、难易度适当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

学习者感兴趣比不感兴趣的遗忘慢。

从识记的数量来看,数量大遗忘也越多。

(量力性)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

追求“过度学习”(P113)150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渠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单渠道输入遗忘得慢。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的发展,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1、构造主义(P113),奠基人是冯特,而典型代表人物是其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E.B.Titchener)。

该学派主张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内省与实践相结合,在试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机能主义(P113),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杜威等。

机能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

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因而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内省法,但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3、格式塔心理学(P113),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反对构造主义的学派,即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学派”。

创始人为维特海默(M.Wertheinmer),考夫卡(K.Kolfka)和柯勒(W.Kohler)。

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学派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4、行为主义(P113),这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stson),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

行为主义主要有两个特点:

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

早期行为主义者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系,否认人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30年代出现新行为主义,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个体认知的中介过程,即“中介变量”,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受到操作主义哲学的影响,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行为主义缺点是忽视人的思维活动。

5、精神分析学派(P115),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

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两种:

意识和无意识。

本能和冲动源于无意识。

6、认知心理学(P116),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不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据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有机体。

研究方法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强调研究人的意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7、人本主义心理学(P116),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创始人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为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反对强制压迫,而是要启示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用抽象思辨与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全面描述,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P118),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原因:

1、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2、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3、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一语言与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表层文化,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建筑、服饰等,属于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表层文化。

中层文化,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作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教育、婚姻和家庭制度等。

深层文化,观念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大文化(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

“文化”和“文明”有什么区别?

2、文化的特征,A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B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化交际障碍。

C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D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E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

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F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P121)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当做衡量别文化的标准。

D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E交际的结果:

文化的相互影响,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P124),四个阶段A蜜月阶段B挫折阶段C调整阶段D适应阶段,“文化震荡症”和“文化休克”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时间长度因人而异。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与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

、完全拒绝的态度、完全同化的态度、既保留母文化,有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叫“边缘人”、立足于母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

E从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A尊重不同文化B理解与适应目的与文化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4、交际文化,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

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

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

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

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二),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文化教学,思考:

你认为应该象学生教授那些文化知识?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1、语言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