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1110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化学十二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信息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十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S-32Mn-55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7.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描述内容所做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选项

描述

分析

A

“煤饼烧蛎成灰”

这种灰称为“蜃”,主要成分为Ca(OH)2

B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KNO3)”

“紫青烟”是因为发生了焰色反应

C

“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

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

D

“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其中涉及到的操作有结晶

【答案】A

【解析】A、这种灰主要成分一定不可能是为Ca(OH)2,Ca(OH)2可在空气中与CO2继续反应,故A错误;B、“紫青烟”是因为发生了焰色反应,钾的焰色反应即为紫色,故B正确;C、司南中“杓”的应该是有磁性的,磁性氧化铁,材质为Fe3O4,故C正确;D、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该操作为结晶,故D正确;故选A。

8.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氧化铝,阳极上每生成67.2L气体,就有4NA个Al3+在阴极得到电子变成Al

B.1L0.1mol/L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2-离子数之和为0.1NA

C.0.25molZn与一定量浓硫酸反应后完全溶解,生成气体的分子数为0.25NA

D.46g有机物C2H6O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数目一定为7NA

【答案】C

【解析】A.未注明气体所处的状态,无法计算67.2L气体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B.1L0.1mol/L的NaHCO3溶液含有0.1molNaHCO3,根据物料守恒,HCO3-和CO32-离子以及碳酸分子数之和为0.1NA,故B错误;C、Zn的物质的量是0.25mol,无论生成氢气还是二氧化硫,1mol气体得到2mol电子,0.25mol锌可以反应生成0.25mol气体,气体分子数必为0.25NA,故C正确;D、C2H6O可能为乙醇,还可能为二甲醚,当为二甲醚时,1molC2H6O中含8NA条极性共价键,故D错误;故选C。

9.有机物a和苯通过反应合成b的过程如图(无机小分子产物略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加成反应

B.若R为CH3时,b中所有原子可能共面

C.若R为C4H9时,取代b苯环上的氢的一氯代物的可能的结构共有4种

D.若R为C4H5O时,lmolb最多可以与5molH2加成

【答案】D

【解析】A.烃基取代苯环的氢原子,同时生成氯化氢,为取代反应,故A错误;B.R为CH3时,应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则所有的原子不可能共平面,故B错误;C.-C4H9有4种,分别为:

①CH3-CH2-CH2-CH2-、②CH3-CH2-CH(CH3)-、③(CH3)2CH-CH2-、④(CH3)3C-,苯环的H被取代,各有邻、间、对3种,共12种,故C错误;D.R为C4H5O时,不饱合度为=2,且1mol苯环消耗3mol氢气,则lmol b最多可以与5mol H2加成,故D正确;故选D。

10.以下各项中,由实验操作及现象不能推出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且不褪色

混合气体中含有HCl

B

向久置Na2O2粉末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没有变质

C

将5滴0.1mol/LNa2CO3溶液分别滴入2mL0.1mol/L醋酸溶液和2mL0.1mol/L硼酸溶液中

醋酸溶液中产生气泡,硼酸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酸性:

醋酸>碳酸>硼酸

D

向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30%H2O2

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加深

Fe3+能催化H2O2分解且该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B

【解析】A.将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的取代物和氯化氢,氯化氢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褪色说明不是氯气的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B.久置的Na2O2粉末混有碳酸钠,加盐酸生成无色气体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结论不合理,故B错误;C.醋酸中有气泡产生,硼酸中没有气泡产生,说明醋酸可生成碳酸,酸性比碳酸强,可说明酸性:

醋酸>碳酸>硼酸,故C正确;D.FeCl3能够催化H2O2分解放出氧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加深,说明双氧水的分解是放热反应,使铁离子的水解平衡发生了移动,故D正确;故选B。

11.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与X形成的某种化合物可用作水果的催熟剂,Y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X、Y、Z三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Z>Y>X>W

B.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X>Z

C.W、X形成的某种化合物常用作萃取剂

D.Y和Z形成的含氧酸盐均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答案】C

【解析】W与X形成某种化合物可用作水果的催熟剂,即此化合物为C2H4,因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此W为H,X为C,Y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则Y可能为Na或Mg,三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如果Y为Na,则Z为S,如果Y为Mg,则Z为P,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半径减小,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Y>Z>X>W,故A错误;B、如果Z为S,C的非金属性小于S,因此H2S的稳定性比CH4稳定性强,如果Z为P,C的非金属性强于P,即CH4的稳定性强于PH3,故B说法错误;C、C和H形成的化合物为C6H6,即为苯,苯常用作萃取剂,故C正确;D、如果形成的含氧酸盐为Na2SO4,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D错误。

12.工业上通过电化学原理在铝表面形成氧化膜来提高其抗腐蚀能力,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棒可用铜棒代替,其作用是传递电流

B.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减小

C.通电后电子被强制从碳棒流向铝片使铝表面形成氧化膜

D.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控制氧化膜的形成速度

【答案】C

【解析】A、根据电解原理,碳棒为阴极,铜棒能够代替碳棒,作用是传递电流,故A说法正确;B、阳极反应式为2Al-6e-+3H2O=Al2O3+6H+,阴极反应式为2H++2e-=H2↑,总电解反应式为2Al+3H2OAl2O3+3H2↑,硫酸浓度增大,c(H+)增大,即pH减小,故B说法正确;C、电子移动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碳棒,铝片→电源的正极,电解质溶液中没有电子通过,故C说法错误;D、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电流的强度,即可以控制氧化膜的形成速度,故D说法正确。

13.某温度下,向10mL0.1mol/LCuCl2溶液中滴加0.1mol/L的Na2S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中-lgc(Cu2+)与Na2S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

lg2=0.3,Ksp(ZnS)=3×10-25mo/L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c三点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为b点

B.Na2S溶液中:

2[c(S2-)+c(HS-)+c(H2S)]=c(Na+)

C.该温度下Ksp(CuS)=4×10-36mol2/L2

D.向100mLZn2+、Cu2+浓度均为10-5mol/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4mol/L的Na2S溶液,Cu2+先沉淀

【答案】A

【解析】向10mL0.1mol/LCuCl2溶液中滴加0.1mol/L的Na2S溶液,发生反应:

Cu2++S2-CuS↓,Cu2+单独存在或S2-单独存在均会水解,水解促进水的电离,b点溶液时滴加Na2S溶液的体积是10mL,此时恰好生成CuS沉淀,CuS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CuS(s)Cu2+(aq)+S2-(aq),已知此时-lgc(Cu2+)=17.7,则平衡时c(Cu2+)=c(S2-)=10-17.7mol/L。

A.Cu2+单独存在或S2-单独存在均会水解,水解促进水的电离,b点时恰好形成CuS沉淀,此时水的电离程度并不是a,b,c三点中最大的,故A错误;B.Na2S溶液中,根据物料守恒,2c(S2-)+2c(HS-)+2c(H2S)═c(Na+),故B正确;C.该温度下,平衡时c(Cu2+)=c(S2-)=10-17.7mol/L,则Ksp(CuS)=c(Cu2+)c(S2-)=10-17.7mol/L×10-17.7mol/L=10-35.4mol2/L2,由于已知lg2=0.3,则Ksp(CuS)=10-35.4mol2/L2=(100.3)2×10-36mol2/L2=4×10-36 mol2/L2,故C正确;D.向100 mLZn2+、Cu2+浓度均为10-5mol/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4mol/L的Na2S溶液,产生ZnS时需要的S2-浓度为c(S2-)===3×10-20mol/L,产生CuS时需要的S2-浓度为c(S2-)===4×10-31mol/L,则产生CuS沉淀所需S2-浓度更小,优先产生CuS沉淀,故D正确;故选A。

26.(14分)某红色固体粉末样品可能含有Fe2O3和Cu2O中的一种或两种,某校化学自主探究实验小组拟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Cu2O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反应:

Cu2O+2H+=Cu+Cu2++H2O

探究一: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组装完成后,夹好止水夹,,则说明装置A的气密性良好。

(2)装置A是氢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的药品是(填选项)。

A.稀硫酸和锌片     B.稀硝酸和铁片

C.氢氧化钠溶液和铝片    D.浓硫酸和镁片

(3)从下列实验步骤中,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

①____________③(填序号)。

①打开止水夹      

②熄灭C处的酒精喷灯

③C处冷却至室温后,关闭止水夹     

④点燃C处的酒精喷灯

⑤收集氢气并验纯    

⑥通入气体一段时间,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探究二:

(4)甲同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若无红色物质生成,则说明样品中不含Cu2O;乙同学认为观点不正确,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丙同学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产生红棕色的气体。

证明样品中一定含有,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丁同学设计实验证明另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则其设计方案中检验另一种物质所有试剂名称为。

(5)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反应后经过滤得到固体3.2g,滤液中Fe2+有1.0mol,则样品中n(Cu2O)=mol。

【答案】

(1)向装置A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2)AC(3)⑥⑤④②

(4)2Fe3++Cu=2Fe2++Cu2+Cu2OCu2O+6H++2NO3-=2Cu2++2NO2+3H2O盐酸、过氧化氢、硫氰化钾

(5)0.55

(3)氢气混有空气加热发生爆炸,所以开始先通氢气,打开止水夹生成氢气,通过后续装置充满氢气,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检验最后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