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072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docx

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1、概述

2、水文条件

3、吹填围堰施工便道和平台

三、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工艺流程

四、移动模架安装

五、移动模架系统操作

六、移动模架预压

七、钢筋施工

八、预留预埋件安装

九、内模安装

十、端模及墩顶处模板安装

十一、混凝土施工

十二、预应力张拉

十三、预应力管压浆

十四、雨季施工措施

十五、施工进度计划

十六、安装主要材料及设备计划

十七、文明安全施工措施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施工图》

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工程施工合同及招标文件》

4.《工程投标技术方案》

5.《市政公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汇编》

6、《城市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7、《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纪录管理办法(试行)》建质[2003]162号文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9.《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10、《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2-2008)

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2、《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13、《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

1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15、项目相关单位批准的有关文件等

 

二、工程概况

1、概述

中汊、南汊桥梁工程北接龙祥岛立交主线桥工程,南接南接线S203立交主线桥工程,设计起点里程为K2+984.494,终点里程为K4+142.494,全长1158m。

1)南汊桥主梁采用跨径5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分左右幅独立布置,单幅箱梁采用单箱双室斜腹板截面。

箱梁宽17.39m,箱底宽8.63m,梁高2.7m。

箱梁悬臂长3.5m,端部厚18cm,根部厚55cm。

箱梁顶、底板厚均为25cm。

在箱梁的支点处均设置了横梁,中支点横梁厚2m,边支点横梁厚1.2m。

边跨支点附近底板上设置φ80cm进人孔,以方便运营后的养护、维修。

箱梁顶面设置2%横坡,由左右两幅箱梁分别绕路线中心线旋转形成。

箱梁采用纵、横双向预应力系统。

其中纵向预应力钢束采用19-φs15.2、12-φs15.2钢绞线,分别布置在箱梁腹板、顶板及底板上,采用群锚体系,由金属圆形波纹管制孔;横向预应力钢束采用3-φs15.2钢绞线,布置在箱梁顶板上,间距50cm,采用扁锚体系,由金属扁形波纹管置孔,单侧张拉。

以M5墩~M24墩逐跨开始采用移动模架施工。

箱梁主要截面型式示意图:

2、水文条件

螺洲大桥工程位于乌龙江下游,乌龙江处于闽江下游的感潮河段,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既遭受上游洪水侵袭又受到下游潮汐的影响。

闽江河口的潮汐沿闽江南、北港可上溯影响至闽江干流竹岐,在南港河段正常情况下为半日潮,闽江下游低水位发生在枯水期(8月~翌年3月),枯水期水位主要受潮汐影响。

闽江口为强潮陆相河口,潮型为规则半日期,潮汐一天有两个周期,十二小时五十分为一周期,涨潮约五个小时,落潮约七又四分之三小时。

据桥址下游闽江南港峡南站资料,平均高潮位为4.81m,平均低潮位为1.01m,平均潮差为3.8m。

最高通航水位6.717m。

最低通航水位0.9m。

平均低潮位1.01m。

平均高潮位4.81m。

中汊、南汊呈弱淤积趋势,在河道边界条件没有大变动的条件下,拟建桥位处滩槽格局河道将保持稳定。

施工区段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台风和短时间强降雨。

平常时段乌龙江分流闽江上游流量30%左右,洪汛期分流量加大到70%以上,水位可陡涨4m以上。

3、吹填围堰施工便道和平台

在中汊、南汊河道两侧的滩地上,采用吹沙围堰施工施工便道和平台。

本次吹填工程被塔礁洲及钢栈桥分为二段,第一段从龙祥岛K3+016(M2墩)至K3+200(M5墩)(如图1-1中汊吹填施工平面图);第二段从塔礁洲南岸K3+918(M20)至K4+240(S2墩)(如图1-2南汊吹填施工平面图)。

图1-1中汊吹填施工平面图(K3+016~K3+200)

图1-2南汊吹填施工平面图(K3+918~K4+240)

图1-3中汊吹填施工断面

图1-4南汊吹填施工断面

所有吹填标高均为5.5米,为了与钢栈桥衔接,与钢栈桥衔接位置便道顶标高为8.414m,需做出一个平缓的过渡,为了防止基体沉降,要求吹至5.8m标高。

 

三、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工艺流程

 

 

 

四、移动模架安装

移动模架造桥机自下而上可分为墩旁托架、支承台车支承系统,主梁,内外模板及其支撑,横联系统,辅助门吊及安全设施等系统。

移动模架系统的拼装在首跨M5墩—M6墩之间完成。

各构件拼装顺序:

牛腿的组装、主梁的组装及有关施工设备、机具的就位→主梁吊装就位→牛腿的安装→横梁安装→铺设底模→安装支架、外模→安装内模。

移动模架采取支架拼装,一次性安装就位。

4.1、拼装场地平整

根据移动摸架安装要求在吹填面平整出长60m,宽30m拼装场地。

将前后导梁位置就地整平,18t压路机压实,作为下行式移动模架的拼装场地。

4.2主梁安装

因现场吊装场地限制,主梁安装时先搭设右边钢墩及临时支架依次安装右边各节主梁,再搭设左边钢墩及临时支架依次安装右边各节主梁。

在钢墩及临时支架上放样,其它跨中钢管墩支撑均以该标高控制。

跨中临时支撑为主梁采用600钢管柱(见移动模架安装跨中钢墩设计图如下),主梁每个接头位置设1个钢墩;同一钢墩两钢管桩轴线距离(与主梁轴线同宽),钢墩上放置沙箱作为卸落装置,沙箱顶面采用双拼Ⅰ25作为2管柱的联接细梁。

根据主梁及导梁的节段数,在跨中共需设置16个临时支撑,主梁安装时,通过薄钢板调节主梁高度。

临时支撑底部为(3000×3000×600mm)C30素混凝土基础。

主梁吊装通过垂线控制就位。

50t履带吊起吊第一节主梁就位准确后,吊起第二节主梁,人工缆绳配合自一墩向另一墩逐节段进行组装。

当两节主梁拼放到一起,通过千斤顶调节;对位准确后,开始上连接板,紧固螺栓,连接主梁;主梁高强螺栓紧固采用扭力扳手,单节主梁最大吊装长度11.0m,最大吊装重量19.8t,共分5片;高强螺栓应按照从板束刚度大、缝隙大的部位开始;对于大面积节点应由中央向外拧紧,所有M24高强螺栓终拧力矩480Nm,并应在统一工作日内终拧完毕。

移动模架主梁拼装,应符合规范对钢引桥安装的相关规定;高强螺栓终拧完毕后,主梁形成一整体。

4.3、墩旁托架及跨中墩安装

当主梁安装到位,(超过牛腿上小车理论高度),即可进行牛腿在M5M6承台上安装,然后利用钢丝绳和手拉葫芦将牛腿的悬臂端挂到墩顶型钢上暂时固定,待墩身另一侧的牛腿安装并暂时固定后,安装并紧固对拉牛腿的9对Ф32精轧螺纹钢筋(每根Ф32精轧螺纹钢筋的预紧力为50t),对牛腿进行水平控制。

紧固后将临时固定的钢丝绳解除。

然后将横移小车安装好。

4.4横联的安装

横梁设置在两根主梁之间,横梁间距基本维持不变。

横梁构造为型钢梁形式,在单跨中轴线位置一分为二,两端分别插入主梁内,与主梁采用绞接连接。

横梁间的连接设计为可分合形式,采用插销连接。

横梁中间分合接头处设置导向板和连接插销,依靠导向板的导向作用,在接合过程中保证连接孔位对齐。

每根横梁与主梁连接处设置螺旋千斤顶,用于底模标高及预拱度的调整。

选用两台吊车(50t履带吊、25t汽车吊各一台)将横梁分片吊起对齐与主梁连接起来;横梁装完后,对接横梁,使整个系统形成稳定的框架系统,然后再分别装底模、侧模板及配重块。

4.5前后导梁及外模安装

鼻梁有前后梁,设置在主梁前后两端,在系统纵向滑移时,起导向及纵向平衡作用。

主梁和鼻梁之间以高强螺栓形式连接。

横联安装完毕后先安装后导梁,再分节段安装前导梁。

五、移动模架系统操作

1、模架系统的操作主要包括横移、纵移、千斤顶顶升和下落等。

一个典型的工作循环如下:

(1)、在已浇梁段前方桥墩墩身上安装一对牛腿、小车及相应的千斤顶和液压系统

(2)、待已浇箱梁张拉完毕,拆除系统桥轴线处连接横梁的销子和底模螺栓,并解除其它影响系统对称分开的连接,然后同步小幅回落上、下游主梁下的8个450t主千斤顶,每次回落幅度以3~5cm为宜,直至主梁与小车顶面的四氟滑板完全接触,系统重量全部由小车承受,准备横移。

(3)、开动油泵,顶伸25t横移千斤顶,对称、同步推动小车外移,模架系统打开,横移完毕。

如图4所示:

图4开模状态推进图

(4)、主梁轨道上均匀涂抹润滑油,通过50t纵移千斤顶和推动架推动主梁纵向前移,如图5所示,并注意避开实体墩身。

纵移行程要控制在50~100cm范围内,不得超过100cm,防止千斤顶伸出油缸过长而损坏。

遇暴雨或6级以上的大风等恶劣天气时禁止模架横移和纵移。

如在横移或纵移过程中遇到上述恶劣天气应使模架还原至横移前的状态,待天气好转后在继续横移或纵移。

图5移动模架系统行走状态图

(5)、主梁纵移到位后,系统对称内移,并连接好横梁和底模。

(6)、顶升千斤顶使模板升支设计标高,即合模。

如图6所示:

(7)、绑扎底板、腹板钢筋和波纹管及预应力束。

(8)、安装内模。

六、移动模架预压

1、预压目的

为消除系统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实测移动模架各处挠度变形量,与理论值进行对比,为下一步施工预拱度的设置提供依据;检查临时支架及模架系统承载情况,移动模架在墩底进行预压。

2、堆载材料及辅助设备的准备

根据堆载要求,结合现场实际实时模拟施工状态,以砂袋和水为堆载材料对整个堆载过程进行模拟。

材料准备:

砂袋100袋(1500Kg/袋)

辅助材料及设备:

防水塑料布4800m2,水泵2台,水管200m,测量工具。

2.1堆载试验测点的布置及标识

根据《堆载试验测点布置图》在模架上标识测点位置。

2.2堆载过程中的人员配备

有2名全面负责堆载的技术人员,2名以上测量人员,堆载工人若干。

2.3空载测量

在堆载试验前调到制梁标高进行模架堆载前的第一次读取数据。

3、预压方法

3.1加载总重量

根据梁型图可知混凝土梁的总重量为1882吨,我们在堆载试验时按混凝土梁重的1.2倍(即2258.4吨)进行堆载,干细砂计算密度取1.5t/m3。

移动模架底板预压如下图所示:

3.2加载方式

采用分级加载方式:

0→50%→120%,分级加载时严格按预先制定的方案和程序进行。

3.3堆载过程

首先在底模两端头3米范围内堆2.7m高的砂袋,重量大约为131吨。

如下图所示:

端头3.0m堆载截面示意图

然后根据分级加载方式,把剩余的857.4吨砂袋均匀堆在中间34米范围内和悬臂8米段底腹板和翼模上,中间铺设塑料布充水1270吨。

如下图所示:

a、加载到50%

由于已经在底模两端头3米堆载131吨,接着在中间45.6米范围内底腹板和翼模上均匀堆载400吨砂袋,此时达到载荷的50%,进行读数记录。

b、加载到120%

继续充水加载,当中间充水达到1270吨,此时达到载荷的120%,在每天的不同时间和温度下连续三天进行读数记录。

中间44米堆载如下图所示:

3.4变形观测点布置

a、在移动模架四个钢墩上分别布设一个测点,共4个测点。

b、在每片主梁上分别设19个测点,共95个测点。

c、在每片横联上分别设4个测点,共120个测点。

d、外侧模和翼模上每个主梁连接位置及两端头设6个测点,共24个测点。

以上共设测点215个,观测时同一仪器测量、同一测量人读数。

每次观测都要对上述测点的标高进行测量和记录,保存好原始数据,以备复核。

测量精度和读数误差为±1mm.

在附近已完工的墩身上或箱梁旁侧作一临时水准点,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观测方法观测压载全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