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文件下载.docx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程;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8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458(2009)04-0018-06 收稿日期:
2009-09-12
① 青少年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一份报告中,将其年龄提高到30-35岁。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是人们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逐渐成熟的时期。
(甘永祥,《青年社会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第16页。
)本文所指的青少年主要从心理角度剖析,为5-35周岁。
② 关于中日青少年的论著较少,主要有:
张家勇的《当代中日青少年生活状况比较》[《青年研究>
2000(12)],陈生洛的《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H青年研究》2003(11)],段颖立、田磊的《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
2007(3)],孙建红的《中日青少年的友好使命》[《瞭望2>
2008(3)]以及陈志姣的《中国青年对日态度研究》(外交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去年是改革开放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60年来中日关系历经曲折艰辛,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
中日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①。
青少年交流是民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交流的许多内容必须通过青少年交流来实现,它具有政治外交、经济交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效果。
国内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民间交流研究颇多,包括对民间交流的原因、分期、特征、意义等各个方面,但对两国青少年交流关注明显不够,基本没有专门的论述②。
因此,笔者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后两国青少年交流作一定的梳理与总结,以更加清醒地认识青少年交流在中日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历程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与中日民间交流是同步发展的,在特定时期甚至成为民间交流最主要的形式。
可以大致将中日青少年60年的交流历程分为3个阶段。
1.起步阶段:
1949—1972
这一时期为中日青少年交流的起步期。
新中国成立后,限于复杂的东北亚关系和国际局势,中日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两国青少年交流举步维艰,基本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直接交流机会相对较少,有时候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但是日本同中国特殊的经济关系和文化渊源使其国内形成迫切要求同中国通商往来、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社会思潮。
两国青少年通过体育、文艺交流,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以后的深入交往奠定了基础。
1956年日本最大的青年团体“日本青年团协议会"
派团访华,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建立正式交往关系,开启了两国青年友好交流的大门,翻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青年交流的第一页。
1965年8月至12月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38个青年代表团共400余人分两批访华,参加首届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毛泽东、周恩来等亲切接见。
这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往史上的首次盛会。
此外,体育赛事也成为中日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1956年东京第23届世乒赛上,首次参赛的中国运动员从这里登上国际乒乓球大赛的舞台,迈出中日乒乓交流的第一步。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
两国青年运动员互相学习,结下深厚友谊。
1971年中国运动员应日本乒协邀请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书写了“乒乓外交”的传奇。
这期间,两国青少年交流也出现过较大波折,如1958年岸信介执政时期,长崎发生撕毁中国国旗事件①,两国关系降至冰点,致使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国青少年交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兴盛阶段:
20世纪70—90年代
这一时期是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兴盛期。
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交流同其他交流日益加深,汇成滚滚洪流。
中日青少年交流从各个方面来看都进入到兴盛期,发展势头良好。
两国民间感情良好、互有好感。
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基本保持在60%左右⑴,不亲近感也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民间感情的良好,伴随着两国民间的青少年交流特别的兴盛,于是青少年留学互访、文化交流等发展良好。
特别是1978年10月邓小平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由此揭开了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日青少年交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期间,两国青少年进行较多交流活动。
1984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200多个团体的3000名日本各界青年访华,次年500名中国青年对日本进行回访。
这成为中日青年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还有大量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如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团赴日交流,与日本青年会议所、东京青年会议所等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
向日本派遣青年技术研修生;
与“日中绿化交流基金”合作,在“保护母亲河行动”框架内实施中日青年绿化合作项目。
同时也成立了诸如“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等相应的交流组织。
两国青年组织扩大了交往。
日本青年会议所同中国青联建立了正式交往关系。
创价学会青年部于1984年开始与我国接触,1985年与我国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并签订十年交流协议书。
3. 平稳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一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激情走向平实,更加理性,在中日关系中一直处于平稳上升趋势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加之冷战结束,整个世界格局进入调整期,日本保守主义逐渐占据上风,“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民间感情急剧恶化,两国青少年的亲近感减弱,相互认识出现偏差。
这时期两国关系忽冷忽热,青少年交流随之波动,大起大落。
特别是在小泉时代,两国青少年交流近乎中断,不同程度地存在互相厌恶、仇视的态度。
但是总的看来,两国青少年交流越来越成熟,经受住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验,交流一直不断,平稳发展。
这段时期中日青少年各组织团体交流日益扩大,如创价学会青年部与我国连续两次签订十年交流协议书(1995—2004,2004—2014),双方约定定期派遣代表团互访,互相交换机关报、杂志等资料。
政府层面的交流也明显增多,安倍、福田首相执政后,主动缓和与中国的关系,青少年交流明显增多。
2006年开始,中日两国政府开展了“心连心高中生交流互访活动”。
同年日本政府设立10。
亿日元的“日中21世纪基金”,用于邀请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中长期留学②。
确定2008年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日将各派3000学生进行互访,中方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全年中组织举办100个中日青少年交流活动;
日本外务省作为日方牵头单位,也组织日中友好会馆等团体开展了众多交流项目。
二、中曰青少年交流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有诸多特点,但主要有以下5点。
1.交流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① 1958年5月2日,在岸信介政府的纵容默认下,两名日本右翼暴徒扯下在长崎举办的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悬挂的中国国旗,日中友协长崎支部等主办团体虽然强烈要求日本当局严惩暴徒,但当局却以“不承认中国国旗”为由,借口属“轻微犯罪”,只象征性地罚款500日元了事。
② 根据这个计划,从2006年9月起,日本将每年邀请100名到200名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为期2到3个月的中期留学,同时邀请50名左右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长期留学。
被邀请的学生将入住愿意接待他们的日本家庭,并与普通的日本高中生一起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全面展开,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基本格局。
最开始的交流仅仅局限于充分认识到两国关系重要性的学者以及战后回国的青年,随着两国关系逐渐解冻,交流越来越频繁。
交流人员往来的年龄结构趋于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小学生加入其中;
交流层次从学生开始扩展到政府官员、教师、高中生、大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记者等。
交流组织发展,交流协会逐年增多,民间青少年组织与政府、政党青少年组织和机构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关系。
交流的地域范围扩大,从最开始的少数几个大城市扩展到全国各地。
以日本青少年同中国的交往为例,从北京、上海扩展到宁波、杭州、沈阳、大连、济南、青岛、深圳、广州、天津等东部沿海大中城市,还深入到西部的重庆、西安、昆明等,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
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大中城市,还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互相传播两国文化。
交流的领域从最开始的体育交流到现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体育、旅游等各个领域都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2. 交流密切度与政治关系关联极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历程表明,两国青少年交流密切度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好坏有极大的依存性。
若两国政治关系呈现良性循环则青少年交流频繁,交往密切,反之亦然。
在小泉首相不顾亚洲被侵害国的民族感情,执意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时,中国人民表现出强烈不满,政治往来基本中断,青少年交流也处于停滞状态,两国民间情绪极度敌视,中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反日游行以及抵制日货的行为。
但是随着“破冰之旅”“融冰之旅"
"
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的到来,两国领导人频频会晤,政治关系逐渐恢复正常,青少年交流也重新活跃起来。
“中日青年世代友好中国行”活动在华成功举办,“中日体育交流年”和“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如火如荼地开展。
青少年交流是“新福田主义”的重要内容,2008年5月22日福田首相发表的题为《走向太平洋成为“内海"
之日——“一同前行”,对未来亚洲的五点承诺》中的第4点强调“致力于青少年交流,培育和加强亚太地区有知识的青年一代的交流基础,是一切合作的必要前提。
除正在实行的青少年交流计划外,日本还将迅速扩大亚太地区大学的交流。
”⑶
3. 交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明显不同于两国政治家交流和商人经贸往来等正式交往,务实性和政治、经济意图较弱。
青少年是最活跃的主体,他们体现出的更多的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和广泛性。
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丰富,如定期召开“中日青年诗歌研讨会”,在更为开放的文化语境中不断吸收两国传统文化的菁华,推动中日诗歌形式、诗歌精神以及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除去一般的学术交流、互相访问、文艺体育表演之外,还有致力于环保、节能等领域的科技交流活动,如两国青少年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关注中国的环境质量,向环保组织贡献各自的力量;
向中国展示日本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介绍经验教训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和项目,诸如两国青少年旅游开发合作、中日夏令营活动等。
4.着眼长远,走向机制化
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最开始的由民间零星的交流发展到现在大规模、系统的交流,并且逐渐走向制度化。
在双方民间友好人士倡议和两国领导人支持下,两国相继成立“中日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共青团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日本青年团协议会”“日本中央青少年团体联络协议会”和“日本青年会议所”等组织机构。
同时,又先后设立“中日友好交流会议”“中日民间人士会议"
和“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三个固定的交流渠道,以利于彼此沟通,消除误解,促进中日友好事业的不断发展,两国青少年交流形成固定交往机制。
安倍担任首相期间,制订青少年互访计划。
计划在5年时间内邀请来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