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04591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但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则是人类一切产业活动的核心。

产业分布:

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

影响因素: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产业分布的内容和形式:

如农业的发展

2、生产部门自身要求经济、技术合理性是其依据:

如汽车产业

3、生产关系制约其发展方向

(二)经济地域

经济地域:

人类的产业活动(经济活动)总是在具体地域上进行的,又与各地域的条件因素紧密结合。

经济地域结构:

经济地域上各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在内的特定的经济地域结构。

经济地域类型:

在具体地域上进行不同的产业活动,因地域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地域类类型。

经济地域系统:

由于各个地域的条件因素与经济地域结构的不同,从而构成不同类型和特点的经济地域,进而形成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地域系统。

经济地域的形成条件

1、形成条件

1)区位条件及交通信息条件

区域地理位置:

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

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土地、气候、生物、水及矿藏资源

3)人口及劳动力条件:

人口及劳动力的数量、数量变化、数量的空间分布

人口及劳动力的素质、素质结构及空间分布

4)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经济基础:

规模与结构(部门结构、空间结构)

区域市场条件:

规模、结构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政策、文化传统

国际环境条件: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际经济、历史、文化关系

2、条件的作用

1)经济地域赖以形成发展的基础。

2)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各项条件的特点及各项条件的地域组合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地域类型。

3)各项条件的作用程度不同--主要条件与次要条件--经济地域类型:

自然资源与资源型经济

区位交通条件与加工贸易型经济

劳动力数量条件与劳动密集型经济

劳动力素质条件与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

4)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条件的作用程度及其地域组合形式不断变化--经济地域产业结构和类型变化。

经济地域形成条件与经济地域类型的关系

经济地域的结构:

地域部门与空间结构

1、地域部门结构:

主要物质内容和基本骨架

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国民经济诸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

2)既受所在地域条件因素的直接影响,又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地域分工的状况。

3)具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演进的特点,又有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的规律。

2、地域空间结构:

主要物质内容的空间表现形式

1)经济活动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上的相互关系及其组合形式。

2)主要通过经济核心、外围地域与网络系统三者的地域组合关系而表现出来,形成点、轴、点轴、网络等结构。

3)世界各国地区的空间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是由于其所在的位置、条件、发展特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地域差异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经济地域的发展变化

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因素、产业结构、地域结构类型和经济地域系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地域分工的深化,不断地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从简单趋向复杂,乃致形成当今世界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

经济地域的发展变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主要是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

主要遵循:

Ø

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经济地域运动规律:

东亚地区产业转移(雁行模式)

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微笑曲线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对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的形式和特点也有重要影响。

经济地域的分析过程

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原始经济时期的劳动地域分工

经济地域运动规律:

东亚地区产业转移(雁行模式)

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微笑曲线

三、世界地理(经济部分)的研究意义

1、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它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

2、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外为中用,为合理组织我国的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为加快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3、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地了解世界、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也肩负着重要任务。

第一章全球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

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标志:

1、技术进步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新旧石器、铜器、铁器、大机器、自动化和智能化机器

生产动力的变化:

人力、畜力、水力、蒸汽力、内燃力、电力、原子能及新能源

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变化:

2、经济活动部门结构的变化

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的细化:

社会大分工、生产的专业化

主导经济部门的变化:

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

新的经济部门的出现:

种植业、畜牧业、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等

3、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

经济活动地域分工:

点、线、面

经济活动的地域联系:

封闭、地方、区域、全球化

第一节全球经济活动发展的历史回顾

1、地理大发现对近代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2、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一、原始经济时期

二、农业经济时期

三、封建社会经济

四、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

背景:

欧洲对亚洲产品的贸易需求(香料需求)

东西方贸易通道的阻断(西亚、北非在13-14C出现强大的穆斯林帝国—土耳其)

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学、地理学及航海技术等(造船、指南针)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家

“新航路的发现”:

欧洲经非洲到达印度

“新大陆的发现”:

横渡大西洋

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范围,使世界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

1、世界政治格局上:

形成了不平等的殖民地体系

2、世界贸易格局上:

“三角贸易”(奴隶贸易)成为可能,开辟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新来源

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变化:

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及沿岸地区

3、世界经济格局上:

新旧大陆之间农畜产品种类的相互交流和补充,促进了全球农业的发展,并影响世界农业分布

世界经济的中心发生变化:

从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经济,到荷兰的商业经济、英国的工业经济

国际地域分工体系开始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殖民地国家成为原材料仓库

4、世界文化格局上:

1)欧洲移民向新大陆地区迁移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迁往拉丁美洲

西欧、北欧、中欧人迁往北美洲、大洋州

2)欧洲文化在全球的扩张

英语在北美洲、大洋州、南亚的传播

拉丁语在南美洲的传播

基督教在全球的传播

(二)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1850~1870s)

新技术:

蒸汽机、纺织机

现代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冶金、机械及其他轻工业等。

交通工具:

蒸汽机车、汽船。

生产方式:

工场手工业被大机器生产所代替,冶金业用焦煤取代木炭。

空间分布:

工业生产分布突破水力局限由分散趋向集中。

现代工业城市产生与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法、美、德、俄、日相继完成产业革命;

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1870~1940s)

发电机和电动机,化学的工业应用,新炼钢法。

大型舰船、内燃机车、汽车、飞机。

新的工业部门: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开采与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

国际分工体系:

帝国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及资本的集中地;

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原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德国煤化学工业及美国电力与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

美国、德国赶上并超过英国。

两个世界性工业地带——西欧与美国。

3、第三次科技革命(1950年以来)

核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控制与自动化技术,信息科技革命。

新兴工业部门:

核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海洋、激光、宇航、高分子合成、生物工程。

国际分工的空间扩大和深化:

跨国公司出现与发展;

发达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对发展中国家原料、燃料依赖更加严重;

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差距拉大。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

世界四大工业带:

北美、西欧、日本以及原苏联的欧洲部分与东欧。

工业生产分布进一步集中,沿海布局的趋向加强

第二节近现代世界经济结构分析

1、怎样看待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所采取的不同发展政策:

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

2、为什么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间结构)

(一)世界经济中的长周期及其产生原因

1、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康氏长波

1920年代初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对140年间(1780~19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计资料的研究分析,“长周期”(longwave)循环:

从18世纪末期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存在“长周期”循环模式,周期长度平均为50~60年。

用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解释

2、熊彼特的创新浪潮

熊彼特(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1939年《经济周期》:

康氏长波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

1)上升期:

技术创新的上升时期,技术创新,投资扩张,经济增长。

2)下降期:

新技术成为成熟技术,成本竞争,投资锐减,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甚至衰退,新的技术革命开始。

(二)世界经济长周期的演进史

1、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个长周期

2、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个长周期

3、以石油重化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个长周期

4、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四个长周期

5、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次长周期

(三)经济长周期的演进规律

每一次长周期的需求成为诱发下一次长周期发生的前提。

1、第一次长周期:

纺织工业——机器需求增加——钢铁业革命

2、第二次长周期:

钢铁工业--煤炭供给紧张——以石油和重化工为主导第三次长周期

3、三次长周期后工业成为一个有机体系:

工业体系集合——汽车

4、汽车经济时代:

能源危机——新周期的主导产业节省能源节省原材料——信息产业

5、五次长周期以后:

工业化国家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生活质量根本性的变化——提高健康水平、延长有限的生命——未来长周期的主导产业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与制药产业

二、近现代世界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

基本结构:

1、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世界经济的“中心与外围”的格局:

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中心)与发展中国家(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