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设条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758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建设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建设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建设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建设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建设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建设条件.docx

《2建设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建设条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建设条件.docx

2建设条件

第二章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本项目位于肥西县和庐江县境内,是肥西县和庐江县之间交流的主要通道,且是合肥市经由肥西县通往庐江县的重要干线公路。

根据拟建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定位,确定合肥市区、肥西县、庐江县、舒城县为本项目直接影响区,合肥市域其他地区为项目间接影响区。

项目影响区示意图

合肥市,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肥西县为合肥市下辖县,毗邻合肥市,交通便捷。

经过多年发展,肥西县的旅游业、工业、农业都得到了稳步发展,该县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

公路运输是该县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沿江开放开发经济区,全县进入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

东临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

此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

该县地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点,交通十分便捷,其中公路运输占很大比例。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舒城山川秀丽、多景齐观,拥有万佛山、万佛湖、万佛温泉等著名自然风光。

公路运输对于一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

随着2011年8月行政区划的调整,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庐江县受合肥市这一区域中心的辐射将显著增强,两地之间人员与物资的流动也势必进一步密切。

本项目是合肥市“一环十射七联”骨架路网中“S6(S103,合肥-庐江方向的放射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市域骨架路网布局、强化合-庐联系、落实合肥市南向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本项目对促进三河镇等沿线风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展现合肥新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一)项目区域路网现状

与本项目主要相关公路有S103老路、合安高速、G206、六舒三公路、S319、S316。

项目周边公路网

1、S103

S103,起点为肥西县上派镇,途经庐江县、枞阳县、铜陵市、青阳县、黄山市黄山区,终点为黄山市屯溪区,全长353公里。

合铜路,作为省道S103组成部分,北起肥西县上派镇,南至铜陵长江大桥桥头,全长123.6公里。

本项目为S103合铜路肥西县上派镇至庐江县南外环线段改建工程,全长约61.190公里,是连接合肥市、肥西县与庐江县的主要通道之一。

老合铜路采用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10.5米。

经现场踏勘,发现老路路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如横向裂缝、纵向裂缝、车辙、唧浆等病害。

2011年路段日均混合交通量约5635辆(折合小客车、下同)。

2、合安高速

合安高速,北起合肥郊区合宁高速公路小西冲,南与安庆长江大桥北岸公路接线工程相连,是安徽省规划的“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纵二”的组成部分,是贯穿安徽省南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和中轴线。

2002年9月底建成通车,双向四车道,全长174公里。

合安高速小西冲至马堰段作为合安和京台高速公路的共线段,近年来交通量发展迅速,在2003年-2011年期间,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为9.5%左右,2011年路段交通量已达到31543pcu/d。

合安高速小西冲至马堰段“四改八”改建扩容工程已被列入安徽省“十二五”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其中小西冲至方兴大道段“四改八”改扩建工程已于2012年8月建成通车,方兴大道至马堰段也正在开展“四改八”改扩建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3、G206

G206安徽段途经宿州、蚌埠、淮南、合肥、六安、安庆、池州七个地市,全长约601公里,是安徽省干线公路网中的中轴线,连接了省会合肥和皖江城市带“沿江轴线”中安庆、池州以及皖北城市群中宿州、蚌埠等城市。

G206在合肥、六安境内路段均为二级公路,路基宽度18米,路面宽度14~15米。

2011年合肥至六安段日均混合交通量约11165pcu/d。

4、S351

S351即六舒三公路,起点为六安市,途经舒城县,终点为合肥三河镇,技术标准为二级,路基宽17.0米,路面宽14.0米,老路路面为沥青路面,目前本项目路段交通量增长迅猛,2011年路段日均混合交通量达到7800pcu/d。

目前S351正在开展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前期研究工作,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全线拟采用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5米标准建设。

5、S319

S319,即军二路,起于无为县二坝,横贯无为县、庐江县,终于舒城县军埠,全长约146公里。

其中三级公路41公里,路基宽9米;二级公路约105公里,路基宽12~15米。

2011年路段日均混合交通量约10545辆。

6、S316

S316即巢庐路,起自巢湖市居巢区,途经散兵、高林桥、槐林、沐集、石山、冶山,终于庐江县城,路线全长约80公里。

全程二级公路,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

2011年路段日均混合交通量约7062辆。

目前,S316正在开展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前期研究工作,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全线拟采用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5米标准建设。

(二)项目区域路网规划

1、《合肥市“十二五”公路发展规划》

根据《合肥市“十二五”公路发展规划》,至2015年,合肥将形成“一环十射七联”的骨架路网布局。

一环:

外环快速通道:

立足“大合肥,大交通”,是合肥市域外围城镇之间快速通道,同时也是快速旅游通道,对合肥市各方向的过境交通也能起到一定的分担作用。

十射:

S1:

G206合肥北段,合肥-淮南方向放射线;

S2:

X008,合肥-淮南方向的放射线,省道网调整后编号为S102;

S3:

S101,合肥-定远-蚌埠方向的放射线;

S4:

S331,合肥-巢湖方向的放射线;

S5:

S105,合肥-巢湖方向的放射线;

S6:

S103,合肥-庐江方向的放射线;

S7:

G206合肥南段,合肥-桐城-安庆方向的放射线;

S8:

合六第2通道,合肥-六安方向的放射线;

S9:

G312合肥段,合肥-六安方向的放射线;

S10:

合肥-寿县方向的放射线,省道网调整后的编号为S346。

七联:

L1:

S311,北部城镇东西方向的联络线;

L2:

X024,市域南北方向的联络线,省道网调整后编号为S240;

L3:

市域东西方向的联络线,省道网调整后编号为S345;

L4:

X058,合肥-滁州方向的放射线,省道网调整后编号为S312;

L5:

滨湖新区与外环快速通道之间的连接线;

L6:

在X050基础上改建形成,西南部城镇间的联络线,省道网调整后编号为S242;

L7:

X042,西南部城镇间的联络线,省道网调整后的编号为S243。

合肥市“一环十射七联”的骨架路网布局,如下图所示:

 

S103为“一环十射七联”骨架路网中的S6,是合肥-庐江方向的放射线。

2、《庐江县城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5年)》

根据《庐江县城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5年)》,规划期内建设“六纵八横”的县域干道格局。

“六纵”为:

沪蓉-合铜高速公路、金牛-乐桥-罗河线、S103省道、白山-中心城区-沙溪线、盛桥-中心城区-矾山线、盛桥-白湖-黄屯-砖桥线。

“八横”为:

同大-盛桥-巢湖线、汤池-石头-盛桥-巢湖线、汤池-中心城区-盛桥线、合铜高速-中心城区-无为线、柯坦-中心城区-白湖线、乐桥-龙桥线、罗河-黄屯线、北沿江高速。

 

庐江县县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图

S103为“六纵八横”的县域干道格局中的“纵三”,是贯穿庐江县域的南北向干线公路。

(三)本项目的地位和作用

本项目是合肥市“一环十射七联”骨架路网中“S6(S103,合肥-庐江方向的放射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市域骨架路网布局、强化合-庐联系、落实合肥市南向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本项目对促进三河镇等沿线风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展现合肥新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项目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合肥市西部,北纬31°50′~32°01′,东经116°50′~117°01′之间。

区域地貌江淮波状平原,其岗、坳相间,波状起伏,残丘零星分布其间。

项目区域内地貌简单,为路线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所在区域地势图

(二)气象、水文

项目区域属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区,区内总的气候特征: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

区域内多年平均气温14.6~15.7℃,极端最高气温为42℃(七月),极端最低气温(1月)-20℃。

区域内年日照时数为2000~2300小时,年无霜期210~230天。

项目区域内雨量较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989.3~1153.6mm,各地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5~8月降水量较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12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最少。

多年年均蒸发量为1409.8~1459.4mm之间,6~8月蒸发最强,12月~2月蒸发最弱。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79.5%。

项目区域内河流属长江水系。

区域内人工沟渠交错,水网密布,构成较为发达的地表水系。

路线沿线河流主要有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罗埠河、舒庐干渠等。

根据安徽省内河通航标准,杭埠河为Ⅲ级航道,丰乐河为Ⅲ级航道,白石天河为Ⅵ级航道,罗埠河为Ⅶ级航道。

项目影响区域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一般构造裂隙水和红层孔隙裂隙水四类。

路线沿线河流主要为排灌水渠,水渠水位、流量随降雨和泄洪、灌溉的变化而变化。

改建工程所遇水系采取桥涵跨越措施,因此,河流水位的变化对改建工程基本无影响。

(三)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根据《安徽省区域地质志》,路线区域地层跨华北地层区、北淮阳地区及扬子地层区。

区域地层自上太古界—新生界均有分布,沿线地表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统,局部裸露岩层主要为侏罗系上统。

路线经过地区的岩石建造类型有侵入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沉积岩建造三种,岩土工程分类为坚石和次坚石二类;土体有松土、普通土、硬土三类仅有少量软弱土、膨胀土分布。

因此,区内岩土体条件良好。

2、地质构造

a、断陷

路线区域大地构造位置跨中朝准地台江淮台隆与秦岭地槽褶皱系北淮阳地层槽褶皱带二人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路线区域是合肥断陷盆地的一部分。

断陷位于工程沿线K0+000~K20+049段,断陷内堆积了白垩系、下第三系的陆相碎屑物,总厚度>3000m。

主要形成于燕山期,早中侏罗世,断陷仅发育于蜀山断裂之南、六安深断裂之北约1500km2的狭长地带;晚侏罗世,断陷范围整体扩大,基本轮廓形成,面积已达18000km2;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早期,断陷中心向北推移;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断陷逐渐萎缩,直到晚喜马拉雅运动才最终结束该断陷的发育历史,面积20000km2。

b、坳陷:

坳陷位于工程沿线K20+049~K50+388、K57+957~K60+614,坳陷为侏罗系上统毛坦厂组(J3m)粗面质和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安山岩,产状紊乱,倾角10°—25°,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居多。

c、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断裂主要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山早期,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3组断裂,多为隐伏断层,对路线方案布设影响不大。

区内主要的深、大断裂为郯庐断裂。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十分重要的断裂带—活动性断裂,其贯穿安徽中部,走向30°~35º,宽20~40km。

断裂带在安徽境内由四条断裂构成,自西向东由五(河)—合(肥)深断裂、石门山断裂、池(河)—太(湖)深断裂、嘉(山)—庐(江)深断裂组成,其中嘉(山)—庐(江)深断裂位于评区外围。

⑴五(河)—合(肥)深断裂

在K4+450处与工程沿线斜交,是郯庐断裂带的西界断裂,走向北北东,断裂面近直立,自五河县城南,经合肥市、舒城县城,消失在大别山区的山七里河一带,长约350km。

北段主要发育于五河群中,沿线地层揉褶、岩石破碎并糜棱岩化,卫片上有清晰的影像显示。

⑵石门山断裂

在K17+062处与工程沿线斜交,是断裂带规模较大的次级断裂,自苏皖交界处天井湖起,向南经五河县朱顶、明光市石门山、定远县桑涧子至舒城县三河镇一线,长约175km。

走向近SN,向西倾,断裂西侧为五河群,东侧为白垩系,于石门山北麓可见早元古代白云山组逆冲于早白垩世新庄组之上,两者接触界线处断层泥发育。

⑶池(河)—太(湖)深断裂

在K44+841处与工程沿线斜交,由北向南经定远县池河,肥东县西山驿,伸展到大别山东南麓的桐城至太湖一线,西侧为红层,东侧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

断裂走向NNE,微向西陡倾,沿断裂变质岩破碎成角砾,胶结后再破碎,白垩纪红层小褶皱发育,次级断裂面发育有水平、斜向及垂向擦痕。

d、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

⑴安山岩

路线区域局部路段有安山岩出露。

安山岩属于八类土(特坚石),此类土的级别是XIV-XVI,包括安山岩、玄武岩、花岗片麻岩、坚实的细粒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辉长岩、辉绿岩、玢岩、角认岩等。

坚实系数18-25,密度2700-3300kg/m3,需用爆破方法开挖。

微风化的安山岩属于七类土(坚石),级别X-XIII,包括大理岩、辉绿岩、玢岩、粗、中粒花岗岩、坚实的白云岩、砂岩、砾岩、片麻岩、石灰岩、微风化安山岩、玄武岩等,坚实系数10-18,密度2500-3100kg/m3,也需用爆破方法开挖。

弱风化的花岗岩属于六类土(次坚石),强风化安山岩根据具体程度可以是四类(砂砾坚土)或五类(软石)。

开挖后的安山岩可以直接作为路基填料使用。

⑵膨胀土

根据沿线地质调查与分析,膨胀土几乎分布于全线老路基的两侧。

岩性由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冲积粘土、粉质粘土构成,K0+000~K18+000段上部粘土属中等膨胀土,K18+000~K21+000、K35+300~K61+000段属弱膨胀土(其中K44+840罗埠桥附近②层粉质粘土为非膨胀土)。

其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伊利石、高岭土为主,这些矿物组份有很强的亲水性,因而含水量发生变化时,易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即膨胀或收缩,从而形成对工程构筑物的破坏,如墙体开裂、路面开裂形变、边坡失稳等。

对于路基和路堤段应采取相关工程措施并实施生物措施进行防护,以防水、保湿、防风化为主,以减弱膨胀土的危害。

当作为路基填料时,需掺灰等进行改性处理,路面底基层采用石灰土封闭等措施。

⑶软土

软土主要特征反映在五个方面:

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低强度。

软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承载力不足和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的开裂、路基变形、路堤滑移等。

沿线软土主要集中于K21+000~K21+900、K22+300~K23+300、K23+800~K24+600、K27+700~K35+300段,大部分厚度较厚。

⑷建筑及生活垃圾

K4+450~K4+600、K5+100~K5+160、K52+430~K52+460东侧及K52+800~K52+830东侧地段堆积大量生活和建筑垃圾,路基施工时应予以清除。

3、地震

沿线所经区域处于华南地震区铜陵—扬州地震带,地震活动较频繁,但不强烈。

根据多年的地震记载,本区域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最大震级5.5级。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分区为0.10,基本烈度为Ⅶ度,设计特征周期0.35s,全线场地类别主要为中软~中硬场地,地震活动性一般,区域地壳稳定性为较稳定。

因此,本段路线适宜公路建设。

4、工程地质条件

路线经过地区为江淮平原地质区,沿线土体主要为可塑~硬塑状粘土及可塑粉质粘土,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好。

沿线除位于罗埠桥附近的比较线段(BK44+500~BK44+900段夹软塑粉质粘土和淤泥)承载力较低外,其余地基承载力均可满足路基设计要求。

沿线稳定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深,对路基设计基本无影响(沟渠处地下水埋深较浅)。

本项目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根据地形、地貌、岩性等特征,将沿线分为岗地地质区和河漫滩地质区。

其中K0+000~K18+000、K38+000~K44+800、K45+100~K61+000以及BK43+586.924~BK44+500段为岗地地质区,K44+800~K45+100和BK44+500~BK45+100为河漫滩地质区。

⑴K0+000~K18+000段:

K0+000~K18+000沿线总体特征是北高南低,分布标高11.7~43.2m。

最高点位于K0+000北侧的岗地,标高为43.2mm;最低点位于工程沿线K18+000附近,标高为11.7m。

该段地貌为江淮丘陵,地势起伏较大,沿线主要为农田,局部线路附近有小山包,种植农作物,土质表层为灰褐色的耕植土,松散状,湿,含植物根系,性质较差,建议清除。

⑵K18+000~K38+000段:

该段拟扩建的公路经过河漫滩、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局部受河流和浅部冲沟的影响。

沿线地段地形波状起伏,依勘探孔孔口地面高程计,勘探孔口高程一般为4.09~20.21m,最大高差为16.12m,为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

沿线主要为农田,种植农作物,土质表层为灰褐色的耕植土,以粘性土为主,包含植物根、碎砖、石等,水塘和河沟底部分布有淤泥质土,性质较差,建议清除。

其下为灰黄色粉质粘土,流塑~软塑状态。

湿,干强低、韧性低。

下部为褐黄色粘土夹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状态,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⑶K38+000~K61+100段:

此段沿线总体特征是南北两端高中部低,分布标高8.3~58.4m,最高点位于K52+500西侧的岗地,标高为58.4mm;最低点位于工程沿线K45+000两侧,标高为8.3m。

该段地貌为江淮丘陵,地势起伏较大,沿线主要为农田,种植农作物,土质表层为灰褐色的耕植土,以粘性土为主,包含植物根、碎砖、石等,水塘和河沟底部分布有淤泥质土,性质较差,建议清除。

5、地基土分布及特征

根据钻探、现场调查、收集的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现将沿线地层进行描述如下:

⑴K0+000~K18+000、K38+000~K61+100段(合肥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

①1层种植土:

灰黄色、灰褐色、灰色,松散或软塑,含大量植物根系,分布于老路两侧农田,层厚约0.30~0.60m。

①2层填筑土:

灰黄色、黄灰色、灰褐色、灰色,稍密-中密状态,主要分布于沿线的老路基,表层15cm为沥青,15~70cm为灰土,下部为素填土,主要成分为粘土,呈稍密-中密状态,层厚约0.3~9.0m。

①3杂填土:

杂色,松散状态,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夹碎石或砖块以及建筑或生活垃圾,主要分布于沿线老路基两侧的居民楼房前,层厚0.6~4.1m。

②层粉质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灰褐色、灰色,可塑状态,中等偏高压缩性。

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夹高岭土,除K44+840罗埠桥附近②层粉质粘土不具膨胀性外,其他区域均具弱膨胀性,层厚0.5~4.6m局部地段未揭穿该层。

②1层粉质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灰褐色、灰色,软塑状态。

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夹高岭土,不具膨胀性,属高压缩性土,仅分布于K44+840罗埠桥两侧,层厚0.8~2.8m。

②2层淤泥:

青灰色,饱和,流塑状态。

含有机质和腐殖质,具臭味,属软土,高压缩性,分布于K44+840罗埠桥两侧和沿线沟塘底部,层厚1.1~1.3m。

③1层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

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夹高岭土,主要分布于K0+000~K18+000段,属中等膨胀土。

几乎分布于全线老路两侧。

层厚0.5~3.1m。

③2层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硬塑状态,中等偏低压缩性。

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夹高岭土,K0+000~K18+000段属中等膨胀土,K38+000~K61+000段属弱膨胀土。

几乎分布于全线,局部缺失。

层厚0.5~12.0m,大部分地段未揭穿。

④层泥质粉砂岩:

褐红色,密实状态,表部已风化成壤及砂,无水可钻进,含云母碎片及黑色矿物等,风化程度不一,局部夹有原岩碎屑。

本次勘察仅K0+700~K1+000段有揭露但未揭穿。

⑤1层强风化安山岩:

淡黄、褐红色,密实状态,表部已风化成土状,干钻钻进困难,风化程度不一,下部呈团块状,本次勘察仅局部揭露,大部分钻孔未揭穿该层。

⑤2层中风化安山岩:

青灰色,灰白色,坚硬状态,块状构造,沿线局部地区裸露,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⑵K18+000~K38+000段(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院):

①层杂填土(耕土)(Qml)——层厚0.40~8.20m,层底标高1.51~18.11m。

灰黄色、灰褐色,湿,松散或软塑状态。

以粘性土为主,包含植物根、碎砖、石等。

水塘和河沟底部分布有淤泥质土。

②1层粉质粘土(Q4al)——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

层厚0.00~8.20m,层底标高为-5.48~7.94m。

灰黄、灰褐、青灰色,软~可塑状态。

湿,干强低、韧性低,含氧化铁等。

②2层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该层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地段。

层厚0.00~11.80m,层底标高-6.49~3.64m。

青灰、黄灰色,流塑~软塑状态,湿,稍有光泽,韧性低等,干强度低等,含氧化铁、高岭土、粉细砂、有机质及腐烂物等,有臭味等。

③层粘土夹粉质粘土(Q4al)——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

层厚0.00~5.30m,层底标高为-4.19~4.62m。

灰褐、黄褐色,黄灰色,可塑~硬塑状态,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氧化铁、铁锰结核、高岭土等。

④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细砂(Q4al)——局部地段缺失。

层厚0.50~5.70m,层底标高-7.11~3.32m。

黄灰、灰褐色,可塑状态或稍密~中密状态,湿~饱和,稍有光泽,韧性低~中等,干强度中等,含氧化铁、高岭土等。

此层局部地段揭露有④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和粉细砂,软塑或松散~稍密状态。

⑤层中粗砂夹粉土(Q4al)——此层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地段,该层未揭穿。

褐灰色、黄灰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状态,含石英、云母等,间夹薄层粘土、粉质粘土,混有钙质结核和少量砾石等。

⑥1层粘土(Q4al)——主要局部分布于二级阶地地段。

层厚0.50~2.80m,层底标高为-5.03~15.35m。

黄褐色,黄灰色,可塑状态,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氧化铁、铁锰结核、高岭土等。

⑥2层粘土(Q4al)——主要分布于二级阶地地段,该层未揭穿。

褐黄褐色,黄灰色,硬塑状态,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氧化铁、铁锰结核、高岭土等,局部夹粉质粘土。

6、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见《土工试验报告表》。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土工试验结果,以及我院在这一地区的工程经验,现提供地基土有关设计参数如下表:

1K0+000~K18+000、K38+000~K61+100段(合肥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

序号

名称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k(Kpa)

压缩模量

Es(MPa)

粉质粘土

120~140

6.0

②1

粉质粘土

80

4.0

②2

淤泥

60

3.0

③1

粘土

180~200

7.5

③2

粘土

220~240

10.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320

18.0

⑤1

强风化安山岩

350

20.0

⑤2

中风化安山岩

800

微压缩性

2K18+000~K38+000段(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院):

序号

名称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k(Kpa)

压缩模量

Es(MPa)

杂填土(耕土)

未经处理,不宜采用

②1

粉质粘土

120

5.5

②2

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