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0898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docx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

36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

   寄生虫与皮肤病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寄生虫可引起皮肤损害,其中较为常见者有原虫、蠕虫和昆虫三类。

它们寄生在人体内或自然界中,以不同方式引起皮肤损害。

有的经皮肤侵入人体,如钩虫、血吸虫。

有的体内寄生后经肤排出体外,如麦地那龙线虫。

有的寄生于皮下组织,如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肝片形吸虫及猪囊尾蚴。

毛囊蠕形螨则寄生于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内,引起酒渣鼻。

昆虫生活在自然界中,叮咬人皮肤后不仅引起皮肤损害,并吮吸血液,传播疾病。

如蚊、蜱、蚤、虱。

有的螫刺皮肤后释放毒汁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反应。

如黄蜂、蜈蚣,蝎、毒蜘蛛。

引起皮肤损害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很大差异,详见表36—1。

现分类介绍如下。

                                                       表36—1引起皮肤病的寄生虫

所致疾病

病因

皮肤黑热病

皮肤阿米巴病

滴虫性外阴瘙痒症

皮肤弓形虫病

人体锥虫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阴道毛滴虫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

冈比亚锥虫,罗得西亚锥虫,枯氏锥虫

线

钩虫性皮炎(着土痒)

皮肤幼虫移行症(匐行疹)

皮肤棘腭口线虫病

丝虫病

麦地那龙线虫病

旋毛虫病

蛲虫性皮肤瘙痒症

美洲钩虫及十二指肠钩虫

巴西钩虫,犬钩虫,狭头钩虫,马来亚钩虫,牛仰口线虫,羊柳口线虫,管形钩口线虫,刚刺腰口线虫,粪圆线虫,卫氏圆线虫(Strongy-loideswesteri)、棘腭口线虫

棘腭口线虫

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罗阿丝虫,旋盘尾丝虫,薄恶丝虫(Dirofilariatenuis)、犬恶丝虫、熊恶丝虫(D.ursi)、皮下丝虫(D.subdermata)

麦地那龙线虫

旋毛虫

蛲虫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稻田性皮炎(鸭怪)

肺吸虫病

肝片形吸虫异位寄生

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

禽类血吸虫尾蚴

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

肝片形吸虫

猪囊尾蚴病

皮下棘球蚴病

裂头蚴病

猪带绦虫(囊尾蚴)

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虫咬皮炎

虱病

疥疮

潜蚤病

螨性皮炎(谷痒症)

毛囊蠕形螨病及皮炎型酒渣鼻

皮肤蝇蛆病

毛虫皮炎

蛾皮炎

隐翅虫皮炎

螫刺毒咬症

蚊、蚤、臭虫、白蛉、蝇(即螫蝇,采采蝇)、虻、蠓、蚋、硬蜱、软蜱、恙螨、革螨

头虱、体虱、阴虱

疥螨

穿皮潜蚤(Tungapenetruns)的受精雌蚤钻入皮内

尘螨、蒲螨、粉螨、恙螨(澳洲多指恙螨、水仙恙螨)

人体蠕形螨(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毛囊蠕形螨中华亚种)

黑须污蝇、黑角冒蝇、非洲的黄尘蝇、嗜人瘤蝇、中美和南美的人肤蝇、牛皮蝇、纹皮蝇、鹿皮蝇、螺旋虫蝇、青腹皮蝇及一些麻蝇、家蝇、光黄蝇等

桑毛虫、松毛虫、刺毛虫、茶毛虫、在美洲常见的为褐尾蛾毛虫、猫毛虫、鞍背毛虫、皱毛蛾、蛞蝓毛虫及法兰绒蛾等

褐尾蛾,羊蛾,猫蛾,吉普赛蛾,在拉丁美洲以Hylesia属的蛾为常见

隐翅虫

蝎子、蜈蚣、蜂(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蚊(如火蚊)

36.1 原虫性皮肤病

36.1.1 所致疾病种类及临采特点

   皮肤黑热病 引起皮肤黑热病的病原体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巴西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后两型仅侵犯皮肤与粘膜。

皮疹有弥漫性红斑、浸润性斑块、结节和色素减退性斑。

皮疹主要分布面部。

结节棕红色、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数目不定。

聚集面部时,类似瘤型麻风病“狮面”。

色素减退性斑类似花斑癣白斑。

其他皮疹有色素沉着,风团,乳头状瘤和黄色瘤样损害。

病程发展缓慢,常伴肝、脾、淋巴结肿大。

   皮肤阿米巴病 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

当肛门粘膜及周围皮肤破损时,粪便中阿米巴原虫从破损皮肤或粘膜处侵入,形成皮下深部脓肿,脓肿破溃后形成不规则溃疡,并迅速扩大,其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菜花样外观,类似尖锐湿疣,有咖啡色样分泌物和特殊臭味,自觉疼痛。

阿米巴原虫除直接感染皮肤外,亦可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湿疹样、荨麻疹样、痒疹样,座疮和酒渣鼻样损害,在变态反应的损害内查不到病原体。

   滴虫性外阴瘙痒症 病原体为阴道毛滴虫,通常先有阴道滴虫病,致阴道粘膜炎症、粘膜充血,有假膜样白斑,白带增多,呈泡沫状。

分泌物刺激外阴皮肤后,引起瘙痒、灼热难受,瘙痒后可发生湿疹样变化。

   皮肤弓形虫病 皮肤表现弥漫性红色斑丘疹,似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亦见皮下结节、环状风团、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皮疹在发病后一周出现,经半月消退。

全身症状差异性大,多数患者为慢性隐性感染,少数有多脏器损害,出现多发性肌炎、肝炎、肠炎、脑膜炎、视网膜炎、淋巴结肿大。

症状严重者引起死亡。

   人体锥虫病临床上有两型,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

非洲锥虫病初疮为一硬结,称锥虫下疳,有血管性水肿,一过性红斑,以后出现结节性红斑、环状红斑。

美洲锥虫病引起皮肤结节、单侧眶周水肿,多形红斑和血管性水肿。

当锥虫进入人体内脏器官后,出现发热、头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呕吐,腹泻,往往因心肌炎和脑膜炎死亡。

36.1.2 发病机制

   有多种机制由传播媒介昆虫直接接种引起,如采采蝇叮咬人体时锥虫随其唾液进入皮肤,引起局部炎性硬结。

由原虫直接扩散,如阿米巴脓疡向皮肤破溃。

通过淋巴和血行播散,如播散型皮肤利什曼病。

引起变态反应,如皮肤利什曼病局部结节。

36.1.3 诊断

   查获病原体 在皮肤阿米巴溃疡中找滋养体或粪便中找滋养体与包囊。

皮肤黑热病结节和溃疡边缘找利杜小体。

阴道分泌物检查阴道滴虫。

淋巴、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培养和动物接种查弓形虫和锥虫。

   免疫学诊断 阿米巴病可作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

弓形虫病作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

36.1.4 治疗原则

   皮肤黑热病应用5价锑短程疗法。

成人用葡萄糖酸锑钠总剂量5—6克。

其次为戊烷脒,戊烷脒毒性较大,仅用于锑剂治疗无效或锑剂治疗有严重反应,不能耐受者。

皮肤阿米巴病用依米丁,氯化喹啉,卡巴胂,喹碘仿,抗生素和安痢平,其中依米丁毒性大,副作用有心肌损害,多发性神经炎和消化道症状,孕妇,婴儿、心、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阴道滴虫病服用灭滴灵。

锥虫病在流行区要彻底治疗病人,消灭传播媒介。

治疗药物有苏拉明,戊双脒。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用有机胂剂。

36.2 蠕虫性皮肤病

36.2.1 所致疾病种类及临床特点

   钩虫皮炎 由钩蚴虫侵入皮肤,产生一过性皮肤损害,俗称“粪怪”。

常在足背,指(趾)间,足侧缘处,蚴虫直接侵入皮肤。

入侵数分钟即有刺痒,以后变为水疱,继发感染后为脓疱。

若为动物性钩蚴引起者,可出现匐行疹。

   匐行疹 又称皮肤蚴虫移行症。

病原体有巴西钩虫,犬钩虫,狭头钩虫,马来西亚钩虫等非人体寄生的钩蚴。

其次有类圆形线虫,棘腭口线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肝片形吸虫及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这些幼虫特别是钩虫类钻入皮肤后,在钻入部位出现丘疹,丘疤疹或红斑,以后潜入真皮深部或皮下向前爬行,可直线前进,或蜿蜒向前移行,所经之处皮肤表面发红,隆起,形成线状损害,幼虫停歇在线状损害末端,形成硬结,有瘙痒、灼热或刺痛感。

亦可出现全身反应,发热,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

有些幼虫如腭口线虫不仅在皮肤移行,亦在内脏肝、脑、肺移行,出现相应症状。

   皮肤丝虫病 各种丝虫引起的皮肤损害不完全相同。

班氏和马来丝虫其成虫及微丝蚴代谢产物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和丹毒样皮损,伴畏寒,发热。

晚期淋巴系统阻塞,出现乳糜尿,乳糜腹水和鞘膜积液。

阴囊,大阴唇和小腿部发生橡皮肿。

少数病例发生乳房部皮下结节。

旋盘尾丝虫在感染一年后出现皮肤结节,数目不定,结节约2—25mm3大小,虫体在结节中央。

微丝蚴代谢产物及死亡后的毒性物质可引起变态反应,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剧痒。

日久后形成湿疹样变和苔藓化,最后皮肤失去光泽,干燥,萎缩。

罗阿丝虫寄生于皮下,形成限局性蜂窝组织炎和游定性肿块。

成虫离去,肿块亦随之消失,同一部位可反复发作。

成虫可从局部爬出皮肤到体外,或侵入胃,膀胱,眼,舌系带,外生殖器。

成虫游走时有发热,刺痛,蛋白尿,荨麻疹等变态反应,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高。

   棘腭口线虫病 为棘腭口线虫感染。

我国发现于长江流域、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感染后先有发热、腰痛、胃痛、肋间神经痛、呕吐、荨麻疹等前躯症状。

以后出现游定性炎性包块或硬结,自觉瘙痒,灼痛,若蚴虫潜行于皮肤浅层,表现为匐行疹。

侵犯肺,脑脏器出现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和癫痫。

侵犯眼部出现虹膜炎,结膜炎,严重者失明。

侵犯泌尿系统出现膀胱炎症状。

停留在皮下组织形成条索状肿块或脓肿。

   麦地那龙线虫病 为成虫寄生,在移行途经四肢、背部皮下组织时,出现大量活跃的一期蚴虫,皮肤出现水疱。

感染后3个月,雌虫到达腋下和腹股沟,并被包围形成囊状,皮肤出现条索状硬结和肿块。

有丘疹,水疤,脓疤,蜂窝组织炎,脓肿,溃疡。

雌虫释放的代谢产物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全身症状,发热,头晕,恶心、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旋毛虫病 侵入期有胃肠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畏寒,发热。

移行期出现变态反应性皮疹,侵犯心脏时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水肿,心力衰竭。

常有显著的肌肉症状。

肌肉酸痛,无力,以腓肠肌最严重,咀嚼肌和吞咽肌群亦受侵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临床上类似皮肌炎和硬皮病。

   蛲虫性肛门瘙痒症 由于虫体移行时机械性刺激和产卵排出的分泌物刺激引起肛门和周围皮肤瘙痒,有虫爬感。

抓痒后引起表皮剥脱,糜烂、渗出、结痂、形成湿疹样变和继发感染。

   血吸虫尾蚴皮炎 我国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感染。

接触疫水后,尾蚴钻入皮肤,钻入处出现淡红色小丘疹或丘疤疹,中心有一小瘀点,痞痒。

继发感染后形成脓疱,反复接触尾蚴,反应逐渐加重,出现多形红斑、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流行区可见血吸虫性肉芽肿和异位血吸虫病。

若虫卵沉积皮肤形成硬结。

禽类血吸虫尾蚴亦可引起皮炎,俗称“鸭怪”,见于稻农,下稻田后发病,症状类似日本血吸虫尾蚴皮炎。

   肺吸虫病 肺吸虫又称并殖吸虫,其种类繁多。

在我国有卫氏并殖吸虫,四川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团山并殖吸虫等。

肺吸虫主要寄生于肺,部分引起皮肤损害。

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后,皮肤出现游走性包块和结节。

包块大者可达8cm×12cm,皮下结节单个或多个成串,初起时柔软以后变硬,表面皮肤正常,有瘙痒或刺痛,好发于腹壁。

其次为胸壁,腰脊部,腹股沟,大腿内侧。

肝片形吸虫在移行过程中进入血行,被带至肝以外其他组织。

最终在腹壁肌肉或皮下寄生,并在附近移动。

   皮肤猪囊虫病 又称皮肤猪囊尾蚴病,寄生于人体皮下,脑,眼组织,我国不断有散发病例报告,出现孤立性皮下结节。

呈卵圆形,黄豆一核桃大小或更大,无痛性,与皮肤不粘连,质硬,有弹性,表面光滑。

结节成批发生。

多见于躯干、四肢,亦见于颈,乳房、外阴部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