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8597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而不思则罔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早在千年之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的教育思想,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今天教师课改指引下的重要使命。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

对此,美国教育家鲍里奇在其《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也同样提到:

有时,要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来反观教师自己提问是否有效。

不然在课堂提问时往往会造成两种情况:

回答问题漫无边际,太散,思维缺少严谨性;

回答问题死板,太匠气,思维缺少灵

活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这一关键环节上有系统、有针对地设计提问,要通过有效提问来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学习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动性,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

现在初中的孩子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动口动手不成问题,尤其低年级的中学生,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争着举手,纷纷表现。

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非高中学生所能比,但往往学生回答问题的命中率太低,表现在:

要么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要么学生回答肤浅,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

虽然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课堂上学生在动脑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他们在回答问题时随意性很强。

有的老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来拓展学生思维,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语文教学展现了广阔的碧海蓝天。

这样的方式表现在语文课堂上时,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训练思维。

学生三个一群,四个一伙,甚至让学生加入到喜欢的那一组,整个课堂很热闹。

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看似与学生合作、探究,体现了自主性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无从拓展。

这些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实际上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

在这样的课堂上因其以学生的过多活动或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张扬个性”,掩盖了学生对语文文本阅读的审美水平。

样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反而限制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对思维发展促进不大。

二、言之有效、思之有道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是在教学起主导作用的启发诱导下才能正确地发挥出来。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谈到,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程度来决定的。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而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级升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该逐步降低,主要减少低思维度的问题,保留有深思维度的提问。

(一)提问的导向

1、提问要有目的性。

合理地设计提问,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高质量组成部分。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里对什么是“有效的问题”作出了定义:

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能积极参与学习的问题。

2、问题要有启发性。

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是拙劣的提问。

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呢?

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里提出一个观点: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度。

确实

如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提问:

题目“从……

到……”表明了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都能答出写了鲁迅生活的两个地方,一个充满童趣,一个枯燥乏味,空间发生了变化。

我接着追问:

是什么导致空间发生了变化?

顿时有一部分学生感到了困惑,于是又快速地流览了一遍文章,终于有一小部分学生答出:

“这个短语也暗示出了时间的变化。

把鲁迅从童年时期带到了少年时期。

”对此一些学生也纷纷点头。

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写下自己童年时的三件生活趣事和学生时代的三件生活趣事进行比较,让他们感受鲁迅当时的心情转变。

写完后学生发现,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孩子们的心态和情感的寄托是可以跨越时代产生共鸣的。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要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二)训练学生多角度拓展思维。

在讲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我在讲课前,设计了一个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给春赋予过什么样的内涵。

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查找资料,归类整理,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在下一个环节中他们的这种学习劲头得到了充分展示,当我把有关

春天的知识短文、诗画交给学生品读、讨论时,我发现他们更多流露出兴奋的情绪,很长时间,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知识得到实践印证的快乐中。

这样的问题形式不仅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

这不仅仅是在提问的形式上下功夫,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这样我们才会把握住新课标准的方向。

(三)转变提问的主体。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由老师提问变成学生提问,训练学生体会并摸索老师问题的思路,通过自己提问的感受,再次回答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准确率。

在讲《国宝——大熊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让后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是一篇说明文,有着很强的规律性,我把这些问题都归类后列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互相解答的方式逐一清除了阅读障碍。

当学生提出:

结尾一段呼吁要保护大熊猫,因而文章主题是否在讲保护动物?

这时学生之间产生了分歧,课堂出现了舌战的场面,一时难分高下。

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

“如果要你们写一篇环保的文章往往会怎么写?

”学生纷纷回答自己的写作思路,终于,学生们发现,该篇课文结尾处的“呼吁保护大熊猫”只是占据介绍大熊猫过程中的一个社会价值部分,并不能作为本文的主题。

这样一来学生既发现了问题,老师又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

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他更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首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同样,在美国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

“theon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为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活跃,他们动脑筋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向高层次发展,那么作为活跃在教育前线的青年教师,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与生俱进”,在教学课堂中,以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阅读文本作出理性的思考,使之学而有思,学而不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加里d鲍里奇(美)《有效教学方法》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月

[3]郑忠耀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语文教学通讯1999 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