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6624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君子文化校本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节诵经典诗词第二节花中四君子

第一章走进君子世界

(一)你知道君子有哪些品质吗?

君子:

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

君子,原

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

(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

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见于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

君子的道德品质:

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君子一词的起源: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二)圣贤君子风采掠影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

《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

“民贵君轻”的思想,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公元前507年出生在晋国温邑(河南省温县),比孔子小44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

“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

卜子夏在14岁左右进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期间,他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到24岁那年结束了周游之行。

回到鲁国以后,卜子夏经过孔子的推荐下,出任鲁国的莒父宰(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官员)。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卜子夏时年29岁,为孔子守孝三年。

他是孔子的忠实弟子,是儒家学术奠基人之一,他像孔子一样崇尚礼乐和仁义,遵循“中庸之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仁爱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主张维护周礼。

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儒家文化研究当中,对于儒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前420年,一生不为名、不为利,

中国儒家文化奠基人、传播者卜子夏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87岁,死后葬于古耿龙门(现河津市辛封村)。

距今已有2400余年了,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敬重。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

(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讨论交流

你还知道古时哪些谦谦君子及他们的故事呢?

第二章 领略君子风采

第一节孝悌篇

孝悌,从字源角度讲,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边就是子,象征年轻人搀扶老人,悌的左半边是心,右半边是弟,象征着心中关怀着同辈人。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1、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

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

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

“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

“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

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

“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

致思》)

第二节诚信篇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诚”是一种美德。

《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

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

意思为诚实。

曾参杀猪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据记载,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就是他

的后裔。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

“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

“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

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没过多久,曾参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参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参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由此可见古代的

圣贤们是多么重视诚信的教育啊!

晏殊信誉树立

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相比较我们有的同学为了得到一个好一点的成绩就徇私舞弊,抄袭夹带偷看等舞弊,我们要感到汗颜。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

“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诚

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

“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