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643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重大(第七版)小学信息技术

三年级上册教案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常识.

本单元包括“身边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今昔”2课。

【单元目标】

1.在认知学习领域,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了解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现代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2.在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让学生初步建立对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的感性认识。

3.在情感学习领域,初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人类生活中时刻都存在着信息技术,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信息技术朝着更有利于提升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发展。

教学中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他所了解的信息技术发展历史入手,通过系统地让学生认知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和兴趣。

第1课 身边的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让学生初步体验如何将信息传播给他人。

2.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了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7版(三年级起点)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篇入门课,重在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感受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认识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可结合大量表现信息传播的图片教学,教师可以就近取材,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和教室里的信息技术设备,并介绍这些设备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在教材上填写:

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比如说:

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让人们能更加快速了解各种信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关概念】

   信息:

通常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内容。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总称。

   信息处理:

按照一定目的、利用一定设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从广义讲,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

从狭义上讲,专指图书馆、报社、广播电视、情报等部门对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分析、加工、传输、发布。

   信息社会:

又称信息化社会。

它是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的。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被视为社会生产的重要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

信息社会属于智力密集型社会,社会劳动力结构将变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科学家、信息处理人员成为主要劳动者。

整个社会的体制结构向着多样化、小型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提出信息社会具有7个特点:

1.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电脑,主要功能是代替、加强人类的脑力智能;2.生产出大量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3.出现了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用事业,电脑成为整个社会的象征;4.社会的主导产业是“知识产业”;5.“目标原则”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主要的社会体系是志愿性的社区、资源共享;6.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7.大量生产知识及电脑化。

   信息时代:

这里所指的“时代”是对人类社会时间序列的一种划分。

从广义讲,信息时代是指整个信息社会所代表的时代。

人们通常把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作为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分水岭,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从现实讲,真正能体现“电脑成为整个社会象征”,应从21世纪开始,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信息时代的开始。

【教学过程】 

㈠图片激趣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点点鼠”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讲解本学期学习内容。

㈡教学身边的新鲜事的传播方法有哪些?

1.学生自我回顾传播新鲜事的方法有哪些,并记录下来,看哪个小朋友记录的方法有多有清楚?

2.分组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并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表扬!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规范用词时参考教材的描述)传播的方法:

声音类:

说话,打电话;文字类:

写信(写作文);图片类:

画图,摄影;视频类:

摄像;综合类:

网络。

㈢教学常用的信息技术设备及作用:

1.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信息技术设备;

2.教师讲解所列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

教师讲解部分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收录机

㈣巩固练习:

把书上还没有列举的信息技术设备说出来,并介绍他们都有什么作用?

㈤总结结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第2课 信息技术今昔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2.让学生认识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了解这些设备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是认识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教师可通过人类从古到今所的经历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劳动中的语言交流、结绳记事是较早的信息技术,甲骨文等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特别是中国宋朝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和信息的记载、传播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古代利用烽火台、驿站、信鸽等比较快速的传递信息,现代社会的电报、电话、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卫星遥感、航测、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通讯技术为我们提供着各种丰富的信息,大量事例和图片的介绍和展示,让学生充分感知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

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介绍——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航测和卫星遥感技术在救灾中的应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等,教师可重点介绍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学好信息技术。

在说一说的内容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描述部分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和作用,让学生实际体验信息技术的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看一看的内容中,列举了一些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的作用,其中:

卫星天线是接收和发送卫星传播的信息;射电望远镜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种用来测量从天空中各个方向发来的射电能量(信息)的一种天文仪器。

它具有高定向性天线和相应的电子设备;机器人是一种机械构造,外形上有的像人类的身体或局部器官,延伸或强化人类的一种或多种器官功能,完成一定的生产生活任务;最后一幅插图是中国独立自主开发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截至2010年8月1日,共有5颗卫星在轨运行,数量会逐步增至30余颗,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具有导航和通信相结合的服务特色。

写一写中有液晶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最后一幅图是我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本课“做一做”的答案是:

文字、活字印刷、广播、计算机、互联网、3G手机

教学过程:

一,导出信息的概念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现在是信息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呢?

(多媒体图片和录像:

古代烽火台信息的传递,一些商品的商标等例子)你们从这些图片中能了解什么东西?

你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2,总结归纳"信息"的概念:

刚才大家从图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教材没有给出信息的标准定义,你能通过网络找找别人是怎么给"信息"下的定义吗?

多找几个,并写明你最喜欢哪个定义.提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指的是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它涉及人类所有的活动.3,信息的形式我们刚刚看到的有哪些形式的信息呢?

学生回答:

有图形图像信息,有声音信息,还有影视信息等等.

二,阅读知识窗五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诞生2.文字的创造3.造纸,印刷术的发明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的出现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三,引导探索信息的特征

1,我们会发现,信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息有哪些特征?

怎样才是信息呢?

特征一:

当我们在传递信息时,有的要通过纸张来传递,有的是刻在光碟上,还有的是靠我们的大脑来记忆存储信息,当我们需要信息时,就从这些存储信息的载体获取信息.不管我们怎样传递信息,信息总是要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这说明信息有怎样的特性呢?

学生回答:

依附性可存储性

特征二:

同学们,当你们有一个好消息的时候,你们会怎样?

学生回答:

我们会告诉身边的好朋友或亲人.对了,你们的好消息这时就是信息,这个信息马上会一传十,十传百.这说明信息可以用来怎样?

学生回答:

可传递.对了,信息具有传递性.

特征三:

提问:

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你我各自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回答:

各一个.再次提问: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有多少种思想?

学生回答:

两种思想.我们在交换思想时也即在交换信息,信息在我们之间传递着.这说明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

共享性

四、小结

教学反思:

二、操作系统基础

本单元包括“计算机大家庭”、“用鼠标玩游戏”、“键盘ABC”、“认图标寻宝藏”、“奇妙的窗口”、“桌面变变变”6课内容。

【单元目标】

1、初步认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2、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熟练掌握鼠标的操作方法和初步认识键盘。

3、认识桌面、窗口和常见图标,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4、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信息技术入门的一个基础单元,所学知识和技能都将对以后各单元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WindowsXP的基本操作、鼠标的操作、键盘的初步认识等内容,涉及概念性、知识性内容较多,部分内容操作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形式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无穷魅力。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并明确每个教学内容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当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为了便于讲解,本套教材以较为常见的WindowsXP操作系统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对WindowsXP操作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图形化操作系统的常用操作方法,了解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使用其他的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数有一定的了解或接触,对计算机有一定的神秘感,觉得很好奇。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的一般思路来设计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和把握,但本阶段内容较枯燥。

教学不当,就会使学生对本学科失去兴趣,影响以后对本学科的学习。

因此本阶段的教学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组织教材。

在教学方式上,要从技术性的指导,逐步转变为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团队的协作。

教学的形式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学生带领的方式,通过学生来传递学到的知识。

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从讨论中逐步总结筛选出相对正确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