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5618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2000(马雪莲1Word文件下载.docx

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 为什么说:

”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

2、 简评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

3、 筒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三、 论述题(共46分)

1、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统治必须以其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思想。

(16分)

2、 试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15分)

试用分权理论筒析西方国家政府机构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2、 官僚制度:

任何政府的运转都离不开官僚部门。

官僚部门就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属的行政体制或职能部门。

作为一种制度,官僚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韦伯把官僚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等级制,即每个官员都拥有明确的特定权限,并对其上级负责;

第二,非人格化,叩每个官员的工作是根据固定的规则而不是根据官员的好恶来确定;

每项具体事务都必须保留文字记录;

第三,延续性,即行政官员是一个专职的薪金阶层,其职务稳定,并有望正常晋升;

第四,专业化,即官员都是择优录用,受过专门训练,并系统了解所在领域的全部知识。

韦伯认为,上述特征综合在一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管理的效能,使官僚同复杂的工业社会息息相关。

5、 政党政治: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又称为政党政治,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

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通常把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答:

(1)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文化的特点是: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这是政治文化相对于一般文化更为显著的特质。

政治文化作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定倾向与价值取向,必然要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一个社会中政治文化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阶级之间的斗争。

一个新兴阶级的崛起,往往与一种崭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相联系。

一个国家中的政治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是政治文化不同于集中、直接反映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

政治文化中包含有许多因素,其中民族心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个民族在共同的地域、长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形成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并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文化纽带。

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文化,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内容。

我们把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主导型政治文化。

同时,由于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都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

这些次级组织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这些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在文化学上被称之为亚文化系统。

因此,在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整个政治文化体系中,存在着主导型政治文化和属于亚文化系统的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之分。

主导型政治文化代表着一个社会或国家总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取向,它往往通过一定的亚文化系统的折射后而得到体现,并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之中。

亚文化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其中有的是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可以称其为次主导型政治文化;

而有的则可能与主导型政治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可以称其为反主导型政治文化,这三种文化并存于同一个社会体系之中,彼此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并随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它与政治制度的相互关系方而。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政治文化的变动往往与政治制度的变动不同步。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必然会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旧制度因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瓦解。

但是旧的政治文化却不会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立即消失,它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滞留在人们的观念领域,沉淀在人们的心理意识之中,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

由于构成政治文化的因素相当复杂,因而传统的政治文化既有同新的政治制度相互抵触的内容,也有同新的政治制度相互融合的方而,因此,必须要对作为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行客观、冷静和科学的分析,不应采取简单地全盘否定的态度。

三、论述题(共46分)

1、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统治必须以其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思想。

答: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叫镇压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

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

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随国家消亡而消亡。

(2)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

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3)虽然,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国家都具有这两种内部职能,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两种内部职能所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大部分国家国内局势的稳定,社会职能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的主要职能。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工业化过程的加快,新兴城市不断涌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无论是范围、深度和方式,与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职能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随着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相互融合,国家对社会生活实行全而的干预。

“在这里,国家管制、控制、指挥、监视和监护着市民社会——从它那些最广大的生活表现起,直到最微不足道的行动止,从它的最一般的生存形式起,直到个人的私生活止”。

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的工作重点,国家活动的主要方向“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因此,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

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

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势力。

2、试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宗教神化政治的起源:

宗教神学把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神,白然把政治的起源也归因于神,因而导致以宗教为政治的支柱,用精神现象说明政治现象的唯心主义,也必然把政治权力神圣化。

马克思主义否定政治起源于神,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政治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政治与宗教一样,在原始社会起源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浑然一体,表现为宗教与政治高度结合的神权政治。

其次,宗教为政治统治服务

在阶级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其它形式和上层建筑的其它部门日益分离,与政治的界限也日益明显,逐渐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这是因为,宗教既是观念性上层建筑,又是体制性上层建筑,既可作为思想观念去影响群众,又可作为社会组织去统辖群众,从而容易为社会政治斗争的各方利用。

宗教成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工具,表现在它往往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巩固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采取的主要形式有:

把某一宗教定为全民性信仰的宗教,使其成为国教。

国教在封建国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资产阶级革命后,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逐渐被接受为现代政治的思想原则。

宗教为统治阶级利用的另一形式是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政权与宗教权合一的政治现象。

在封建社会,各封建国家用国教作为统治思想,政教合一现象很普遍。

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教合一现象开始减少,但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中国西藏地区就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统治阶级对宗教的利用是把宗教当作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以巩固统治为目的。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不但表现为它与统治阶级的关系,而旦表现为它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宗教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社会中,被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往往借用宗教观念,运用宗教语言,使政治运动披上宗教外衣,才能动员和组织民众。

同时,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就是宗教异端,所以异端常常与被统治阶级联系在一起,发展为以下层群众为主体的宗教运动。

在基督教世界,异端运动往往通过宗教形式,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奴隶、农民、平民或市民的社会政治要求,成为下层民众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重要形式。

最后,宗教随政治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许多政治变革、经济进步和社会变化,一些历史悠久的宗教经历了一切变故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之外,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宗教为适应社会政治变化而进行了改革。

宗教改革一般包括教义理论的改革和组织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动因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决战。

这场运动除了造成一大批脱离天主教会的新教宗派外,还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变革常有宗教的变革相伴随o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的宗教也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变革。

天主教、基督教内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割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