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5476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77 大小:35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儿科教案Word下载.docx

“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长沙),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chi)”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黄帝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

最早的儿科医案——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

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2、形成期从隋唐到宋代(960—1279)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并规定学习五年后,考试合格才能作为儿科医生。

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小儿养育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是较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专篇,按症状分类归纳各种小儿疾病。

收录儿科用方380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作者有巫方、师巫和卫汛(张仲景弟子)流行于唐末宋初,首创“纯阳”理论,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

其学术成就:

①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五脏所主”、区分五脏寒热虚实;

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

②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

③四诊中尤重望诊,总结面部望诊“目内证”“目上证”;

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古代儿科四大要证:

痧、痘、惊、疳的详细描述,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④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根据儿科特点立法制方—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等。

134方,以中成药为主。

⑤详论儿科治法:

五脏补虚泻实。

对惊风的独到认识—急惊用凉泻,慢惊用温补的治疗大法。

明确鉴别惊风与癫痫(痫的特点是“口作五兽声”);

⑥对疳证的独特见解—“疳皆脾胃病”。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

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

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

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

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3、发展期(元朝—新中国成立)

金元、明、清时期,名医辈出,著书立说,中医儿科学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有经验的医生纷纷著书立说,儿科专著大量出版,现尚存儿科专著近500是明清时期所著,儿科理论更加完善。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张从正——治热病擅用攻下。

李东垣——脾胃学说——重视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

以用养阴法见长

元代曾世荣(1252-1332)《活幼心书》《活幼口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

他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

明代鲁伯嗣《婴童百问》:

儿科病证100种列为100条,博采众说又有己见。

薛铠、薛己《保婴撮要》:

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

对中医小儿外科学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名医万全,著专著《幼科发挥》《育婴家密》《片玉心书》《痘疹心法》等

1.提出“育婴四法”:

他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中医儿科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2.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在朱震亨的基础上,系统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

3.重视调理脾胃:

提出“首重保护胃气”等。

此外,明代还有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病的药、方。

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

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

认为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治疗上“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用药注重甘温扶阳。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内容广博。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望诊。

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朝廷组织编写的儿科专书,条理分明,立论精当,适用于临床和教学。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肺炎喘嗽”的病名为后世所沿用。

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活血化瘀治法,介绍了该法在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

陈飞霞(复正)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集清以前儿科大成。

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

“浮沉分表里,红紫辫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

《温病条辨•解儿难》鲜明地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酌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

论小儿温病,六气病因,三焦分证,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相辅相成。

明清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

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我国人痘接种法,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早于琴纳氏200多年(牛痘接种1769)。

清朝后期,随着西医传人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

第一章第二节年龄分期

小儿从初生到成人,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故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特点,小儿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形体上和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出几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小儿的年龄大小不同,发育成熟的程度不同,对自然界反映的差异不同,其生理病理的表现却有一定的特性。

古代医家很早就有了这种认识。

如明代《古今医鉴》便提出了“初生者曰婴儿,三岁者小儿,十岁者曰儿童。

儿有大小之不同。

病有深浅之差异。

”说明了小儿年龄划分的意义。

明《寿世保元》更细致在分为“以半周岁至2岁内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

七八岁为龆,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

”对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又进了一步。

现在将18岁以内均作为儿科就诊范围,将小儿时期划分为以下七阶段: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幼童期)、学龄期(儿童期)、青春期。

不同年龄的小儿,其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现代将18岁以内均作为儿

科就诊范围。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将整个小儿时期划分为6个阶段。

一、胎儿期

从受孕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

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为40周。

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这一时期小儿死亡率最高,因而应特别强调围生期的保健。

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一般为266天,如果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俗称“怀胎十月”。

胎儿在孕育期间,寄生于母体之内,与其母借胎盘、脐带相连,依靠母体的气血供养,在胞宫内生长发育,因而与母体休戚相关。

胎儿的健康成长,依赖于孕母的调摄,我国自古称之为“养胎”、“护胎”和胎教。

在整个孕期,又分为3期:

妊娠早期:

即怀孕前3个月(12周),从受精卵细胞至各个系统器官逐步分化形成。

基本形成胎儿。

胎儿尚未成熟,如草木未萌,嫩芽易伤,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

(第1周:

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腔,同时细胞不断分裂。

第2周:

着床到形成内胚层和外胚层。

第3周:

形成中胚层。

第4周:

形成体节,心脏开始跳动,以后,器官迅速分化,第8周末各器官的原基均已形成,胚胎初具人形,大脑旺盛发育,到12周胎儿基本形成并可分辨出外生殖器。

妊娠中期:

(13—27周末)胎儿各器官在此期内迅速成长,功能逐渐成熟。

胎龄28周时体重约1000克,此时肺泡结构基本完善已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故常以28周定为胎儿有无生存能力的界限。

妊娠后期:

满28周到出生,此期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迅速增长。

胎儿时期的营养,生长发育,完全依靠母亲,胎儿与母亲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孕妇的营养,健康状况及卫生环境直接影响着胎儿的生长发育,若孕妇遭受不利因素影响,往往可导致早产、流产等,因此一定要做好胎儿期的保健。

正如元朱丹溪《格至余论.慈幼论》说:

“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热,得寒则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因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不可不知也。

国际上还将孕期满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生(产)期。

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近年愈来愈受到重视,围产期小儿死亡率较高。

重视优生优育,必须抓好围生期保健。

此外,我们应当清楚:

围产期死亡的新生儿仅占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