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50943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PPT文档格式.ppt

,注意的品质,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主观因素: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注意的品质,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注意的品质,3、注意的分配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练,或者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注意的品质,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上。

判断:

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对还是错?

)影响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注意的种类,

(一)根据注意时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

如,一些人正在谈话,忽然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大家都停下谈话,转头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

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阅读时,自觉将注意力指向文章的内容。

当遇到困难时,人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所要集中和指向的内容上。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只有人才具有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兼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有意注意,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因此又类似于无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

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有意注意转化的条件:

兴趣与自动化水平。

有意后注意,注意的种类,二、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1、目的性不断提高2、内容逐步深化3、品质逐步改善

(1)广度逐渐扩大

(2)稳定性逐步增强(3)分配能力(4)转移能力,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初中生:

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初中生在观察时往往事先需要成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高中生:

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上面有100个数字,请按顺序找出连续的15个数字来。

如21-35,14-28,33-47等,根据找到15个连续数字的时间来判断你的注意力水平。

测试:

找76-90。

你能用30-40秒时间找到,说明你注意力优秀,大约只有5%的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你能用40-90秒时间找到,说明你注意力正常;

如果你要用90-150秒,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找到,说明你的注意力较差,或说你是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上面列出了20-69的50个数字,你试着用最短的时间找到3个连续的数字。

如果你能在15秒内找到3个连续的数字,说明你的注意力水平优秀;

如果你能在30秒内找到3个连续的数字,说明你的注意力水平正常;

如果你要用60秒以上才能找到,说明你的注意力较差,还需努力。

三、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1、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2、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3、加强意志锻炼4、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5、运用特殊方法,训练注意力(舒尔特方格法),四、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题,小学二年级的王老师热情且热爱教育工作,她想给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以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

于是她对班级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撒还摆上了花草和植物,教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为什么?

第二节中小学生感知的发展与教育,【感觉剥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

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的手上套上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眼罩。

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

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人都感觉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甚至还产生幻想。

实验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

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

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的现象。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感觉规律,1.同一感觉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例:

明月当空,看到的星星少,无月的星空,看到的星星多

(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

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先后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先后对比现象。

例:

吃过苦药后喝白开水觉得有甜味,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例:

举重时,轻音乐伴奏,重物好象变轻;

强烈声音使牙痛患者更厉害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例:

盲人丧失视觉,能用听觉辨别方向(3)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觉例:

红橙黄给人温暖的感觉青蓝紫给人冷的感觉,一、什么是感知,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开端。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感知的含义,

(二)感知的种类1.感觉的种类,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

(二)感知的种类2.知觉的种类,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指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1)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1.感觉的种类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的种类,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二)知觉及其特征,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1)依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分为:

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

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运动知觉:

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如: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定型作用;

近因效应.,

(二)感知的种类2.知觉的种类,3、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可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对物的错觉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不.他们是一样大的喔!

左边图中心的圆比较大吗?

这是一个螺旋吗?

错,这只是一些各自独立的同心圆而已。

产生错觉的原因:

环境因素的干扰人的知识经验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于服装、工艺、布景、建筑设计、军事伪装等。

),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的联系1、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反映,两者很难分割(所以它们有时又合称为“感知觉”)。

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相似规律,接近规律,闭合规律,知觉特性:

A:

接近性B:

相似性C:

连续性D:

封闭E:

良好图形,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能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接近规律:

靠近在一起的成分倾向于组成知觉单位。

相似规律:

看起来相象的物体倾向于被知觉在一起。

闭合规律连续规律,(三)知觉的基本特性,在许多知觉对象中,根据当前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以产生清晰的知觉。

2.知觉的选择性,你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脸?

或是一对情侣在接吻呢?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个骷颅头?

在知觉当前事物时,人们总是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对象的意义作出解释,并用语词表示出来。

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

包括: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二、中小学生感知的发展,1、有意性逐渐增强,3、概括性和逻辑性逐渐发展,2、精确性日益提高,青少年时期的感觉能力为个体人生发展全程的高峰期。

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

根据朱智贤的有关研究,个体在15岁前后,其视觉和听觉能力甚至超过成人。

初中生对各种颜色的区分能力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高60%以上。

初中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也比小学生高很多。

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和观察力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

是人们在观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指人们对事物的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进行准确、迅速和全面反映的能力。

(二)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3、制定观察计划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5、观察时要勤于思考6、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

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

7-10岁的儿童为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为25分钟左右,初中生为40分钟左右。

青少年还能较好地交替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