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4889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晶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2、教学难点:

根据微观晶胞图片和动画的相关教学材料,制作成PPT,使微观的粒子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是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二维平面排列和非密置层堆积的问题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本节中的难点在于密置层堆积形成的镁型和铜型的堆积方式,他正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和模型的制作,再结合教师的多媒体展示,共同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

质疑----实验----分析----解决---归纳---比较

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探究模式:

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适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交流展示时适时恰当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集体性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生生探究模式:

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对某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自己的疑问探究透彻,并在交流互动中让所有人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五、学生分析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视频资料的下载、教学案设计、基本堆积模型的制作

学生:

用生活中的材料(乒乓球、玻璃球等)按照书上图准备一些模型的素材。

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感受晶体结构的奥秘(可以网上搜索)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提问

情境引入

【提问】:

1、金属晶体组成微粒、微粒间作用力

2、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

3、什么是电子气理论

【质疑】:

为什么原子晶体没有延展性呢?

PPT展示原子晶体(金刚石)

【小结】正是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金属原子看成直径相同的小球紧密的堆积在一起,当然这种堆积是有规则的,呈周期性的。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受外力作用时,原子间的位移必然导致共价键的断裂,无延展性。

1、复习巩固

1、促进学生思考2、铺垫、引入新课

环节二:

金属晶体

微观粒子

堆积

(二维)

【指导活动1】

1、金属原子在平面里的紧密排列有哪些方式?

2、除了书本上的两种以外还有其他形式吗?

3、这些不同的放置方式有什么特点?

【总结】:

PPT展示

非密置层:

行列对齐,四球一空,配位数为4。

密置层:

行列交错,三球一空,配位数为6。

分组活动1:

在一个自己准备的小方盒里排放小玻璃球。

学生总结回答:

只有两种方式:

行列对齐和行列相错。

配位数一个是4,一个是6.

1、在二维平面中初步感受微粒堆积的规律,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和兴趣。

2、认识密置层与非密置层的不同。

环节三:

(三维1)

【指导活动2】

将非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在三维空间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

除了书上的两种堆积方式外,是否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PPT展示:

【小结】PPT展示:

非密置层三维金属晶体原子堆积模型——简单立方和体心立方

分组活动2:

用自己准备好的三个非密置层,按照要求先试做课本上的两种,再尝试其他的方式。

总结发言:

1.简单立方堆积(Po):

配位数:

6,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1。

2.体心立方堆积——钾型(碱金属):

8,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2。

1、在三维平面中初步感受微粒堆积的规律,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和兴趣。

2、培养三维空间的想象力和模型的抽象能力。

3、认识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的两种堆积方式。

环节四:

(三维2)

【过渡设疑】:

这两种堆积方式中,仍然有尽一半和三分之一的空间没有利用,有没有更好的堆积方式来提高金属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呢?

【指导活动3】:

将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

在三维空间里又有哪些堆积方式?

先试试书上介绍的两种方式?

【小结】PPT展示

镁型——六方最密堆积

寻找晶胞,配位数,空间占有率

铜型——面心立方:

寻找晶胞,配位数,空间占有率

BC

铜型堆积方式中的晶胞是面心立方,它是怎么截取的?

分组活动3

尝试搭建:

思考交流:

第二层对第一层来讲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将球对准1,3,5(或对准2,4,6位,其情形是一样的)

关键是第三层,对第一、二层来说,第三层可以有两种最紧密的堆积方式。

学生成果展示:

结合实践和预习完成总结:

每个晶胞含有2个原子,配位数为:

12,空间占有率为:

74%

每个晶胞含有2个原子,配位数为:

认真观察,动脑思考,

构建面心立方的模型

1、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

3、空间想像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信息整理的能力。

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空间变化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动画展示,寻找面心立方晶胞。

学生在自己搭建的模型中寻找面心立方,并相互之间寻找比较。

环节五:

小结提升

表1:

总结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方式(见附件)

表2:

比较三种晶体的结构特点(见附件)

反思:

1、通过三种晶体的比较,你是如何看待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对于金属晶体的结构你还有哪些想法和疑问?

总结填表

思考回答

课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模型,

1、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比较三种晶体的结构特点,2、以小组讨论交流、实践活动制作模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教学反思

1、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发展性教学模式遵循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和探究知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合作型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3、尊重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询所需视频、图片、资料,丰富课堂容量,解决教学中微观世界粒子排列抽象性的困难。

表1

堆积类型

典型代表

空间利用率

配位数

晶胞含微粒数

简单立方

Po(钋)

体心立方

K、Na、Fe

六方最密堆积

Mg、Zn、Ti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CuAgAu

表2

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实例

干冰

金刚石

构成微粒

作用力

熔沸点

硬度

导电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