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4808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8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Word下载.docx

(P7)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长兴学舍的学科分类有义礼、考据、经世、文章四种,在经世之学中列有“群学”,与“政治原理学”并列。

“群学”这个名词是借用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人能群”的思想,“群学”即是组织、教育群众,拯救国家之学,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学,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学的肇始。

(P8)1897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篇章在《国闻报》上发表,1903年将全书译出并由上海文明译书局出版,名为《群学肆言》。

后来的学者们认为,1897年严复翻译《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群学肆言》序中说:

“群学何?

用科学之律令,查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肆言何?

发专科之旨趑,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P10)孔德的社会学对象:

社会学要研究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实质上就是要考察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包括社会基本制度、政治制度、经济交往形式和意识形态等;

他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作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基本分类。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的形式,他特别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级之间的关系。

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系,他认为社会学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中提取一般的交往形式,并加以适当归类,然后再对这些抽象形式作进一步考察。

社会结构时多数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社会结构是他们分析问题的目标或工具。

如孔德所说的社会整体的构成(社会构成)指的是社会结构问题,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出发分析社会的结构是对社会结构的宏观分析,如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AGIL模型)。

社会关系是从微观层面上说明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是通过社会行动和社会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人们在某一社会生活(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多次交往,进而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交往模式;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群体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的模式,是指社会现象的静态方面,偏重于宏观社会分析,它是在微观层面上形式的社会关系的积累的结果。

(P11)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韦伯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他认为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社会学所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帕森斯则用社会行动来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行动不仅要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还要受规范价值牵制,反映出其社会性特征。

(P12)社会制度:

孔德认为,对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考察要通过对社会制度的分析来实现。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主要器官系统包括家庭制度、礼仪制度、政治制度和教会制度。

美国最早的社会学家萨姆纳认为研究民俗社会的入手点就是分析各种制度。

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当从功能主义视角去分析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时,社会制度也是基本的入手点。

(P13)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

前者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后者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社会学对于微观社会的考察侧重于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

个人关系是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常常是不稳定的。

群体关系是在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3)血缘、地缘、业缘: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

(P27)社会的涵义: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社会唯名论:

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P28)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比如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卡斯特的“网络社会”。

我国社会学界对社会的宏观分类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等。

具体社会的类型:

以血缘关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

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

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卫生组织、宗教组织等;

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等。

社会的特征: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因此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更为丰富多彩;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1)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2)从事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

(3)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社会群体。

(4)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

(5)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社会的又一特征。

(6)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

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社会的构成要素

(P31)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他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人的社会性表现: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人有能动性、人类有共同生活的模式。

社会的三要素论:

(1)自然环境: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提供了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提供了生活于生产的资源。

(2)人口:

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人本身的一切要素与现象,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分布、流动、出生、死亡等均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3)文化:

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以至整个社会制度。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P32)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

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反映了他的客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学者对社会行动者的理论假设都不同,如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视角看来社会行动者是“社会人”,而韦伯则预设为“组织人”,理性行动理论的Coleman则认为是“理性人”。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表现为人是有意志的;

人是对一定的行为进行选择的主体;

人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的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他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作出反映应。

★(P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该理论从人本主义的角度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他认为,一般来说人们都有下述需要。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或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由人的生物机体而产生的需要,包括衣、食、住及性的需要等。

安全的需要是指个人追求身体安全、免遭威胁的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希望有安全的生活环境等。

归属或爱的需要是指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感情,渴望被接受,成为群体的一员而有归属。

自尊的需要即人们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较高的评价,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发挥、自己的抱负得以实现的希望。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这些需要是按照一定层次排列的,即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较低层次的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人们首先追求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就会去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第三节:

文化

(P36)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文化积累:

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文化震惊:

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的要素:

(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

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2)语言和符号。

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

(3)规范体系。

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

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两者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物质产品。

是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

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

1、产品文化:

住房、衣服、交通工具等。

2、工具文化:

厂房、农具、机械等。

(2)精神文化

1、智能文化:

自然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