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4199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的。

无论教数学、医学还是冶金术和纺织术,其方式是一样的:

学生首先观察老师的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自己动手,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古代巴比伦的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能享受学校教育;

能掌握复杂的楔形文字知识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僧侣等少数人。

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

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

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国家比较,其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校种类也更多一些。

主要有: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职官学校(也称书吏学校)及文士学校等。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1)僧侣学校。

着重科学教育,是传授高深学识的学府。

僧侣学校的教学及研耷内容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培养能力优而水平高的人。

(2)职官学校。

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

(3)文士学校。

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之类。

在诸科目中,书写最受重视,是基本课业,也是费力的工作。

(4)宫廷学校。

有关它的教学内容历史记载不详。

在古代埃及的学校中,教师常用灌输和体罚,教师施行体罚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

3.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教育

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

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记载印度历史的古籍《吠陀》被崇奉为经典,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

入学校、习经典的权利只能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享有,但三者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内容不完全相同。

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

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吠陀》。

古儒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神学为主,但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

在古儒学校里,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

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

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佛教教育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

佛教有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称为“比丘”。

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

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佛教教育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得到广泛发展,佛教教育随之发展起来。

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神学气氛极其浓厚。

佛教教育将讲道(佛经的讲解)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

当时的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乃至堪称学术(神学)研究中心。

公元10世纪后,佛教在东亚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2)受当时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学校主要吸收奴隶主弟子,并按教育对象的门第、等级而被安排进入不同学校。

(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由于知识的缺乏,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地位高,与古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鲜明对比。

(7)尽管文明或文化教育甚为古老,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早衰或有过断层,源远而流不长,而唯一特殊的是中国文化,源远而又流长,古老而风韵长存。

(二)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两个城邦国家的经济、政体、文化及地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教育类型。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及国内外战争频繁的需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教育的内容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

斯巴达人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男孩7岁以后就进入国家办的军营式的国家体育场接受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磨炼,以求形成勇敢、坚毅、顺从和爱国的品质。

斯巴达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到18岁时,少数身心经过严格考验的青年再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

年满20岁的青年,被派往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

到30岁时,通过考核,并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获得国家公民的称号,成为国家合格的军人。

另外,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女子才能生育健壮的儿童,并且女子还有帮助男子坚守城池的重任,所以斯巴达对女子教育比较重视,主张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受到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1)教育具有阶级性;

(2)教育完全被国家所控制,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4)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雅典境内多山,不宜耕种农作物,但它有良好的港湾,工商业贸易发达,国内以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主,国内外战争频繁。

雅典的这种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就要求它通过各种途径,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因此,雅典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而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反映在它的教育制度中。

雅典的男孩7岁后进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主要内容为读、写、算的初步知识,还学习弹奏乐器、以乐器伴奏吟唱《荷马史诗》等。

到12、13岁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

另外,还有骑马、游泳、击剑等。

到15、16岁后,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

以“五项竞技”

为主的体育是首要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或称哲学)。

到18岁时,再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

之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取得国家公民的称号,参与国家政事。

雅典教育特点主要有:

(2)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即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及美育;

(3)

雅典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

(4)忽视女子教育。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作为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地处内陆地区,与外界交往极不方便。

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思八达不仅实行专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而且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

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训练为特征的教育制度。

其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持久斗志的武士。

为了保证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在斯巴达被当作是国家的事业,并举有严格的国家性质,完全由国家控制。

整个斯巴达教育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

检查合格的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

第二个阶段是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儿童在7岁以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并在家里接受教育,具体由母亲负责,主要是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品德,为7岁以后打下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公共教育,它可以分为7——18岁和18——20岁两个时期。

从7——18岁,男女儿童分别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具体内容为“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

教育方法主要是实践练习。

从18——20岁,青年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青年要参加“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外出对奴隶进行突然袭击。

从这一段教育来看,他们不重视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培养。

斯巴达教育是片面的、野蛮的,但是又是成功的,因为他培养出来的人都是非常勇敢的战士,能够为城邦英勇作战,甚至牺牲在战场上。

雅典三面临海,逐渐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城邦,与此同时,它也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典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人。

整个雅典教育的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

7岁前,儿童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

子女出生后也受体格检查,有其父检查,随后是抚养和教育,主要是在身体、道德、智力、审美等方面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文发学校和琴弦学校教育。

7岁后,除女孩在家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入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学习。

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

文法学校教读、写、算,琴弦学校教弹奏、唱歌、朗诵等。

儿童上学和放学均有“赎身奴隶”担任的“教仆”陪伴,成为儿童的“指导者”。

第三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

13岁后,儿童进入私人开办的体操学校学习。

主要由教师指导练习体育运动,具体内容除“五项竞技”外,还增加了游泳。

15岁左右完成体操学校学习后,大部分儿童的教育也就终止了。

第四阶段是体育馆教育。

15岁左右,少数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显贵家族家庭子弟进入由国家开办的体育馆继续学习。

除学习“五项竞技”和游泳外,还要学习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以及“三艺”(文法、修辞、逻辑)等。

第五阶段是军事训练团教育。

到18岁时,完成体育馆学习的青年进入国家设立的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在此期间,还要参加伦理谈话以及政治和道德的问题辩论,并宣誓效忠雅典城邦。

20岁结束军事训练团教育时,举行一定的仪式,授予公民称号。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明显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

2.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

“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被称为“智者”。

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一词获得了新的、特殊的含义,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普罗太格拉、高尔基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