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367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1.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秦代的移民实质上是为了拓展疆域巩固边境,这一行为是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以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些移民不是进行商业活动,故排除;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秦朝已经是统一的封建国家,移民举措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促进统一。

点睛:

中国古代的移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迫的移民,往往由于战乱造成的人口大迁徙,这种移民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南北开发,也使得经济重心南移。

第二种则是主动的移民,由政府倡导,这种移民便是为了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本题便属于这种形式。

2.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下表

时期类别

西汉初年(高帝—景帝)

西汉中期(武帝—宣帝)

西汉后期(元帝—平帝)

东汉(光武—献帝)

合计

博士

1

4

8

12

25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

3

8

18

29

未任博士的名儒

1

5

37

43

合计

1

8

21

67

97

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

2.7

15.7

32.3

30.3

25.9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致汉朝从事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故A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D项错误。

3.话本是宋代“瓦舍技艺”的一种,《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张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错斩崔宁》中的卖丝村民崔宁等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在话本中涌现,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话本属于市民文学的一种,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C项正确;话本的出现和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市民文学无关,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故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指的是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由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是主要原因,市民阶层兴起从属于商品经济发展。

4.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六百零一名中,平民出身四百十七人,占百分之六十九点三八。

这说明

A.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

B.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C.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

D.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本年登科进士六百零一名中,平民出身四百十七人,占百分之六十九点三八”说明平民占有科举制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正确;科举制在唐朝时鼎盛时期,A错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据载,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

下列对此原因推测较符合实际的是

A.两宋时期人口锐减土地闲置多,为牧羊提供了条件

B.羊肉多来自与少数民族互市,北宋地缘较南宋有利

C.两宋时期人口增加粮食紧张,养猪成本远大于养羊

D.两宋中外交往频繁,波斯和阿拉伯人刺激了羊肉消费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疆域与游牧民族区域接壤,因此“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而南宋偏安江南,和游牧区域不接壤,羊肉较少,因此“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故B项正确;两宋时期人口没有减少,故A项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故错误;唐代中外交往也比较频繁,因此不是材料信息的原因,故D项错误。

6.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用来佐证

A.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抄本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论语郑氏注》,这说明唐朝时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A项错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考试用书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C项错在“普遍”,故错误。

【点睛】材料中的“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这说明唐代西北地区也传播了儒家思想。

7.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是忠君的意思,“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项正确。

“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B。

强调“忠”不等于思想控制,排除C。

是官方强调“忠”,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

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C.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错在了“普遍推崇”;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传统武士精神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孝义”“保卫家园”“忠君”等儒家思想影响到了女性,即儒家思想进一步传播,故C项正确。

9.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期,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D。

10.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表明清政府

A.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B.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清政府的无知,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产业结构变动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政府不会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材料也未体现这方面的意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

C.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D.清朝官员不懂国际公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说明英国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和中国“天朝上国”的理念的不同,故C项正确;AB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故错误。

12.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这说明

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

对和坤、李鸿章等人的评价……“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这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站在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即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故D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客观标准的,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从鸦片战争改变社会性质角度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信息可以得出:

1840年以前我们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别国看成蛮夷之国;1840年后,列强侵略我国,签订了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

得出答案即可,本题难度系数不大。

(3)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