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35203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文档格式.docx

“课程性质”是对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规定,它是理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

此次修订后《标准》的颁布,其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

旧有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修订后的《标准》却开宗明义: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

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此外,新版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习得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

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

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

需要说明的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

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

2011版《课标》对此也做出了重要强调。

二、“基本理念”比较

2011版《课标》对美术教育“基本理念”的陈述以原有“实验稿”为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

其中,“面向全体学生”乃为修订后《课标》理念中最为突出和强调的一条。

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国民文化教育,而非专业的技术教育。

因此,这对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应用(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提出了独特要求。

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比较

2011版

2001版

课程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分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1.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分目标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4.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欣

赏•评述”学习领域分目标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1.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分目标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2.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较之旧有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

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需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并学有所成、学有所趣,进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

基于此观之,“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此次新修订后的《课标》也分别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做出了详尽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美术语言、美术媒材和制作技巧、造型活动的过程三方面指出了该学习领域所要达成的目标。

本学习领域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

就具体内容而言,“敢于创新与表现”是新《课标》与旧有课程标准不同的一个地方。

这向我们表明,学生的造型活动不只是一种基于材料的制作过程,学生还需要能够借此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变化:

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差异;

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

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

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将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获得对美术作品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

当然,这也有赖于教师向学生讲授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

此外,较之旧有课程标准,新《课标》特别指出了“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都可以作为欣赏评述的教学对象,这是对常规以作品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扩充和丰富。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中特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的具体教学方法。

《课标》中该学习领域中的“目标二”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制定的,强调通过一些综合的具体途径(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并能够“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这里的“各种形式”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媒介、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思考空间。

四、“教学建议”比较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这是修订前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标准共同指出的内容。

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改革才能进入实质性的环节,切实为推进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对比2001和2011版的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有如下后则主要增添了如下内容:

修订后的《标准》增添了“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这一核心要义。

此种说法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

就教师教学实践来讲,此要义可做两方面解释:

一是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顾班级上不同程度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并使之能够各取所需,并能够做到互为合作。

二是从大体的教育环境上讲,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要引起我们重视。

这要求一线美术教师能够积极开展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适应性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

在明确“面向全体学生”或“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教育实践者需要精心谋划和设计有关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目标制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内容。

惟有如此,美术教学才能真正使得不同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是此次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较有新意的一个内容。

具体而言,较之于修订前的标准,此次《标准》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和实在的做法,如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这是教育学界倡导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在美术学科的具体应用。

正所谓“思维起于问题而止于结论”,此种教学方法更多是对学生个体智慧和探究能力的尊重,老师只需要做到有效地引导和适时的启发。

美术教育教学不是一个单独而割裂封闭环节,它需要和自然及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是由美术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先天特色所决定的。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便是教师所要积极关注的事情。

学生需要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