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32633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Word下载.docx

3.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从此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人民从此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2.西藏首席谈判代表:

阿沛•阿旺晋美

3.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

(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经过与结果: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5.英雄人物的事迹:

①黄继光,舍身堵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②邱少云,为保证潜伏部队安全,严守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

6.胜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7.抗美援朝意义:

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8.值得人们学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最可爱的人”的原因)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第3课 土地改革

1.背景(原因):

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实施:

1950年冬开始,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地主也获得应得的一份,自食其力。

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牌一一土地改革

5.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6.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②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 工业化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2.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

①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一五成就:

(1)工业: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交通:

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公路;

③青藏公路;

④新藏公路。

二、共和国和第一部宪法(俗称“五四年宪法”)的颁布:

①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②制定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重要内容:

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④性质(意义):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起止时间:

1953年〜1956年底

2.改造对象:

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3.改造形式:

①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参加生产合作社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方式,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赎买政策,这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项创举)4.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原因、目的:

①原因:

土地改革后,农业、手工业的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成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动了手工业的改造,1956年,94%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6.意义

(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中国历史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7.存在缺点:

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良好开端一一中共八大召开

(1)背景:

①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②国内背景: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时间与地点:

1956年,北京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意义: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失误

(1)主要表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失误原因:

①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影响:

①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②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调整: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二、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新产品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

①邓稼先:

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注: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②王进喜:

参加大庆油田会战,为中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作出贡献,被誉为“铁人”③焦裕禄:

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动乱和灾难

1966〜1976年

2.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发动“文化大革命”。

(2)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3.开始:

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4.动乱表现:

全国出现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受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迫害,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5.抵制抗争:

①“二月逆流”:

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四五运动”:

1976年清明节,百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被“四人帮”镇压而结束。

但它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文革”的实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危害:

①政治上长期动乱;

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

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

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8.“文革”教训(启示):

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刘少奇于1969年11月,原国家副主席被迫害致死,是“文革”最大的冤案,表明在“文革”时期,民主与法制已被严重践踏。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9.13事件)

(1)时间:

1971年9月

(2)原因: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政变被粉碎,林彪出逃,机毁人亡。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6年10月

(2)背景:

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集团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集团,十年动乱结束。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②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底

3.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表现

①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2.影响:

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冬天。

第9课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一、对内改革改革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发展生产力。

1.农村改革

①目的:

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以济发展。

②时间、地区及方式: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③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影响: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