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28582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4570

地球形成(冥古宙)

2.说出几个重要的成矿期

(1)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2)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

(3)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第三节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特性

(1)纵波特性:

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2)横波特性:

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岩石圈的组成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上部和地壳组成岩石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

①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②紫外线被臭氧、氧原子吸收;

③可见光不能被大气直接吸收。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地面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冷却下沉,即热升冷降;

(2)近地面大气因受热而密度降低,形成低气压,因受冷而密度增加,形成高气压。

即热低压冷高压;

(3)水平运动的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4)近地面的气压始终高于高空的气压。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

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2)时间分布规律:

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2.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陆地淡水注入;

②降水量与蒸发量;

③海域的封闭状况;

④结冰与融冰;

⑤沿岸洋流。

3.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1)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2)世界海洋盐度总体上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尤其南半球40°

—60°

海域最明显;

(3)平均盐度最高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海区(20-30附近)——赤道地区受低气压控制,降水丰富,盐度较低,而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盐度较高;

(4)靠近陆地海区,等盐度线密集、弯曲明显、变化幅度大——受洋流、陆地淡水等影响;

(5)南纬60附近海域盐度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域——因为北纬60附近地区有大面积的陆

地,河流带来大量的的淡水注入海洋,使得海水盐度较低。

4.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1)盐度:

盐度越大,密度越大;

(2)温度:

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冰点温度以上);

(3)压力:

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5.海水密度的垂直变化及原因

(1)海水密度的垂直变化:

深层海水比浅层海水密度大;

(2)原因:

海水越深,压力越大。

6.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7.海水密度与盐度、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冰点温度以上)。

8.洋流的地理意义

(1)洋流对气候影响:

①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

②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生物的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多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海域。

(3)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①影响航速:

顺流航行可以加快航速,节省燃料,节省时间。

逆流航行则相反;

②影响安全:

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阻碍航行;

来自极地的寒流携带冰山,飘向低纬海区,影响航海安全。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①原污染区: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有利);

②其他海域:

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不利)。

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

1.环境对植被影响的表现

(1)自然环境影响植被的种类和分布

①气候:

不同的热量和降水及其组合状况,决定了不同植物的种类及植被特点;

②土壤:

碱性土壤、酸性土壤植被种类不同;

③地形(海拔):

植被种类、植被类型不同(垂直分异)。

(2)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指示环境

1)不同植物可以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

①苔藓----阴湿环境;

②碱蓬----碱性环境;

③铁芒萁---酸性环境;

④荷花 水湿环境

2)植物的生长状况可以反映环境的变化;

疯长---某种营养物质过剩;

枯萎----大气或土壤、水分环境改变;

叶斑 大气中有害物质

2.森林植被的主要功能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

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

水的流动性

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

风蚀垄、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雅丹、魔鬼城、风蚀洼地、风蚀戈壁、风蚀沟谷

2.风积地貌的类型及其特点

(1)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

(2)风蚀垄:

长条形;

(3)风蚀柱:

孤立的石柱;

(4)风蚀雅丹

①广义雅丹地貌:

泛指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

②狭义的雅丹地貌:

风蚀作用形成的垄槽相间的地貌

(5)魔鬼城:

形似城堡,夜间发出尖叫声;

(6)戈壁滩:

由砾石组成。

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的河流地貌

1.归纳河流地貌的一般规律

(1)上游地区

①地貌特征:

多为山区,地形陡峭,坡度大;

水流湍急,落差大;

河谷多成“V”字形,多险滩和峡谷;

②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2)中游地区

多为丘陵地区,支流较多,水量丰富;

河床平缓,流速缓慢,水流平稳;

河谷剖面形态为“U”字形;

河流流出山口,常有冲积扇地貌出现。

②河流侧蚀作用显著。

凹岸侵蚀作用强,凸岸冲积作用强;

凹岸陡峭,凸岸缓倾,呈不对称

“V”字形。

(3)下游地区

①多平原,地形平坦;

河流流量大,河道宽阔,流速平缓;

②河谷为宽阔的冲积平原;

河口处常形成三角洲;

河流多呈蛇曲状;

③河流以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为主。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1.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1)来源:

岩石风化而成的松散堆积物

2)成土母质的作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不同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2)气候:

气候对土壤的作用

1)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

2)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矿物质的风化、物质迁移;

3)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4)是土壤形成的动力。

(3)生物:

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1)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为土壤形成提供有机物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

3)植物有选择的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

4)不同植物归还土壤数量及形式不同,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4)地形—高度、坡度、坡向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1)山区—气温低,降水随高度而变化,形成不同植被和气候,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

2)陡峭的山坡—重力作用、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难以形成深厚的土壤

3)谷地和山麓—地势低洼,因沉积物堆积而成深厚的土壤

4)不同坡向—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也不同,土壤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5)时间

决定土壤的发育过程---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渐发育成熟,需要很长时间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成因

1.自然灾害损失的影响因素

(1)自然异变的强度和速度;

(2)人口密度、产业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防灾减灾能力。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

(1)地震的结构

①震源:

地震能量的释放地;

②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③震中:

震源上方正对地面的位置;

④震中距:

人们所在地到震中的距离;

一般来说,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灾害越大

(2)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里氏震级:

每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一般来说,震级越大,地震灾害越大

(3)烈度: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1)烈度与震级的关系: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但是,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烈度也不同(从震中向四周逐渐减少)

2)烈度划分的依据: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

震区的地面组成、房屋的结构等

(4)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组成、房屋结构、人口密度、防震能力

3.洪涝灾害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降水强度---降水集中,强度大;

2)冰雪融化---速度快(春季升温快);

3)河道堰塞---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冰凌堵塞河道;

4)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

①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

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

②影响排水速度的因素:

河道的顺直程度、畅通程度、纵向坡度。

⑤海啸、风暴潮---顶托作用大;

⑥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⑦植被---稀少,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

(2)人为原因(诱发和加剧洪涝灾害)

1)毁林开荒;

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洪水频率增大

②引发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减少湖泊和水库容量,加剧灾害程度

2)围湖造田---降低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

3)过度抽取地下水---地面下沉;

4)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建设;

5)占据河道,占用分洪区,降低河道排水速度;

6)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滑坡的影响因素

(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陡坡)

(2)岩土软弱面的存在(如岩体的裂缝、或松软的夹层)

(3)触发因素

①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

②地震、河流侵蚀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③人类活动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不合理的开挖和堆积)。

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大量松散的堆积物

来源:

自然形成的碎屑物;

人类活动形成的堆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