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2838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2.1.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建构的。

2.1.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

一是效果、二是时间。

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还要在过程中让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2.1.3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

以多元智能

*课题负责人:

杭伟华执笔人:

王强 主要成员:

严柏秋沈惠芬 高慧慧 史毅华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县教育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第15页共14页

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2.1.4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

“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

2.2课题的界定

2.2.1课堂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2有效性: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效果主要考查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

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

有效益则是有效性的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依据《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理论设计、教学实践和案例研究相结合,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构建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的完整体系。

基本运作模式如下:

4.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4.1研究的目标

4.1.1提高学生学习效益,促进学生成长;

4.1.2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加速专业发展;

4.1.3总结提升物化成果,形成指导文本。

4.2研究的内容

4.2.1调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4.2.2课堂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4.2.3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4.2.4课堂教学反馈策略研究

5.研究的过程

5.1调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以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见附表1)了解我校各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结果分析如下:

项目

A

B

课堂集中听课的时间

70%

30%

100%

80%

20%

教师的引课方式

45%

55%

40%

60%

教师的提问方法和反应

50%

教师的上课和课堂形式

88%

12%

85%

15%

化学实验的需求

52%

48%

51%

49%

自己课堂的表现反思

43%

57%

数据反馈信息:

1.课堂集中听课的时间(A:

约30分钟,B:

其它时间):

参加问卷调查学生近70%集中听课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

2.教师的引入新课的方式(A:

通过故事、实验、生活实例引入新课,B:

其它方式):

近半数的同学喜欢老师用生动的故事、新奇的实验导入新课的学习。

3.教师的提问方法和反应(A:

感兴趣的问题并能及时表扬,B:

其它问题对教师的反应无所谓):

有50%

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回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而且年级越低对教师的认可更需求。

4.教师上课的方式和课堂形式(A:

有激情、幽默、生动有趣且能激励学生思考的师生互动的上课模式,B:

轻松的课堂):

8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师生互动、和谐的学习氛围。

5.化学实验的需求(A:

教师能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实验,B:

对实验做与不做无所谓):

学生都渴望自己操作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幻灯片上放实验。

6.对自己课堂表现的反思(A: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B:

认真听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但不主动交流):

近40%的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稍显被动而且年级越高课堂反应越被动。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

1.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回答老师提问;

2.教师过度关注自己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

3.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利用“实验”。

5.2课堂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凡事预则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从有效备课做起。

我校从2009年开始推行集体备课模式,讨论上课的内容、重难点的处理、作业的布置。

为了进一步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益,本课题组就集体备课的开展形式和流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课题组通过研究将集体备课分为三个过程:

首先组内老师提前一周进行个人一次备课,主备人对一个单元的学案进行设计,并拿出初稿;

其次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主备人进行所备内容的说课,辅备人说明,其他老师及时补充交流;

最后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出符合所任教班级实际与教师个性的教学设计。

5.2.1精读《意见》、明确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被简称为“三维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分析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认知基础。

案例分析1:

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第三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就已经接触学习,而在专题一中,也提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在专题四《硫、氮及其化合物》中,还要进一步学习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课题组在研究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发现,它对专题一、专题二的氧化还原反应提出了以下要求:

专题一:

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不宜拓展其他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

专题二: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简单分析(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根据化学反应简单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不要求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在解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理解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3.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物质的相互关系,知道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判断。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氧化还原反应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5.2.2研读教材、整合知识

解读学科指导意见,明确备课方向,课题组又联合各备课组对教材内容编制进行探讨,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新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避免教学过程出现知识讲解不到位或者后面知识提前教学等问题。

尤其在高三复习中,将知识整合重组,实现知识点的融汇贯通至关重要。

案例分析2:

高三二轮复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种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其中利用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操作在不同教材中都有一些不同方法的介绍。

将该知识点整合如下:

浙科版《自然》(初中):

利用滤纸进行难溶物和溶液的分离。

苏教版《化学1》P80:

化学分析常用到筛分混合物的“筛子”,如滤纸就是一种筛分固体和液体的筛子。

许多硅酸盐具有多孔的结构,孔的大小与一般分子的大小相当,为此硅酸盐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人们把它们称为分子筛。

苏教版《化学2》P72:

活动与探究从油脂制得肥皂……在

(2)的反应中加入60mL热的饱和食盐水,搅拌,观察浮在页面上的固体物质,用药匙将固体物质取出,用滤纸或纱布沥干,挤压成块。

苏教版《实验化学》P13—P16:

减压过滤和趁热过滤的操作方法与实验。

苏教版《化学与技术》P14:

反渗透法、电渗析法(见下图)。

在高三复习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将知识合理地串联整合起来,从单一知识点的复习到模块的建立最后形成整个知识网络,不但能加深了学生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题能力。

5.2.3学案导学、规范编制

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坚持“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