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2645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外通讯系统的设计文档格式.doc

自从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

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至今,红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

从那时开始,红外辐射和红外元件、部件的科学研究逐步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40年前后才真正出现现代的红外技术。

当时,德国研制成硫化铅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利用这些元、部件制成一些军用红外系统,如高射炮用导向仪、海岸用船舶侦察仪、船舶探测和跟踪系统,机载轰炸机探测仪和火控系统等等。

其中有些达到实验室试验阶段,有些已小批量生产,但都未来得及实际使用。

此后,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竞相发展。

特别是美国,大力研究红外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目前,美国将红外技术应用于单兵装备、装甲车辆、航空和航天的侦察监视、预警、跟踪以及武器制导等各个领域。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1800年,F·

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

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

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测器。

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

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

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

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仪器。

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

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

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

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红外技术的发展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红外波段,其相干性便于移用电子技术中的外差接收技术,使雷达和通信都可以在红外波段实现,并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信息容量。

在此之前,红外技术仅仅能探测非相干红外辐射,外差接收技术用于红外探测,使探测性能比功率探测高好几个数量级。

另外,由于这类应用的需要,促使出现新的探测器件和新的辐射传输方式,推动红外技术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1.2红外数据通讯简介

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光线。

通讯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至25um之间。

红外数据协会(IRDA)成立后,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红外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通讯效果,红外通讯协议将红外数据通讯所采用的光波波长的范围限定在850nm至900nm之内。

红外通讯技术的特点

■它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无线连接技术,被众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所支持;

■通过数据电脉冲和红外光脉冲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无线的数据收发。

■主要是用来取代点对点的线缆连接;

■新的通讯标准兼容早期的通讯标准;

■小角度(30度锥角以内),短距离,点对点直线数据传输,保密性强;

■传输速率较高,目前4M速率的FIR技术已被广泛使用,16M速率的VFIR技术已经发布。

红外数据通讯技术的用途

红外通讯技术常被应用在下列设备中:

■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手持电脑;

■打印机、键盘鼠标等计算机外围设备;

■电话机、移动电话、寻呼机;

■数码相机、计算器、游戏机、机顶盒、手表;

■工业设备和医疗设备;

■网络接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

厂家和消费者的认同度

外通讯技术已被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软硬件厂商所支持和采用,目前主流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均提供对它的支持。

红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移动计算和移动通讯的设备中,巨大的装机量使红外无线通讯技术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缺点

■通讯距离短,通讯过程中不能移动,遇障碍物通讯中断。

■目前广泛使用的SIR标准通讯速率较低(115.2kbit/s)

■红外通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取代线缆连接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单一,扩展性差。

随着移动计算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益普及,红外数据通讯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1993年IRDA成立至今,红外数据协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150多个,当今在IT业和通讯业叱咤风云的大公司几乎都在其中,由此可见IRDA标准已经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目前已经开发生产出来的具备红外通讯能力的设备已有一百种之多,红外模块的年装机量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套,并且每年还有着40%的高速增长。

尽管现在有了同样是近距离无线通讯的蓝牙技术,但以红外通讯技术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兼容性的优势,红外数据通讯势必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短距离的无线数据通讯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1.3本系统的原理和功能

本系统主要是利用单片机的通讯功能加上红外收发器件组成一个简易红外掌机。

用IC卡作为外存,液晶作为显示。

主要功能是用于对数据的采集和储存

第二章系统硬件设计

2.1系统设计方案

利用51单片机和红外设备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外部系统

IC

红外设备

单片机

显示

2.2系统设计原理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各部分的构成及其功能:

2.2.1电源电路与复位电路

在该系统中需要用到+5V的直流稳压,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般都是使用220的交流电,为了获得高质量的5V直流稳压电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电压转化。

这里的滤波是为了滤去外界电源输入带来的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说纹波的影响,而用一个大电容和一个小电容的组合,是为了分别滤去低频或高频的纹波。

在系统中,有时会出现程序跑飞而导致显示不正常,也为了调试方便,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复位电路,在系统中,复位电路主要完成系统的上电复位和系统在运行时用户的按键复位功能。

复位电路可由简单的RC电路构成,也可使用其他的相对复杂,但功能更完善的电路。

在本系统中,电源电路和复位电路的实际应用如下:

2.2.2单片机电路

8051系列微处理器基于简化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从军事到自动控制再到PC机上的键盘上的各种应用系统上。

仅次于Motorola68HC11在8位微控制器市场上的销量,很多制造商都可提供8051系列单片机,像IntelPhilipsSiemens等。

这些制造商给51系列单片机加入了大量的性能和外部功能,像I2C总线接口,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看门狗,PWM输出等,不少芯片的工作频率达到40M,工作电压下降到1.5V。

基于一个内核的这些功能使得8051单片机很适合作为厂家产品的基本构架,它能够运行各种程序。

8051系列的基本结构如下

1一个8位算术逻辑单元

232个I/O口4组8位端口可单独寻址

3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

4全双工串行通信

56个中断源两个中断优先级

6128字节内置RAM

7独立的64K字节可寻址数据和代码区

每个8051处理周期包括12个振荡周期每,12个振荡周期用来完成一项操作,如取指令和?

计算指令执行时间可把时钟频率除以12,取倒数,然后指令执行所须的周期数,因此,如果你的系统时钟是11.059MHz,除以12后就得到了每秒执行的指令个数,为921583条指令,取倒数将得到每条指令所须的时间1.085us。

处理器状态

处理器的状态保存在状态寄存器PSW中,状态字中包括进位位,用于BCD码处理的辅助进位位,奇偶标志位,溢出标志位,还有前面提到的用于寄存器组选择的RS0和RS1。

0组从地址00H开始,1组从地址08H开始,2组从地址10H开始,3组从地址18H开始,这些地址都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寻址PSW的结构如下

CY

AC

FO

RS1

RS0

OV

USR

P

CY进位标志位

AC辅助进位标志位

F0通用标志位

RS1寄存器组选择位高位

RS0寄存器组选择位低位

OV溢出标志位

USR用户定义标志位

P奇偶标志位

串行接口工作方式:

串口为全双工结构,表示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

它还具有接收缓冲,在第一个字节从寄存器读出之前,可以开始接收第二个字节。

但是如果第二个字节接收完毕时第一个字节仍未读出,其中一个字节将会丢失。

串口的发送和接收寄存器都是通过SFRSBUF进行访问的。

写入SBUF的数据装入发送寄存器,对SBUF的读操作是对物理上分开的接收寄存器进行访问。

串口有4种操作模式:

模式0

串行数据通过RxD进出。

TxD输出时钟。

每次发送或接收以LSB最低位作首位,每次8位。

波特率固定为MCU时钟频率的1/12

模式1

TxD脚发送,RxD脚接收,每次数据为10位,一个起始位(0),8个数据位(LSB在前)及一个停止位

(1)。

当接收数据时,停止位存于SCON的RB8内,波特率可变,由定时器1溢出速率决定。

模式2

TxD脚发送,RxD脚接收,每次数据为11位,一个起始位(0),8个数据位(LSB在前),一个可编

程第9位数据及一个停止位

(1)。

发送时,第9个数据位(SCON内TB8位)可置为0或1。

例如将奇偶位(PSW内P位)移至TB8。

接收时,第9位数据存入SCON的RB8位,停止位忽略。

波特率可编程为MCU时钟频率的1/32或1/64,由PCON内SMOD1位决定。

模式3

TxD脚发送,RxD脚接收,每次数据为11位,一个起始位(0),8个数据位(LSB为首位),一可编程的第9位数据及一个停止位

(1)。

事实上模式3除了波特率外均与模式2相同。

其波特率可变并由定时器1溢出率决定。

在上述4种模式中,发送过程是以任意一条以写SBUF作为目标寄存器的指令开始的,模式0时接收通过设置R1=0及REN=1初始化,其它模式下如若REN=1则通过起始位初始化。

串行端口控制寄存器(SCON)

串行端口控制及状态寄存器即SCON,如下图所示,其中包括模式选择位,以及发送和接收的第9位数据(TB8及RB8),以及串行端口中断位(TI及RI)。

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

波特率

操作模式0的波特率是固定的,为fosc/12。

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