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1558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松涛行知杯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那么,指引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动力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种动力是对问题的思考。

科学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问题开始,要么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产生新问题,要么是在观察事物与现象时发现新问题。

问题离不开思考,离不开与原有认识的比较,或已有知识的推理等,因此我们认为,实验活动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思维是科学课堂的内核,是科学探究的灵魂,让思考成为习惯是学习科学课程的关键。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一、由观察出发,激发思考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思考要从观察开始。

观察也是思考,没有思考的观察,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发现。

实践证明,观察和发现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正相关。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

“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

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科学,培养科技意识。

在《七色光》实验前的猜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都会猜测:

一个七彩的圆盘转起来后还是彩色的。

当我把圆盘快速转动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猜测完全不同,立刻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思考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由观察引发的思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寻求其原因的探究活动之中。

观察是人类最基本的发现科学的方式,当观察带有目的性,就会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与周围环境不同的地方,进而引发思考,获得对自然科学更多的认知。

科学的观察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特定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而且能够在观察的同时引发更多创新性的思考。

教师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必须带有目的性,并且在培养学生观察的同时,能够有更多发散式的思考,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提出不同问题和见解。

科学的观察方法要具有层次性和全面性,不同的观察切入点,会有不同的发现,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只有做到全面的观察才能够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教师可以在课堂外给学生布置观察的任务,使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在熟练掌握观察方法的同时,创新思维也更加活跃。

学生观察的欲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只有创设让学生心动的问题性情境,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问题意识,才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精神。

二、由实验深入,全面思考

科学实验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

科学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思考使然,如果对一些现象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永远发现不了问题。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思考阶段,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是“胡猜”。

所以,在实验时,有关科学的结论,应让学生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猜,甚至异想天开地想象。

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上《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们从“你能怎样看到空气的运动”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借助水观察到空气的运动。

“空气有质量吗?

”“怎么说明?

”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与大胆的猜测,他们开始设计、完善自己的实验。

有一组同学运用天平、气球验证,最初做试验的气球大小略有不同,大家不信服,他们又改用完全一样的气球,但在天平上表现得不明显,最后他们借鉴别组的经验采用了平衡尺,终于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实验结束后,“压压气球变扁后又还原了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再一次激发起孩子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他们设计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制作了“空气枪”,发现弹出的“子弹”射程不同。

大家又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和压缩空气有关”。

通过反复实验他们发现:

活塞拔出的距离越长,子弹射得就越远(空气多,压缩的程度大,产生的弹力大)。

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大家的思路立刻就被打开了。

他们很快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了不少利用压缩空气的事例,如建筑施工用的气锤、气垫船的飞行、打气筒的使用等等。

一位科学家曾说: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要抓住有关的内容和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再通过实践去论证假设。

在这样一种共同探究、质疑反思和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进一步激活。

由评价点拨,促进思考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试。

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

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

《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

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

评价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比较而实现的。

我们要让学生思考、判断,想一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一次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反省。

“你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同学在这节课的学习状况作一个评价吗?

“你怎样评价我们今天的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对这次活动,大家还有其它感兴趣的思考或问题吗?

在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当堂反馈。

因此,在每一节科学课结束后,我们都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情感体验、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将他们在探究中那种妙不可言的感受和灵光突显的感触表达出来。

这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对他人的促进。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学困生的问题,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会思考的人才。

四、由课后拓展,衍生思考

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后设立开放的科学探究实验室,让想做实验的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能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尽兴操作、用心探究,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想要研究的问题带进实验室,养成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

如我校五年级二班的几个学生在网上看到了关于水果电池的信息,他们想自己制作水果电池,并且测量电池的放电情况。

我为他们提供了研究器材,他们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了实验。

当然研究的脚步并没有结束,在实验过程中,他们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水果电池的电压和水果的哪些因素有关、水果电池的稳定电压能维持多久等问题。

在完成了这次水果试验后,他们能深刻认识到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实验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科学的天堂,也是教师培养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阵地,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知识,获得学习的快感。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光会说、善说还是不行的,还得善于思考和动手。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可以说,学生的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缺失了学生思考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浅薄的,学生只看见了现象,而忽视了现象背后的科学理念。

因此在有效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增质来检验学生的探究行为,是今后我们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伟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思考”的思考——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2期

[2]张传香.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J].教师,2014年15期

[3]纵雯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1期

[4]马明辉.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1(07)

[5]蔡铁权.陈丽华.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