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99769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科院2017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态学Word格式.docx

例如牛背鹭就是从非洲经南美而扩展到北美的。

3.空间异质性学说

当人们由寒带经温带到热带旅行时就能得到一个明显的感觉,环境的复杂性随之而增加。

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也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大。

空间异质性有不同的尺度,属于宏观尺度的如地形的变化,山区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地高于平原区,因为山区有更多样的生境,支持更多样的物种生存。

岩石、土壤、植被垂直结构的变化是微观的空间异质性,群落中因这些变化使小生境丰富多样,物种多样性亦高。

支持这种学说的证据如群落的垂直结构越复杂,那里的鸟类和昆虫的种类就越丰富。

4.气候稳定学说

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动植物的种类就越丰富,在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中,地球上唯有热带的气候可能是最稳定的。

所以,通过自然选择,那里出现了大量狭生态位和特化的种类。

热带有许多狭食性昆虫,有的甚至只吃一种植物。

在高纬度地区,自然选择有利于具广适应性的生物。

5.竞争学说

在物理环境严酷的地区,例如极地和温带,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控制,但在气候温和而稳定的热带地区,如热带,生物之间的竞争则成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动力。

由于生态位分化,热带动植物要求的生境条件往往很狭隘,其食性也较特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也比较多。

因此,热带动植物较温带的常有更精细的适应性。

6.捕食学说

因为热带的捕食者比其他地区多,促使Paine提出捕食说。

他认为,捕食者将被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食者的种间竞争。

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较丰富的种数又支持了更多的捕食者种类,Paine认为捕食者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对于每一营养级都适用。

Paine在具岩石底的潮间带去除了顶极捕食动物(海星),使物种多样性由15种降为8种,实验证实了捕食者在维持群落多样性中的作用。

7.生产力学说

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群落的生产力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这学说从理论上讲是合理的,但现有实际资料有的不支持此学说。

例如对丹麦和印度湖泊的枝角类种数与初级生产关系调查结果说明了相反的关系:

初级生产力越高,枝角类多样性越低。

上述7种学说,实际上包括6个因素,即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和生产力。

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各学说之间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更可能的是在不同生物群落类型中,各因素及其组合在决定物种多样性中具不同程度的作用。

2、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生态学意义?

就是占用耕地时,先把耕作层(种植土层)的土壤挖走进行再利用——因为这是一种农业资源。

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工作是对耕地保护及其耕作层永续利用的重要实践,对有效保护现有耕地资源,提高补充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

四、论述

1.濒危种的种群密度调查(百度文库:

物种濒危机制和濒危等级评估标准ppt)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対已知和可能额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

必须根据该物种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

2.濒危种为什么会濒危

小种群绝灭机制:

遗传多样性下降,包括近交衰退、远交衰退、遗传漂变。

遗传变异的减少,导致可以适应环境变化而存活的机会降低。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随机变动。

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环境变化更易导致小种群的捕食、竞争、食物供应的大幅变化,从而促使小种群绝灭。

不规律的单一事件,如火灾、洪水或干旱等,增加了小种群灭绝的可能性。

灭绝漩涡。

种群越小,越容易发生个体数目变动,环境变化及遗传因素会进一步使种群变小。

生境片段化绝灭机制

边缘效应 边缘地区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锋利斗鱼内部生境不同,环境的改变,组成植被类型和动物类群的相应变化。

森林边缘的物种构成的变化,减少了内部生境的面积。

限制物种扩散和迁移。

降低动物的捕食能力。

导致某些资源过度利用。

造成小种群的一系列问题。

3.关键种含义,为什么要保护濒危种?

关键种(keystonespecies):

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导致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的物种。

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4.岛屿学说 (文献:

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到集合种群理论)

即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理论是目前物种保护的两个基本理论。

物种迁入率和绝灭率的动态变化决定岛屿上的物种丰富度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而集合种群理论关注的的是局部种群之间个体迁移的动态以及物种的续存条件。

许多自然环境都可看成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而且岛屿有许多显著特征,如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单。

这些特点为岛屿的生物学特征的重复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提供了方便。

岛屿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假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许多自然环境都可看成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而且岛屿有许多显著特征,如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

单。

岛屿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假设提供了重要的天然实验室。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首次从动态方面阐述了物种丰富与面积及隔离程度的关系,认为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

这两个过程的相互消长导致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

这种状态下物种的种类更新的速率在数值上等于当时的迁入率或绝灭率,通常称为种周转率(Speciesturnoverrate)。

这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大量资料表明,面积和隔离程度确实在许多情况下是决定物种丰富度的最主要因素,而且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至海洋中的岛屿、高山、林地,小到森林中的林窗都可以视为大小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简单性及其适用领域的普遍性使这一理论长期成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把岛屿的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特征都归结为一个变量,即物种的数量。

它只关注岛屿上物种的数目与面积的关系,不考虑同一物种内部个体的大小和数量,而这恰恰是种群生物学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物种适应其所处异质环境的结果。

物种数目和面积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异质性的量度,而它作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本身反映了MacArchur和Wilson意识到环境异质性的重要性。

然而,许多环境异质性量度指标不是简单地随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因此,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也就很难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异质性。

这是岛屿生物地

理学理论用来指导物种保护的一个最大缺憾。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用来指导物种保护的另一个局限性在于,该理论认为决定岛屿物种平衡的主要过程是随机的,而且对岛屿上所有物种都是均等的。

另外,该理论也没有考虑其它决定岛屿群落结构的重要生态学因素,如竞争、捕食、互惠共生和进化等。

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存在一个永远都不会灭绝的大陆种群的假定,而实际上,这一假定是难以成立的,因为环境随机性和各种灾难可能会导致大陆种群的灭绝。

Hanski和Simberloff的研究表明

即使在特别大的保护区,如像美国最大国家公园的尺度,物种也可能遭受灭绝。

5.建立自然保护区遵循什么?

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建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从生态、教育、科研、经济、文化和精神等五方面总的功能和效益出发,实现生态完整性、纪念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理念,依据这三个理念来确定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新时期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

以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整体战略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为基础、以保护工作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措施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现状,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还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4.1、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4.2、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

4.3、坚持统筹规划,广筹资金,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的原则。

4.4、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协

调发展的原则。

4.5、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加强国内外高新技术及现代化手段在工程建设和物种保育中的应用。

中科院2013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生态学三、论述题(4选2,每个20分共40分)

1、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退耕还林(草)

基本理论:

1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量的营养物质。

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

2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存在一个范围,在该范围内所有与该因子有关的生

理活动才能正常发生。

3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原理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总体上有随机、均匀和集群分布格局的方式。

分布格局是由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决定的。

4种群密度制约原理种群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

种群

能按照自身的性质及环境的状况调节它们的数量。

在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个体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常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5边缘效应原理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称为交错区。

在交错区内,不同的生物群落都有向外扩张

的趋势,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增大、生产力、生态效益改变等状况,这种效应称为边缘效应。

针对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