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880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二

单元120分钟测

(二)

一、基础知识训练(14分,选择题每题2分,名句默写6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知我哀       莫:

没有人

谢家来贵门谢:

谢绝

B.渐车帷裳渐:

渐渐

何方圜之能周兮周:

C.其黄而陨陨:

同心而离居同心:

感情深厚

D.对酒当歌当:

应当

偭规矩而改错偭:

违背

解析:

选C A项,谢:

辞别;B项,渐:

浸湿;D项,当:

对着。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菲菲其弥章岁亦莫止

B.箱帘六七十犹可说也

C.匪来贸丝蒲苇纫如丝

D.屈心而抑志兮登即相许和

解析:

选D A项,“章”通“彰”,“莫”通“暮”;B项,“帘”通“奁”,“说”通“脱”;C项,“匪”通“非”,“纫”通“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B.步余马于兰皋兮因击沛公于坐

C.君家妇难为阿母为汝求

D.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解析:

选B A项,代词,他的/代词,你;B项,均为介词,在;C项,动词,做/介词,替;D项,介词,用/助词,无义。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D.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解析:

选D A项,古义,“至”的意思“到”,“于”是介词,表示动作对象;今义,另提一事。

B项,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C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困难。

D项,坏运气和好运气。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小题)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         ,         ”。

(2)《离骚》一文中叹民生艰难,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3)《离骚》中表现诗人愿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是“          ,          ”。

(4)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以明月作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揽求天下贤才的迫切心情。

(5)《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描写了绿树成荫的清幽环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4)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5)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二、阅读能力训练(46分)

(一)课内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6分)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

选D D项,“含蓄地表达”错,应该是“直接抒发出来”。

7.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一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3分)

答:

  

 

参考答案:

“兰泽多芳草”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

(二)拓展阅读(4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分)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诗以优美典雅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

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寄寓的思归田园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E.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解析:

选AB A项,“优美典雅的语言”错,应该是朴素的语言;B项,“有‘羁鸟恋旧林’寄寓的思归田园的深意”说法牵强,这里只是说鸟儿喜欢夏日树木。

9.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4分)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

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0~11题。

(8分)

[中吕]上小楼 隐居

[元]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

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

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 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生卒年不详。

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0.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D.最后一句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E.全曲仅以一首句一尾句,巧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表达了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

解析:

选BE 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情怀”。

11.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选择两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4分)

答:

 

 

解析: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

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8分)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

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

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解析:

选CE C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

1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7题。

(16分)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

“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

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

“善!

”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

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

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

荀攸曰:

“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操,操谓毗曰:

“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毗对曰:

“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操曰:

“善!

”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

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注] 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

谥肃侯。

②衅:

征兆。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B.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C.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D.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解析:

选C 解答此题应该注意断句标志词语,如句式标志,“兵革败于外”和“谋臣诛于内”;“天灾应于上”和“人事困于下”句式相同。

注意名词和代词可作为断句标志,如“谋臣”“兄弟”“介胄”“天灾”等。

15.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