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724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到机读卡上,非选择题作答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二、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昭公七年》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的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排除B;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神,但这里的神只是作为一个等级存在,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即宗法制方面的内容,排除D。

所以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答案】C

...........................

3.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

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4.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

①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

②以郡县制作为全国基本的政区体制

③以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④以通判监督地方,有权向中央通报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简单。

题目中说的是“汉承秦制”,问的是制度方面,汉朝对于秦朝的地方制度和皇帝制度基本上采取了照搬的策略;强干弱枝,以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是汉朝实行的;通判是宋朝设立的。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政治制度

5.《资治通鉴》载: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三省六部的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排除C;它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B、D也都可以入选,只是材料仅表达了A项的意思,解答本题题一定要结合材料。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的关系

6.三国时,魏国创造了九品中正制,其优点时大大弱化了地方对人才推举的控制力。

到西晋时,九品中正制没有强化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而是维护和巩固了地方门阀的统治。

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才评定标准不统一

B.主要以门第为选拔标准

C.中央政府的相对软弱

D.中央对选官过程的包办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九品中正制没有强化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而是维护和巩固了地方门阀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主要以门第为选拔标准,故有利于门阀垄断选官,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评定标准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的相对软弱,没有突出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故C项错误;中央对选官过程的包办也没有改变门第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故选B。

7.有学生在学习明代内阁制相关知识之后,提炼出下图所示要点。

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具有临时性色彩

B.是最高决策机构

C.并未真正设立过

D.无权干预六部事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具有临时性,故A项正确;内阁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内阁在明成祖时期设立,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内阁和六部没有统属关系,无法体现内阁无权干预六部事务,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图片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内阁的相关史实入手,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注意内阁的性质和地位,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据《清代通史》记载,雍正朝的军机大臣共有15人,其中11人为满族,4人为汉族,军机大臣中身兼内阁大学士的有7人;乾隆朝的军机大臣共有46人,其中满族31人,汉族15人,军机大臣中身兼内阁大学士的有25人。

材料表明清朝

A.军机处是朝中的中枢机构

B.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尤为尖锐

C.军机大臣由内阁成员担任

D.专制政权具有深刻的民族烙印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和乾隆帝时期军机处的满族军机大臣较多,这说明当时清朝专制政权具有深刻的民族烙印,故D项正确;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尤为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军机大臣全部由内阁成员担任,故C项错误。

故选D。

9.萧致治在《鸦片战争》中认为: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变革。

这次“社会大变革”主要是指

A.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社会形态发生变化

C.王朝更替顺利过渡

D.政治体制严重动摇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是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期王朝没有更替,仍然是清朝,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也没有使清朝政治体制严重动摇,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词“社会大变革”,学生应该结合鸦片战争相关知识,从战争的影响出发,对选项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最主要的影响是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0.“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这是近代史上《申谕英夷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和《申谕英夷告示》说明了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是中国的普通民众与英国侵略者。

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出这场战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所以答案选A,BC两项均为清政府对外作战行为,D项是义和团对抗西方侵略联军的军事斗争而非单纯的对英战争。

考点: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

点评:

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的考查,高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次重大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1.有人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

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英文官本

中文官本

中译本

Cede

给予

割让

TobepossesseDinperpetuity

常远据守主掌

永久占有

 

A.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C.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D.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的企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文官本……给予……常远据守主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和华夷之分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而不是英国曲解条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给予……常远据守主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入手,认识到这些信息的含义和特点,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免内地税的要求。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

A.资本输出,以华治华

B.稳定税率,倾销商品

C.扩展市场,追逐利润

D.经济联合,扶植中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日本提出……产品内销免内地税……美国……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和美国的根本目的都是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追求经济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华治华的问题,故A项错误;日本要求免内地税,不是稳定税率,故B项错误;两国也没有经济联合,不能体现扶植中国,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学生应该结合日本和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相关知识,从根本目的出发,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

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的一手史料

B.李慈铭否认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C.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材料不能说明作者亲身经历了火烧圆明园,因此,材料不是第一手材料,排除A;从“圆明园为夷人劫掠”一句,作者肯定了外国人的侵略行为,据此排除B;圆明园被抢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其写作未必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排除D;从“奸民乘之”分析出作者认为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4.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义和团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故B正确。

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有排斥,故A排除。

义和团没有转移斗争的主要矛头,仍然是帝国主义,故C排除。

材料也不能说明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相关知识。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