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6955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

2018年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

四《马说》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作者,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

(1)本文采用“”的写法。

论述的是的问题。

作者将

比作“千里马”,将比作“食马者”,“伯乐”是。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作用,作者的

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

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策: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之:

虽有千里之能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处)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处)

九《短文两篇》

《诫子书》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

,字,时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

本文文体。

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内容: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将、和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

3、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正反对比论证。

治学(静):

(正)。

修身:

(躁):

(反)。

【强化训练】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

《陋室铭》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

,字,代诗人、哲学家。

(2)文体:

本文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2.内容:

(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

“。

(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托“”,以“仙”、“龙”衬托“”,以“名”、“灵”衬托“”,暗示。

(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二是;三是。

3、写作特色: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类比手法的运用:

最后两句,先以“”“”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

然后又引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3)骈散结合的语言:

本文从句式来看,以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

何陋之有”又是句,这样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

【强化训练】

一、填空

1.题目中“铭”是。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2.本文采用了“”的写法,借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趣。

3.文中的中心句是:

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

,。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龙”“仙”喻指,以“名”“灵”喻指。

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

二、朗读停顿划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处)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处)

三、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四、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相类比,把自己和、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十四《河中石兽》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②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⑤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

,字,代文学家。

(2)文体:

本文选自《,是一篇文言短篇集。

2.内容: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告诉我们,

3、写作特色:

语言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强化训练】

1.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小说。

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

他曾经主持编纂了大型图书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曳铁钯()(4)湮于沙上()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9)竟不可得()(10)众服为确论()

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

()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6.回答问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是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3)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至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在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的体会。

十九《口技》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出处:

《》,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

作者:

清代人。

2.这篇课文通过,反映了。

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3.课文以“”字贯穿全篇,按安排写作顺序。

口技表演者共模拟三个场面,依次是。

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二是写,三是。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5.写作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其中写是正面描写,写(共三处)、(共两处)是侧面烘托。

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

6.省略句: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省略数次与名次之间的量词)。

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辨析等古汉语知识,也是我们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的。

【强化练习】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

1.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编选的笔记小说《》》。

甲文段以“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会:

_____②罔不因势象形罔:

__

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

④尝贻余核舟一贻: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常常)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⑤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三、断句(各一处)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朝代)文学家。

(2)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内容。

(1)本文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3.写作特色。

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强化练习】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

嗜学,家贫无资。

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

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犬亦饥虚,起行盗食。

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

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①益阳:

地名②后出扬都:

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

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

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

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

仍然

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负箧曳屣

(2)以中有足乐者

(3)乃时吞纸以实腹(4)卒成学士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嗜学,家贫无资。

4、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用原文回答)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018年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中复习(含答案)

四《马说》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

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

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

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

喂养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指千里马,代词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千里马的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执策而临之代词,它,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处)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处)

九《短文两篇》

《诫子书》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俭以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非澹泊(不追求名利)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淫慢(过度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则不能治性(养成平静的性格)。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枯枝落叶。

比喻人精力衰竭),多不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悲守穷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③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④过度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养成平静的性格。

⑤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成为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偏僻简陋的房屋,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

本文文体“书”(书信)。

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内容: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正反对比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