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54.03KB ,
资源ID:129695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9695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docx

1、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2018年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含答案)四 马说 【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世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 )有名马,只( )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 )之间,不以( )千里称( )也。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 )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 )不以( )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

2、 )材( ),鸣之( )而不能通( )其意( ),执策( )而临( )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 , 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2.文体知识:“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3.内容:(1)本文采用“ ”的写法。论述的是 的问题。作者将 比作“千里马”,将 比作“食马者”,“伯乐”是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

3、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 的现象。)(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 作用,作者的 之情也达到了高潮。【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虽: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策: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

4、悲的遭遇: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处)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1处)九 短文两篇诫子书【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夫 (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澹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则不能励精( ),险躁( )则不能治性( )。年与

5、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1)作者: ,字 , 时政治家、军事家。(2)文体:本文文体 。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内容: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将 、 和 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 。3、写作特色: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正反对比论证。治学(静): (正)。修身:(躁): (反)。【强化训练】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静/以修身,俭/

6、以养德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用课文原句填空。(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 陋室铭 【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

7、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 )有?”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1)作者: ,字 , 代诗人、哲学家。(2)文体:本文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2.内容:(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 、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 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 。”(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 ”,以“仙”、“龙”衬托“ ”,以“名”、“灵”衬托“ ”,暗示 。(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3、写作特色:(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托赞美陋

8、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 ”“ ”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 。然后又引用 ,画龙点睛 ,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 的高尚情操。(3)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 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 句,这样 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强化训练】一、填空1.题目中“铭”是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2.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 、 的生活情趣。3.文中的中心句是: , 。描写出陋室恬静、

9、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 ;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 。 , 。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 ,“龙”“仙”喻指 ,以“名”“灵”喻指 。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 二、朗读停顿划分1山 不 在 高,有 仙 则 名。(2处)2无 丝 竹 之 乱 耳,无 案 牍 之 劳 形。(2处)三、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四、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相类比,把自己和 、 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

10、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十四 河中石兽【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 ( ),山门 圮( ) 于河,二石兽 并( )沉焉。 阅( )十余岁( ),僧 募( )金重修, 求( )二石兽于水中, 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 )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 )家设帐寺中,闻 ( ) 之( )笑曰:“尔辈( )不能究 ( ) 物理( ), 是( )非 木杮( ), 岂( )能 为( )暴涨携( )之去?乃(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

11、闻之( ),又笑曰:“凡( )河中失( )石,当( )求之于上游。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 )沙为( )坎穴( ) ,渐激渐深,至 ( )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 )反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 ( )其( )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则 ( )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 欤( )?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1)作者: ,字 , 代文学家。(2)文体:本文选自 ,是

12、一篇文言短篇 集。2.内容: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告诉我们, 3、写作特色:语言描写 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强化训练】 1. 这篇课文选自_ _,这是一部_ _小说。作者是_ _朝的_ _。他曾经主持编纂了大型图书_ 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9)竟不可得 ( ) (10)众服为确论( )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13、) 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6.回答问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2)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是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3)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至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在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的体会。 十九 口技 【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

14、客大宴,于厅事( )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 )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未几( ),夫齁( )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 ),

15、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 )崩倒( )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 )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 )战战,几( )欲先走(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1出处: ,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

16、:清代人 。2这篇课文通过 ,反映了 。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3课文以“ ”字贯穿全篇,按 安排写作顺序。口技表演者共模拟三个场面,依次是 。 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 ,二是写 ,三是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5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中写 是正面描写,写 (共三处)、 (共两处)是侧面烘托。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6省略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数次与名次之间的量词)。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

17、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辨析等古汉语知识,也是我们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的。【强化练习】【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1.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 编选的笔记小说 。甲文段以“_ 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 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会宾客

18、大宴 会:_ _罔不因势象形 罔:_ _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尝贻余核舟一 贻: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 )致书( )以( )观,每(常常)假( )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

19、之道,又患( )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 )趋( )百里外,从( )乡之先达( )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至舍( ),四支( )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 )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 ),主人日( )再( )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

20、绮绣( ),戴朱缨( )宝( )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 )若神人;余则缊( )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 )慕艳( )意。以( )中( )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 )日有廪稍( )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 ),无冻馁( )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 )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 )之( )卑( ),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二、请依次用现代汉

21、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三、断句(各一处)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 , (朝代)文学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 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2内容。(1)本文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3写作特色。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强化练习】【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

22、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益阳:地名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累日不爨(cun ):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实腹:填充肚子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犹:仍然 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至 舍 ,四 支 僵 劲 不 能 动, 媵 人 持 汤 沃 灌, 以 衾 拥 覆, 久 而 乃 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负箧曳屣 (2)以中有足乐者 (3)乃时吞纸以实腹 (4)卒成学士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嗜学,家贫无资。 4、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回答)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018年新版苏教版

2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中复习(含答案)四 马说 【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只(只是)辱(受屈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 )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驱使)之(

24、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 )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

25、】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

26、才的现象。)(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虽: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喂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指千里马,代词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千里马的 之: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执策而临之 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食马

27、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2处)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 不 可 得(1处)九 短文两篇诫子书【基础复习】

28、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夫 (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提高自身的修养 ),俭以养德( 培养高尚的品德 )。非澹泊( 不追求名利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过度懈怠 )则不能励精( 振奋精神 ),险躁( 偏激浮躁 )则不能治性( 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枯枝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 ),多不接世( 与外界接触, 融入社会 ),悲守穷庐( 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呢 )?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

29、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过度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养成平静的性格。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成为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偏僻简陋的房屋,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1)作者: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2)文体:本文文体“书”(书信)。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内容: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3、写作特色: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正反对比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