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94072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6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docx

(3)例题:

课本P8、课本P21-27、作业P1第1题、作业P1第3题

02、主对角线

一个n阶方阵的主对角线,是所有第k行第k列元素的全体,k=1,2,3…n,即从左上到右下

的一条斜线。

与之相对应的称为副对角线或次对角线,即从右上到左下的一条斜线。

03、转置行列式

即元素

与元素

的位置对调(i表示第i行,j表示第j列),比如说,

的位置对调、

的位置对调。

04、行列式的性质

详见课本P5-8(性质1.1.1~1.1.7)

其中,性质1.1.7可以归纳为这个:

+…+

(i表示第i行,k表示第k列)

熟练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可以迅速的简化行列式,方便计算。

例题:

作业P1第2题

05、计算行列式

(1)计算二阶行列式

①方法(首选):

(即,左上角×

右下角-右上角×

左下角)

②方法:

课本P14

(2)计算三阶行列式

(-1)1+1M11+

(-1)1+2M12+

(-1)1+3M13

N阶行列式的计算以此类推。

通常先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对行列式进行转化,0元素较多时方便计算.(r是row,即行。

c是column,即列)

例题:

课本P5、课本P9、课本P14、作业P1第4题、作业P2第3小题

(3)n阶上三角行列式(0元素全在左下角)与n阶下三角行列式(0元素全在右上角):

D=

(主对角线上元素的乘积)

课本P10、作业P3第4小题

有的题可以通过“从第二行起,将各行的元素对应加到第一行”转化成上三角行列式

课本P11

(4)范德蒙行列式:

详见课本P12-13

(5)有的题可以通过“从第二行起,将各行的元素对应加到第一行”提取出“公因式”,得到

元素全为1的一行,方便化简行列式。

作业P2第1小题、作业P2第2小题

06、矩阵中未写出的元素

课本P48下面有注明,矩阵中未写出的元素都为0

07、几类特殊的方阵

详见课本P30-32

(1)上(下)三角矩阵:

类似上(下)三角行列式

(2)对角矩阵:

除了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外,其他元素都为0

(3)数量矩阵:

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相同

(4)零矩阵:

所有元素都为0,记作O

(5)单位矩阵:

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为1,其他元素全为0,记作E或En(其行列式的值为1)

08、矩阵的运算规则

(1)矩阵的加法(同型的矩阵才能相加减,同型,即矩阵A的行数与矩阵B的行数相同;

矩阵A的列数与矩阵B的列数也相同):

①课本P32“A+B”、“A-B”

②加法交换律:

A+B=B+A

③加法结合律:

A+(B+C)=(A+B)+C

(2)矩阵的乘法(基本规则详见课本P34阴影):

①数与矩阵的乘法:

I.课本P33“kA”

II.

=kn

(因为k

只等于用数k乘以矩阵A的一行或一列后得到的矩阵的行列式)

②同阶矩阵相乘(高中理科数学选修矩阵基础):

×

描述:

令左边的矩阵为①,令右边的矩阵为②,令计算得到的矩阵为

A的值为:

①中第1行的每个元素分别乘以②中第1列的每个元素,并将它们相加。

即A=

B的值为:

①中第1行的每个元素分别乘以②中第2列的每个元素,并将它们相加。

即B=

C的值为:

①中第2行的每个元素分别乘以②中第1列的每个元素,并将它们相加。

即C=

D的值为:

①中第2行的每个元素分别乘以②中第2列的每个元素,并将它们相加。

即D=

.

B、C、D、E、F、G、H、I的值的求法与A类似。

③数乘结合律:

k(lA)=(kl)A,(kA)B=A(kB)=k(AB)

④数乘分配律:

(k+l)A=kA+lA,k(A+B)=kA+kB

⑤乘法结合律:

(AB)C=A(BC)

⑥乘法分配律:

A(B+C)=AB+AC,(A+B)C=AC+BC

⑦需注意的:

I.课本P34例题两个不等于零的矩阵的乘积可以是零矩阵

II.课本P34例题数乘的消去律、交换律不成立

III.一般来讲,(AB)k≠AkBk,因为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

IV.课本P40习题第2题:

(A+B)2不一定等于A2+2AB+B2,(A+B)2不一定等于A2+2AB+B2,(A+B)(A-B)不一定等于A2-B2.当AB=BA时,以上三个等式均成立

(3)矩阵的转置运算规律:

①(AT)T=A

②(A±

B)T=AT±

BT

③(kA)T=kAT

④(AB)T=BTAT

⑤(ABC)T=CTBTAT

⑥(ABCD)T=DTCTBTAT

(4)同阶方阵相乘所得的方阵的行列式等于两个方阵的行列式的乘积:

(详见课本P46)

(5)例题:

课本P35、课本P36-37、课本P40第4大题、课本P40第5大题、课本P51第1

大题、课本P51第4大题、课本P60第4大题、作业P5全部、作业P5第3大题、作业

P5第4大题

09、矩阵多项式

详见课本P36

10、对称矩阵

(1)对称矩阵、实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的概念(详见课本P37)

(2)①同阶对称(反对称)矩阵的和、差仍是对称(反对称)矩阵

②数与对称(反对称)矩阵的乘积仍是对称(反对称)矩阵

③对称(反对称)矩阵的乘积不一定是对称(反对称)矩阵

11、矩阵的分块

线代老师说这部分的内容做了解即可。

详见课本P38-40

12、矩阵的初等变换

三种行变换与三种列变换:

详见课本P42

作业P6全部

13、矩阵等价

若矩阵A经过若干次初等变换后变成矩阵B,则称矩阵A与矩阵B等价,记为A

B

14、初等矩阵

(1)是由单位矩阵经由一次初等变换而得到的矩阵。

详见课本P48-49

(2)设A为m×

n矩阵,则对A施行一次初等行变换相当于在A的左边乘上一个相应的

m阶初等矩阵;

A施行一次初等列变换相当于在A的右边乘上一个相应的n阶初等矩阵.详见课本P50-51

(3)课本P51第3大题

15、行阶梯形矩阵与行最简形矩阵

(1)对任意一个非零矩阵,都可以通过若干次初等行变换(或对换列)化为行阶梯型矩阵

(2)行阶梯形矩阵与行最简形矩阵:

若在矩阵中可画出一条阶梯线,线的下方全为0,每个台阶只有一行(台阶数即是非零行的行数),阶梯线的竖线(每段竖线的长度为一行)后面的第一个元素为非零元素,也就是非零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则称该矩阵为行阶梯矩阵。

在此基础上,若非零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为都为1,且这些非零元素所在的列的其他元素都为0,则称该矩阵为行最简形矩阵。

课本P45、作业P6全部、课本P51第2大题

16、逆矩阵

(1)设A为n阶方阵,如果存在n阶方阵B,使得AB=BA=E,则称方阵A是可逆的,

并称B为A的逆矩阵.(由逆矩阵的定义可知,非方阵的矩阵不存在逆矩阵)

(2)如果方阵A可逆,则A的逆矩阵是唯一的,并将A的逆矩阵记作A-1,AA-1=E

(3)n阶方阵A可逆的充要条件为

≠0,并且,当A可逆时,

A-1=

(证明详见课本P54)

课本P59第1大题

(4)可逆矩阵也称为非奇异方阵(否则称为奇异方阵)

(5)性质:

设A,B都是n阶的可逆方阵,常数k≠0,那么

①(A-1)-1=A②AT也可逆,并且(AT)-1=(A-1)T

③kA也可逆,并且

(kA)-1=A-1

④AB也可逆,并且(AB)-1=B-1A-1

⑤A+B不一定可逆,而且即使A+B可逆,一般(A+B)-1≠A-1+B-1

⑥AA-1=E

AA-1

E

=1

A

A-1

=1

课本P58例2.3.7、作业P7第1题

(6)分块对角矩阵的可逆性:

课本P57

(7)由方阵等式求逆矩阵:

课本P58例2.3.6

(8)单位矩阵、所有初等矩阵都是可逆的(初等矩阵是由单位矩阵经由一次初等变换而得到

的,即初等矩阵可以通过初等变换再变回单位矩阵,而单位矩阵的行列式=1≠0可逆,所

以初等矩阵可逆)

(9)初等矩阵的逆矩阵也是初等矩阵

(10)任一可逆方阵都可以通过若干次初等行变换化成单位矩阵

(11)方阵A可逆的充要条件是:

A可以表示为若干个初等矩阵的乘积(证明:

课本P67)

(12)利用初等行变换求逆矩阵:

(例题:

课本P68、课本P71)

(13)形如AX=B的矩阵方程,当方阵A可逆时,有A-1AX=A-1B,即X=A-1B.

此时有:

矩阵方程的例题:

课本P35、课本P69、课本P41第6大题、课本P56、课本P58、

课本P59第3大题、课本P60第5大题、课本P60第7大题、课本P71第3大题

矩阵方程计算中易犯的错误:

课本P56“注意不能写成……”

17、充分性与必要性的证明题

(1)必要性:

由结论推出条件

(2)充分性:

由条件推出结论

课本P41第8大题、作业P5第5大题

18、伴随矩阵

(1)定义:

课本P52定义2.3.2

(2)设A为n阶方阵(n≥2),则AA*=A*A=

En(证明详见课本P53-54)

(3)性质:

(注意伴随矩阵是方阵)

A*=A-1

②(kA)*=

·

(kA)-1=kn

A-1=kn

A-1=kn-1A*(k≠0)

③|A*|=|

A-1|=

|A-1|=

(因为存在A-1,所以

≠0)=

n-1

④(A*)*=(

A-1)*=|

A-1|·

A-1)-1=

n|A-1|·

(A-1)-1

n

A=

n-2A(因为AA-1=E,所以A-1的逆矩阵是A,即(A-1)-1)

⑤(AB)*=B*A*

(A*)-1=(A-1)*=

(4)例题:

课本P53、课本P55、课本P58、课本P60第6大题、作业P7第2题、

作业P8全部

19、矩阵的标准形:

课本P61-62

(2)任何一个非零矩阵都可以通过若干次初等变换化成标准形

20、矩阵的秩:

课本P63

(2)性质:

设A是m×

n的矩阵,B是p×

q的矩阵,则

①若k是非零数,则R(kA)=R(A)

②R(A)=R(AT)

③等价矩阵有相同的秩,即若A

B,则R(A)=R(B)

④0≤R(Am×

n)≤min

⑤R(AB)≤min

⑥设A与B都是m×

n矩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