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
第7单元检测题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选择题
1.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2.下图的宣传单中印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学校罢课,商界罢市,期促政府之反省”等语句。
这份宣传单可用来研究()
A.义和团运动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D.护法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4.下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D.
国民大革命的发动
5.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
以下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7.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的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B.皇姑屯事件
C.东北易帜D.宁汉合流
8.周恩来说: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
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这句话中的“起义”是指()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百色起义D.广州起义
9.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遵义会议召开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0.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一思想包括()
①武装斗争②土地革命③根据地建设④战略转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
A.北伐战争B.秋收起义C.红军长征D.挺进大别山
12.下图中有“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等标语,其反映的史事是()
A.虎门销烟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D.八七会议
13.读下表: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上表中话题变化的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的示意图,其变化得益于()
A.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开办工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5.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革命北伐胜利进军B.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端,也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性质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的重要标志。
1922年6月,中共组建有严密领导的工人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表现出自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
……诚如毛泽东所论: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的理解。
材料二
《南昌起义军安民布告》 《井冈山会师》(油画)
(2)材料二图片是国家博物馆的两件馆藏。
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
要求:
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简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红军战士写在包袱上的“六项注意”。
材料二 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部队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当时称三条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是:
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六项注意是:
(一)上门板;
(二)捆稻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这些规定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对于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正确处理军队内部的关系特别是军民之间的关系、瓦解敌军等,都起了重大作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根据地发展、巩固的原因。
(2)依据材料,说明军队纪律建设、作风建设与实现革命理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本题考查陈独秀的历史事迹。
教材中与陈独秀有关的史实有: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创办《青年杂志》;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
由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
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
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南昌起义是周恩来等领导的,排除A、C、D三项。
2.C
解析:
本题主要根据宣传单的内容来做判断,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
通过材料中“还我青岛”“学校罢课,商界罢市”等主要信息,可以判断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
正确答案选C项。
3.D
解析:
李大钊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李大钊还组织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故正确答案选D项,其他三篇文章是十月革命后介绍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其中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
4.B
解析:
这幅图来自教材,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
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5.C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时序。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
五四运动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建立了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
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在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装斗争。
故正确答案选C项。
6.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历程,关键在于理解“道路”的内涵,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根据关键词“在农村”“毛泽东”“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城市,遵义会议是纠正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排除A项。
B项和D项事件的时序混乱、颠倒,排除B、D。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斗争策略和特点分析的文章。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
7.C
解析: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中国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建立。
1928年,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不满足日本侵略要求的张作霖;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东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故正确答案选C项。
8.A
解析:
1927年,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历程。
正确答案选A项。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等发动的湘赣边界农民起义。
百色起义是邓小平等领导的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是张太雷等领导的武装起义。
周恩来说“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现在”“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是特指南昌起义的军队。
9.D
解析: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军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正确答案选D项。
中共一大的任务是建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10.A
解析: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军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1928年,朱德率领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工农革命军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地市的道路。
故正确答案选A项。
战略转移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1.C
解析:
这道题考查长征的意义与地位。
正确答案选C项。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纪实性很强。
1936年,在延安等地实地采访的基础上,斯诺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革命领袖的情况。
12.C
解析:
标语的口号反映了五四运动中学生“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主张。
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销毁鸦片的爱国行为。
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起义。
八七会议是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故正确答案选C项。
13.D
解析:
本题通过全新情境,通过展示不同历史阶段流行话题的变化,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宣传民主、科学,宣传新的社会风俗,流行语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
五四运动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流行语集中在劳动、阶级等词语,是知识分子宣传发动劳工阶层并与劳工阶层结合的表现。
正确答案选D项。
14.D
解析:
清政府引进西方设备开办工厂是洋务运动时期的表现。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民族资本家兴办实业的热情被激发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国民经济又出现迅速发展。
图中数据显示,外资比例下降,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均有增长,这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
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15.C
解析: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927年4月到1928年中国共产党员构成比例的变化,其中农民党员的比例迅速增加。
这与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革命斗争,建立根据地紧密相关。
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
(1)中国革命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并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等等。
要点叙述,史实运用得当即可。
(2)答案提示:
一是注意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
《南昌起义军安民布告》图中有“此次南昌起义”“转战千里来粤”,说明是南昌起义后起义军的一部分南下广东与当地的农民革命军会合。
《井冈山会师》(油画),描绘了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革命军队到达井冈山,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
二是突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这个重点。
解析:
第
(1)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处在革命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富强的政党,而建立革命政权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第
(2)小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图片信息的提取与解读,是网络信息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提取信息可以从图片的标题中获得,也可以从图片本身的画面、内容中获得。
提取信息后,要结合历史背景对图片进行解读与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解释问题。
17.
(1)提出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加强军队建设,正确处理军民关系;红军会师加强了根据地的军事力量;采取正确的军事斗争策略,打击敌人的进攻;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人民解放而斗争,为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富强而斗争。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加强了军队的纪律与作风建设,改善了军民关系,红军得以在根据地立足。
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就能战胜敌人,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
解析:
(1)材料一是历史文物材料,材料二是历史著作研究的结论。
两则材料能相互佐证,说明井冈山根据地发展、巩固的原因。
材料一、材料二创设的情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军革命斗争生活的情景,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构建一个适合于论述问题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训练,在记忆的同时,注意把教材内容与新情境的内容整合起来,思考问题、解释问题。
(2)日常生活习惯与作风建设紧密相关,理想的实现又有赖于纪律和作风建设。
学生能把其中的关系阐释明白,并在学习生活中借鉴历史经验,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就达到了历史学习促进自身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
朱慧卿漫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如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
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选择图一,图二)
论述: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质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购物方式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示例二:
论题:
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选择图一、二,四)
论述:
上世纪70年代,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
若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图一购物到供销社到图二购物到商场,可得出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论述:
可从“一五”计划后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物质匮乏,说明图一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百货商场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最后,进行总结:
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我国自踏上现代化道路起,乡村即出现凋敝衰败之势,由此引发了乡村往何处去、中国经济走何种道路的争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乡村的争论,大致形成四种主要意见:
一派主张复兴农村,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如章士钊提出“业治与农”,主张“以农立国,文化治制,一切使基于农”。
一派主张发展工业,认为振兴都市工业才能救济农村,如孙倬章认为“国计民生之病源,咸在于农业太盛,工业不振之故”,恽代英认为“中国亦必化为工业国然后乃可以自存”。
第三种意见是先农后工,主张首先使农业工业化,在农村培植小规模农村工业作为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第四种是调和论点,主张农工并重,提出发展民族工业和实行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
这场论战前后持续二十余年,直至人民政权的建立才一时终结。
——摘编自吴理财《近一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兼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结合近现代中国史实予以评析,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答案】示例:
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乡村的争论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应予以理性分析。
评析:
面对近代以来乡村不断衰败凋敝的现实,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在这场论战中,绝大多数人将中国的乡村问题简化为农业问题,要么主张农业化,要么主张工业化,要么主张工农并举。
1949年以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乃至中期阶段,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导致工农、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失衡,乡村逐渐沦为工业和城市的附庸。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对近百年现代化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后,所提出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国家发展之策,它对前一个时期将现代化简化为工业化,并片面强调城市化战略的适度纠偏和政策调适。
结论:
振兴乡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城乡互融、农工互促,理应成为未来中国现代化的主基调。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全面分析,各种意见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由此可以得出基本观点,对材料中乡村建设的观点应该理性对待,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加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如工业化起步阶段,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以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强调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结论回应观点,就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城乡关系进一步点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古往今来,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克·波罗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把西方介绍给中国
以上述交往为例,谈谈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要求:
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字)
【答案】观点正确,史实充实,阐述恰当
【解析】
【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是积极和深远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以材料所提供的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这些人物,如张骞,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等人的事迹,一一说明其对历史进程起到促进作用,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用相关人物的活动说明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
表达过程中要注意总、分、总的层次,确保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和逻辑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
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
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
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
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
【答案】示例1:
信息:
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力证据;商周时期的金文,反映了商周青铜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
秦朝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便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后来出现隶书、楷书等字体,更有利于书写和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
汉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表现,又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
汉字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示例2:
信息:
汉字形美如画历史现象:
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
评析: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秦小篆和汉隶具有书法的美感如《泰山刻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为自觉阶段,如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有“颠张醉素”的草书,有“颜筋柳骨”的楷书等;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随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示例3:
信息: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历史现象:
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它的出现有利于王畿与周边的联系交流,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不利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的进步;秦朝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汉字使用是其内容之一;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多种文字并存,但是汉字仍然起到沟通各民族的主流作用,有力地链接了各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交融,为元朝统一全国产生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