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2764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docx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节气是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转规律产生而制定的,是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

由于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体的空间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同时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节气前后波动最大。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内经》中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

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

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因此,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反映出人与天地同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如年节气受邪,产生相应的病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冬生咳嗽;春伤于风,春必温病;夏伤于暑,夏生积泄;秋伤于湿,秋必咳疟。

”这就指出四时不同,各有其多发病及其病潜,且有节气规律,可及早预防。

         

节气灸的意义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

 

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

据医学统计:

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

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

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2、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

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

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十四节气灸的作用

 

 

(一)、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所喜闻乐见并沿用至今,在传统防病保健领域里占有特殊的地位。

   1、扶正祛邪:

用以预防治疗感冒、体虚易感、慢性气管炎、过

    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疾病

  2、助阳祛寒:

用以治疗胃寒、胃胀、胃痛、腹胀、腹泻等脾胃

    病及颈肩腰腿疼痛、畏寒、手脚寒凉、风湿、类风湿、骨性 

    关节病等;

  3、疏肝理气:

用以治疗失眠、易怒、焦虑、抑郁等。

 

  4、扶阳固本,强身健体,调整五脏正气,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二)、天有八纪节气灸

   《内经》有“天有八纪”之说。

即春分,秋分,春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些八纪都是一年中节气阴阳,寒热交替的纽枢,而冬至和夏至是阴阳主气交接的节气,二至对疾病影响很大,俗语说,重病难过冬至,过了冬至可过年,此时用艾灸辩证取穴强壮身体,是最佳选择。

 

(三)、三伏灸,三九灸

    三伏天和三九天灸治,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

前者乃“冬病夏治”,后者乃“夏病冬治”之理。

    第二步气——热(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第三步气——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1、立春养生节气灸

 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2月3-5日 督脉:

大椎、命门、肺俞、肝俞、 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太冲

 

   【养生原理】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节,立,建始也。

”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冬天已经结束,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季开始了。

春季灸疗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立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艾灸养阳助生发,清热解毒。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调肝养肝,助阳升发,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宜食:

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荠菜,豌豆苗,春笋,山药,藕,萝卜,荸荠,甘蔗,芋头等。

   宜:

多梳头,清热解毒,补阳气; 忌:

吹风,刺激性食物

 

2、雨水培土节气灸  

  雨水(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2月18-20日督脉:

大椎、肾俞、肝俞任脉:

期门、关元、神阙

  【养生原理】 

     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天气回暖,冬雪都转化为了雨水,导致降水量逐渐增多。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湿邪易困扰脾胃。

中医认为,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

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雨水之时,艾灸要健脾理肝,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

   宜食:

雨水宜调肝健脾。

宜食糯米,燕麦,高梁,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红枣,山药等。

其中茼蒿是时令蔬菜,最适宜。

推荐荔枝大枣粳米粥。

   宜:

喝粥,补肾健脾; 忌:

立即收起冬衣

 

3、惊蛰涵木节气灸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3月5-7日督脉:

大椎、肝俞、肾俞任脉:

合谷、太冲、关元、神阙、中脘

  【养生原理】 

     每年的3月5日或3月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震震,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

而此时人体的气机会在立春及雨水之后进一步升发,此时的艾灸,要更加重视肝气的调达与情志的舒畅。

培补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宜食:

多吃白菜,包心菜和菠菜,帮助排毒。

具有补肾滋阴功效的中药女贞子。

滋阴清肝火,最常用菊花,有克制燥气的功效。

 吃一些偏阳性的青椒,韭菜,葱头,豆芽等来养护我们的阳气。

    宜:

养护阳气,较缓和地运动; 忌:

过度操劳。

 

4、春分清补节气灸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

3月20-22日督脉:

大椎、肝俞、命门、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膻中、太

 

  【养生原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意思是说,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艾灸时应注意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宜食:

多吃青色食物。

少吃羊肉,牛肉,火锅。

“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

”内热损耗肝血。

  宜:

清补,养肝 忌:

房事过度,七情太过。

 

5、清明调畅节气灸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4月4-6日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鬼哭穴、足三里、合谷、关元、神阙

 【养生原理】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节,此风属巽(xun)故也,万物齐乎巽(xun),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清明是养生的重要节气,一方面气温渐升,需要适当减少衣物;另一方面,在祭祀的环境之下,要注意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清明的艾灸宜阴阳平调,祛肝经郁热,健脾祛湿健胃,补肾益精。

    宜食:

要多吃一些散寒、利湿的食物,如大葱,洋葱,生姜,冬瓜,红豆,扁豆等。

推荐茉莉花茶,去寒邪,助理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鲜,咸菜,竹笋,毛笋,羊肉等发物。

   宜:

保暖,户外运动;  忌:

辛辣,甜腻性食物,“发物”。

 

6、谷雨补益节气灸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4月19-21日督脉:

大椎、百会、命门、心俞任脉:

关元、神阙、神门

 【养生原理】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为谷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意思是说,谷雨时节,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与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此节气的灸疗,仍要补益阳气,但谷雨时节人与作物一样,是受阴液滋养的重要时节,故艾灸时要注意补气益精。

   宜食:

谷雨是春季的尾声,此时的消化功能正处于旺盛时期,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

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适当食用补血益气食物,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

如香椿、菠菜、黄豆等。

  宜:

清肺热,常按摩;   忌:

暴饮暴食。

 

7、立夏净心节气灸 

  立夏(为夏季的开始)

5月5-7日督脉:

大椎、心俞、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膻中

   【养生原理】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假”即“大”之意。

进入立夏,万物进入生长旺季,故立夏过后,是农作物耕作阶段。

立夏之后,人们以单衣为主,要谨防外感病,慎食冰冷。

立夏艾灸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养心败火最安全。

    宜食:

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

可吃苦瓜,芥蓝,荞麦,奶油生菜来防治。

莲子心,有寒性而不损伤阳气。

不可吃冰镇水果,可吃些梨(肠胃不好的少吃)、香蕉等凉性水果(不要空腹吃),或苹果、柠檬、西红柿(胃酸过多者少吃)等温性果。

宜:

保持良好情绪,养心入静。

忌:

心火过旺,饮食没有制。

 

8、小满利湿节气灸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5月20-27日督脉:

大椎、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足三里

 【养生原理】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意思是小满过后,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发育不成熟。

小满节气正值5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湿热重,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

小满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

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灸疗时要适当增加艾灸时间,使寒湿之气从汗而解。

“夏季人体多内热,千金难买六月泻”。

   宜食:

内热是阴阳失衡,并非真的有热,分实热和虚热。

“阴虚则内热”。

平时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

9、芒种固益节气灸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6月5-7日督脉:

大椎、脾俞、心俞、命门任脉:

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

  【养生原理】

    每年的6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思是小麦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为“芒种”。

  “五月肝脏气休,心正王。

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艾灸需要益肝补肾,健脾利湿,预防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宜食:

健脾祛湿的食物有山药薏米粥,莲子,扁豆,茯苓,荷叶茶等。

五月为百毒之月,少吃野味。

   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如苦瓜,莴笋,丝瓜,芹菜,菊花,百合,荷叶等。

    芒种天气炎热,适当补充钾元素有利于体内钾、钠平衡。

含钾的食物有荞麦、玉米、红薯、大豆等。

水果以香蕉含钾元素最高。

蔬菜以菠菜、甘蓝、芹菜、莴苣、山药等。

     宜:

午睡,勤消毒,注意卫生;忌:

物品发霉,疾病传染。

 

 

10、夏至清补节气灸  

  夏至(夏天到了“至”到的意思)

6月21-22日督脉:

大椎、至阳、命门任脉:

膻中、关元、神阙、巨阙

 【养生原理】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夏至。

夏至时节,气温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点,但是闷热的天气还是容易使人出现中暑的现象,“暑易伤气”。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艾灸以养心健脾,清暑利湿为主。

    宜食:

夏季清补:

先清解,后补益。

夏季宜选用清补法养生,可以多吃点绿豆,薏米,小米等,消除湿热,补气生津。

清补可食用海带,竹笋,芡实,意苡仁,冬瓜,莲藕。

“心火过旺则克肺金”,《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而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

苦瓜是败火能力,还有苦笋,苦丁茶。

当然,为营养均衡,也适量吃些肉,蛋类等食物。

    宜:

调理脾胃,消暑利湿。

 忌:

热中风。

 

11、小暑护阳节气灸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未最热)

7月6-8日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养生原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没到最热之时。

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艾灸时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小暑应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

夏季多汗不正常,找心肾来帮忙。

经常盗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心肾功能必出问题。

艾灸以养肾扶阳为主。

    宜食:

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

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

谨防暑湿致水肿,多吃祛湿食物:

薏米,冬瓜,黑芝麻。

女性避免宫寒,喝些红糖姜茶。

切记夏天勿贪凉。

西瓜为“天然白虎汤”,性寒,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

   宜:

养心,保持乐观心态; 

   忌:

贪凉及过多冷食。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12、大暑发散节气灸 

  大暑(大暑是最热时节)

7月22-24日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

 【养生原理】

    每年7月23日或24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就是非常热。

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防中暑。

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夏季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

    暑期湿气重,当心起脚癣。

脚湿气与五脏有关,与湿邪有关。

多吃一些排毒又祛湿的食物,忌辛辣食物和烟酒。

外治,可用艾绒加花椒水泡脚。

艾灸内调以强肾健脾利湿为主。

    宜食:

大暑厌食,多为脾胃受凉。

“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灾殃”。

推荐生姜红枣粥。

暖胃食物还有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黄豆,香菇,桂圆等。

   远离阳暑,绿豆是清热的佳品。

而马铃薯,红薯,香菇,山药可起到益气的作用。

补水也是关键,多吃一些凉性蔬菜和水果,如丝瓜,黄瓜,生菜,西瓜,苹果,桃子,香蕉等。

    宜:

清热补气,冬病夏治。

  忌:

食欲不振,暑湿。

 

13、立秋收养节气灸  

  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8月7-9日督脉:

大椎、肾俞、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中脘、章门、太白

 【养生原理】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七月节,立字解见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因此,立秋时节的灸疗,以平稳收养为原则。

立秋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祛湿养胃,养肺敛收,不宜过分宣散。

 

    宜食:

饮食上以养肺为主,增咸减辛,助气补筋,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

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暑热伤人,耗气伤阴。

不能吃寒凉食物,多吃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番茄等。

   贴秋膘。

根据中医四季五补原则,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

淡补,是补而不腻,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如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等清淡食物。

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防治秋燥,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

“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

  宜:

祛湿养脾胃,食补。

 忌:

阴暑,秋老虎。

 

14、处暑滋阴节气灸  

  处暑(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8月22-24日督脉:

大椎、肾俞、心俞任脉:

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养生原理】

     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

“处”即“终止”之意,即炎热的夏天将过去。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人们依然贪凉饮冷,艾灸时要以健脾养胃着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艾灸以滋阴补阳入手,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宜食:

处暑至,秋燥来,少辛增酸防秋燥。

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

多吃一些酸味水果,缓解身体的旱情,不吃西瓜之大寒瓜果。

少辛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

其他一些时令果蔬,如黄瓜、西红柿、冬瓜、梨、大枣、银耳、百合、蜂蜜等,可以多吃。

   口干舌燥,叩齿生津以去燥。

李时珍倡导,常含枣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

如果干咳无痰可用干银耳加鸡蛋,加糖服用;鸭梨粥,有清心、降火功效,适用于肺热嗽。

   宜:

早睡早起;滋阴润燥  忌:

秋燥,辛辣食物。

 

15、白露养阴节气灸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9月7-9日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脾俞任脉:

关元、神阙、足三里、中府

 【养生原理】

    每年公历的9月7日或9月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此节气虽然暑气渐去,但在北方,秋燥之气渐重,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此时当养阴。

艾灸以润肺化燥,养阴生津为主。

    注意: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

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

春捂秋冻,不要过快的加衣服,身热汗出,阴津伤耗。

秋冻有度,温度低于10度需加衣。

头脚,肚脐不要秋冻;此时应当穿袜子防寒,“寒从脚起,热从头散”。

“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

  宜:

养阴化燥  忌:

贪食寒凉,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16、秋分护肺节气灸  

  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9月22-24日督脉:

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任脉:

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

 【养生原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

《春秋繁录》中记载: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

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此时气候渐渐转凉,秋分防燥凉,灸疗时间可较夏季适当延长为主,增强卫气,提高抗寒能力。

    宜食:

秋分开始,多属凉燥。

介绍两种食物:

梨子,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

熟食去皮后蒸煮均可;还有白萝卜,可克制深秋凉燥。

但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少食萝卜。

    秋季大便“不便”,皮肤干燥瘙痒,从调肺即可治疗。

介绍治疗便秘的润肺美食——银耳。

还可选择一些具有润肺功能的食物,如:

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调肺通便的功能。

  宜:

清肺热保养肺阴,护肺。

 忌:

秋燥,寒凉。

 

17、寒露养收节气灸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10月8-9日督脉:

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

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养生原理】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意思是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

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

艾灸时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不能离开“养收”的原则。

 

    宜食:

寒露“热水泡脚,胜吃补药”。

寒露肩周炎来袭,多吃木瓜,丝瓜,韭菜,山楂,当归等理气,活血,通络,强筋作用的食物。

寒露宜食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等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食物。

不宜吃葱蒜等刺激性食物,损人神气。

    宜:

热水泡脚,保养头发。

 忌:

运动过度,过度悲伤, 

      情绪过激。

 

18、霜降进补节气灸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0月23-24日督脉:

大椎、脾俞、肾俞任脉:

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养生原理】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艾灸仍以护阳为主,宜进补。

    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

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

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宜食:

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

“一年补透透,不如霜降补”。

中医认为,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粥,红枣,牛肉,四季豆,芡实可常食这些东西。

可以多吃一些性温热而不偏燥的食物,如核桃仁,黑豆等。

少吃寒性食物,多吃一些兼补三脏(脾肺肾)的食物,如山药,栗子,核桃等。

山药是三脏同补第一药食。

多吃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甘蓝,红薯,花生等。

    宜:

进补,调养脾胃,防寒保暖; 忌:

着凉,气喘发作。

 

19、立冬养精节气灸  

  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11月7-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