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230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doc

  00642传播学概论

  苏州大学编(高纲0634号)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与现状

  

(一)课程内容

  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

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拉斯维尔的这一5W研究体系被推翻了,人们发现,传播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既包含原有拉斯维尔的5W的内容,也包含了传播的控制,传播与社会发展、国际传播等问题,近年来又涉及到全球化等议题。

可以说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不断丰富。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始于80年代初,由开始的介绍西方理论到建立本国的理论体系,其历史还不算长,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播学的研究工作日益重要,一股传播学研究的潮流正在到来。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1)识记:

传播学的基本内涵

  

(2)领会:

传播学研究的一些特点

  2、传播学研究的任务、对象、历史与现状

  

(1)识记:

传播学研究对象、任务、历史形成,研究的中外现状;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先驱:

拉扎斯菲尔德、拉斯维尔、霍夫兰、卢因、施拉姆。

  

(2)领会:

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3、传播学的研究流派

  

(1)识记:

传播学的几种流派

  

(2)领会:

经验学派的特点;批判学派的特点

  4、传播学研究方法

  

(1)识记:

传播学研究的几种方法

  

(2)领会:

传播实证研究的8个主要步骤;内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实地调查法的主要内容、特点;控制实验法的主要内容、特点。

  (3)应用:

掌握几种方法进行受众调查、效果研究

  5、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比较

  

(1)识记:

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新闻学研究的特点

  

(2)领会:

二者的不同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

  

(一)课程内容

  传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从地球上刚刚出现人类,到目前人类向太空的探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传播活动。

传播是物质世界的普遍现象,没有不传播的世界。

传播是人类世界存在的物质基础,传播维持着人们的生活,并活跃人们的生活。

人类离开了传播将一无所成。

正如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所说,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

  传播学产生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关于传播的定义有一百二十余种,有所谓“共享说”、“劝服说”、“反映说”、“交流说”、“互动说”等。

  第二节  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一)课程内容

  传播中的信号与符号。

信号是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其特点是将复杂现象用简单的方法表示,使要理解的内容较为简单、更为易懂。

内容与信号一一对应,并随时变化,变化的范围也较窄。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表示某种意思。

符号不仅仅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的存在与否,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符号是一定社会成员所共有的。

但共有的是符号,是能够有共同的指说对象,而不是全部含义。

符号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符号的外延意义:

指符号透过概念与客体的代表性关系。

较具客观性。

  符号的内涵意义:

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常受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符号与信号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甚至可以看作是人和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如果离开了此时此地的特定条件,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而符号则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久远的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则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符号和信号的另一个区别是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示的各种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遮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

符号具有信号无法具备的抽象能力。

  意义理论与社会互动

  1、意义的象征性理论:

认为符号象征着客观事物的形状,符号意义的研究都在阐释符号如何在人们的心目中用以描述事物。

  2、意义的经验理论:

认为意义最重要层面是在于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3、语言的使用意义理论:

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了其意义是什么的回答。

  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传播的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能力和行动,经验范围,反馈,传播效果。

  传播方式: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第四节  传播的主要模式

  1、亚里斯多德模式

  2、拉斯韦尔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

  4、格伯纳模式

  5、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互向模式

  6、韦斯特利——麦克林的传播模式

  7、赖利夫妇的社会学模式

  8、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第五节  传播的类型

  

(一)课程内容

  个体传播(亲身传播):

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

  人际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狭义人际传播特指面对面传播。

  组织传播:

一定组织中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交流,如宣传部门的文件传达。

  公众传播:

个体对群体进行的传播活动,传播者与受传者常常是面对面的单向传播,如剧场。

在公众传播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传播方式就是演讲。

  大众传播:

只借助媒介来实施的传播行为。

其特点:

有专门的传播机构,受众众多而分散,大规模信息传播。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什么是传播

  

(1)识记:

传播的基本概念

  

(2)领会:

各种不同定义

  2、传播与语言符号学研究

  

(1)识记:

符号的内涵、外延;意义的象征性理论、意义的经验理论、语言的使用意义理论;语言的一般特性

  

(2)领会:

信号与符号的本质区别;

  3、传播的基本要素及传播方式

  

(1)识记:

传播的情境,传播者与受众,信息与渠道,制码与译码、噪音、反馈、经验范围、传播效果等要素。

  

(2)领会:

各种传播方式及其异同

  4、传播的种类

  

(1)识记:

传播的种类及其各自的内涵

  

(2)领会:

大众传播的特点

  5、传播的主要模式

  

(1)识记:

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格伯纳模式。

  

(2)领会:

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互向模式。

  6、传播过程与传播技巧

  

(1)识记:

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过程技巧要求

  

(2)领会:

传播技巧及其作用

  第二章  传播者分析

  

(一)课程内容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

它相对于受传者而存在,主要指传播活动中传播人员或机构。

传播者是组织机构中的人,是组织化的个人。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传播者对于讯息有制作上的自主权;二、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三、传播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媒介组织等的控制;四、大众传播者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第二节  职业传播者的任务和作用

  卢因最早批传播者比喻成“守门人”(gatekeeper)。

  传播者的任务:

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加工、制作信息;对传播内容和过程进行控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第三节  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1、传播者首先要有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

  2、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4、要有信息敏感性。

  第四节  传播业的职业道德

  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道德规范包括:

  首先,要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

  其次,要走群众路线,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再次,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四,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和保护信息所有者;

  第五、不利用媒介谋取私利

  2、怎样培养和教育传播者的道德素养?

  一是经常对大众传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善进行具体的评价;

  二是树立榜样;

  三是向社会开放大众传播机构,直接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传播者的特点

  

(1)识记:

传播的含义

  

(2)领会:

传播者构成特点,哪那些可算作传播者

  2、职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

  

(1)识记:

传播者的任务、传播者的作用

  

(2)领会:

传播者在收集、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3、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1)识记:

传播者的基本素养

  

(2)领会:

如何培养传播者的素质

  4、传播业的职业道德

  

(1)识记: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道德规范应包括的内容。

  

(2)领会:

怎样培养和教育传播者的道德素养。

  第三章  传播的内容与信息

  

(一)课程内容

  传播内容是位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客观存在物,是传播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传播内容是由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和承载信息的符号两部分所组成的。

无论是意义还是符号,都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这两种因素构成的。

  第一节  信息与传播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一种反映。

信息是客观的,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关于信息目前学术界有多种定义,香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维纳认为:

“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

”还有人给信息下定义,认为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如有属性、组织性、时空与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差异性。

事实上,想给信息下一个包罗万象而又具有实用意义的一元化定义,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但信息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范畴的定义:

信息是宇宙间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行为科学范畴的定义:

信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