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203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doc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地位

学习中心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入学批次201509

学号

姓名侯璟斓

指导教师于雁翎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2017年8月20日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定位

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由于我国政府与企业的特殊关系,需要在了解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的情况下,把握政府职能定位、确定政企关系并结合政府最新出台的各类政策,分析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革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的问题,更好更快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角色定位

目录

中文摘要 I

第一章导论 4

1.1关键概念界定 4

第二章文献综述 5

2.1 期刊论文 5

2.2 政府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6

第三章国有企业改革 6

3.1历史沿革 6

3.2现阶段 7

3.2未来国企改革展望 8

第四章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定位 8

4.1存在的问题 8

4.2政府定位原则 9

4.3正确的政府角色定位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I

第一章导论

1.1关键概念界定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中,政府部门号召全国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合理组织各部门按照计划标准来配置国民经济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由国家来进行分配和管理。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等问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此,政府汗始逐渐意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汗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开始【1】。

为了能够确定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定位,首先要理清国有企业和政府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这几个概念以及其相关关系。



1.1.1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也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

在国际上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其盈利作用,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以及调和国民经济是其社会作用。

国有企业的行为主要有国家决定。

1.1.2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2选题背景

由于我国是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201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资产总额方面,截至201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466.8万亿元,截至2015年9月末,不包括国有金融类企业,我国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17万亿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积极改革的逐渐深入,国有企业因其自身所拥有的一定的行政权力和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其国资的成分,使得其与市场经济改革并不能够完全适应。

因而,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5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式全面开始。

进入“十三五”时期后,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问题已迫在眉睫,是国企国资改革的重点实施阶段。

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届来临之际,如何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就国有企业改革上交一份成绩卓越的成绩单是摆在政府和国有企业面前的问题。

政府与国有企业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如何把握好两者关系的“度”,使政府的监管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本文着力于解决以上问题。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期刊论文

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途径,共检索到相关论文121156篇。

从年发文量看,最早出现相关论文的年份是1983年,有1篇,此后发文量逐年递增,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至2000年该领域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发文量最大。

从论文引用频次看,该类论文的引用量极大,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学术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说明该领域政汇聚一批比较重要的领域文献。

从关键词看,以“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定位”为主题的文献中,“政企分离”“政府职能”等词的出现次数较多,关键词分布反映了研究的热点以及重点。

按照中国知网的学科划分,属于“企业经济”类的论文数量最多。

2.2政府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政企不分是长期以来制约国企改革的关键问题,这一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处于角色转变难以实现、行政化严重、企业所进行的改革没有实际效果和中小型竞争力严重不足等状态【2】。

其认为应在借鉴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的同时,从下放权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三个方面来转变政府的职能(邵芳,2002)。

也有观点认为,政府的角色越位或错位,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制度等的实施,因而深化国企改革的进程,需要解决政府越位及错位等问题,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政府应转变其角色的方向(金丹等,2007)。

冯道军(2014)用“元治理”理论的视角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现状,着力剖析国企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如何重新定位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上分别提出了政府应作出的改变,以实现引导推进国有企业的善治。

第三章国有企业改革

3.1历史沿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开始。

近40年的历程,被赋予重要改革期待的十九大即将接棒。

十八大后,当和中央对国企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因此,笔者梳理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目的在于了解改革从哪里起步,方可明白改革要向何处去,政府该如何定位。

3.1.1国有国营放利让权(1974年~1984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并将其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部进行的改革目标是放权让利,核心在于对政企之间的传统关系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二者间的权力进行再分配。

而在此过程中,又可将其改革划分为“扩大企业税自主权,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转化企业经营制”四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在企业改革的初期集中表现为国营和集体经济的大规模改制,其突出特点是“退国进非”。

而本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的前期,其特点表现为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

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3.1.2政企分开(1985年~1992年)

这一阶段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

3.1.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2002年)

这一阶段是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1993年起,我国的宏观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环境的运行已基本迈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台阶。

这是市场化改革探索的初期,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革为自己设立了新的目标,即建设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促使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从计划经济加快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经过了这一阶段的经济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还是较为明显的,其逐步跟进。

3.1.4推行股份制(2003年以后)

2003年春天,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代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孕育而生。

而此举也被认为是国企改革迈出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关键一步,使国有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独立的竞争主体。

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央企有196家,目前已减至117家,而且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在减少,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从上世纪末的50%以上降至目前的27%。

但央企创造的利润却在大幅上升,近10年来,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2.5万亿元,增加近7倍。

3.2现阶段

现阶段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国有企业也逐步进入了改革制度弊端,追求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也发挥了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初步地解决了国有企业从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

这一阶段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使国有企业的发展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同时其垄断地位也日渐巩固,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其强之势俨然不可逆转。

然而,与以往其他时期一样,此次改制也是还不够彻底,其一个突出的问题就表现在,在国企中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垄断现象,这便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来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以推进国企改革的步伐。

3.2未来国企改革展望

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任务艰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3】。

企业要摆脱政府机关的附属地位,还要将原本承担的公共职能转交给社会和政府,政府也不再勉强支持那些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

因此,必须充分定位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角色、作用。

第四章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定位

4.1存在的问题

4.1.1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不开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

但事实上,政企分开仍是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事安排问题

不论央企、省企、市企,其主要领导人仍是各级政府直接任命,企业很难通过招聘或者自身产生。

国企一直沿用传统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老一套的人事安排手段并不设个国企改革中吸纳更灵活性人才的最终目的。

(2)行政级别问题。

国有企业领导人同样享受等同于公务员的行政级别,使得企业领导人的流动呈现出“机关进企业,企业进机关”的态势。

(3)政府干涉企业经营活动问题

政府仍控制着一系列经济活动,一些部门还存在国家垄断和计划控制,并且很多政府管制方式不恰当;人为地制造市场和生产交易,使市场秩序的形成和市场制度的发育变成政府的行为。

4.1.2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尝试股份制的时候,就存在有些试点企业不进行资产评估或评估过低的情况在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多是以企业账面净产值入股,既未计算上地使用费、厂房和设备的重置价值,也未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有的升值根本未进行资产评估,导致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早期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也存在同样问题。

经济更严厉理论指导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市的国有资产流失加剧【4】。

4.1.3国企改革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