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190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9届高三年级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

“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

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

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别

B.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

C.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

D.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时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真伪难别,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简单说明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故C排除;历史事实客观存在,并不是年代久远难以判断,故D排除。

3.宋真宗曾作《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表明宋代科举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故A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排除;“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影响社会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曾指出:

“盖汉学之词举世视为无用,舍闭关却扫外,其学仅足以授徒。

若校勘金石,足以备公卿之役,而不足以备公卿之欢。

……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

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

”其意在强调

A.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

B.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

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

D.清代宋明理学仍居主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

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反映了宋明理学在清朝占主导地位,仍居主流,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的信息,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经世致用思想,而是说明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明理学的影响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耆英以钦差大臣名义兼管五口通商事宜;道光二十四年,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仍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的产生。

这一官职的设置表明

A.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有所调整

B.近代专职外交事务大臣出现

C.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D.对外交涉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仍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的产生”反映了当时清朝外交体制有所调整,管理对外通商事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兼办”,不是专职外交事务大臣,故B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开始,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政府高度重视对外交涉问题,故D排除。

6.据1909—1911年编辑的《新疆图志》统计,沙俄在新疆地区各主要城镇建立许多“洋行”。

这些俄国“洋行”,不仅将低价收购的新疆土产皮毛、棉花、马匹等驮运回国,以赚取高额利润,而且每运回国一驮货物,就从俄国政府得到16卢布的奖金。

然后,他们又将俄国的工业品行销新疆各地。

“洋行”的设立

A.体现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

B.使新疆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标志俄国政府控制新疆经济

D.极大促进新疆近代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俄国“洋行”在新疆地区收购原料,倾销商品,这冲击了新疆地区的传统经济,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华资本输出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并不能体现俄国政府控制新疆经济,故C排除;俄国“洋行”在新疆地区收购原料,倾销商品,不可能“极大”促进新疆近代化进程,D说法过于夸大,故D排除。

7.九一八事变后,博古在《论民众革命与民众政权的口号》中指出:

“中国革命目前阶段的特点,是在两个伟大的革命潮流的汇合,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地革命。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内容。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结合符合中国国情

B.此观点混淆了土地革命的对象和性质

C.体现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右倾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博古将土地革命的对象和性质混淆了,土地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是帝国主义,故B正确;九一八事变在1931年,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结合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故A排除;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右倾错误的信息,故D排除。

8.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下图。

能正确反映下图信息的一项是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变化

A.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在1991年、2001年等阶段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故A排除;需求增加并不是住房消费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故B排除;仅凭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故C排除;材料数据反映了1981—2015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总体上升趋势,这说明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故D正确。

9.《十二铜表法》规定: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这些规定

A.维护了罗马贵族利益

B.有效抑制了个人私利

C.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D.体现了罗马法公平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处死刑”反映了罗马法对国家利益的重视和维护,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维护罗马贵族利益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个人私利被有效抑制,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罗马法公平性,而是强调国家利益,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处死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至上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斯宾诺萨(1632—1677年)说道:

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的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

这一言论

A.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B.萌发了人类的自主意识

C.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

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宾诺萨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材料“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反映了斯宾诺萨提倡人的自觉精神,反对外在的奴役,体现理性主义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契约的思想,故A排除;1632—1677年处于17世纪,并不是人类自主意识的萌发时期,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抨击天主教会的思想,故C排除。

11.1959年在著名的“厨房辩论”上,尼克松对赫鲁晓夫说道:

“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

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而恰恰是这个人让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

”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

B.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

C.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

D.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

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反映了尼克松对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批判,故C正确;1959年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苏关系并未出现缓和迹象,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的信息,故B排除;1959年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不是自由主义经济盛行,材料也无法体现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下图是2018年7月刊登在《中国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名为《开火》。

对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

B.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

C.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D.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实质上指出了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并不是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故A排除;材料漫画并未体现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而是强调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C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主张治理天下要“事在四方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还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据《韩非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

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

即使法律所未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

因为多数人总比少数人不易腐败。

……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

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