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1687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94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

文章阅读(194)

人体血管内的血液昼夜奔流不息。

然而一旦血管出现小破口,流出的血液便会在短时间内凝固(coagulation),以阻止更多的血液流出。

这种神奇的保护机制涉及一大串连锁反应,已知参与其中的物质多达数十种。

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层层递进,经过一系列级联和放大效应最终使得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正是由于后者的出现,液态的血液才慢慢转变为胶冻状并不再流动。

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多数为蛋白质,它们在肝脏合成、降解和失活,因而肝脏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肝功能差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皮下淤血。

除此之外,肝脏合成某些凝血因子还少不了一种营养素的帮助——这就是维生素K。

维生素K的促凝血作用是在1934年被一位名叫达姆(HenrikCarlPeterDam)的丹麦科学家发现的。

1929年,达姆在一项针对小鸡的实验中注意到了某种异常:

当食物中长期缺乏脂类时,小鸡开始有自发出血的现象。

达姆采集了鸡的血液,发现鸡血的凝固时间大大延长了。

这说明脂类食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

5年之后,达姆确认麻籽中富含这种止血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凝血维生素”或维生素K。

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作为谷氨酸γ羧化反应的辅因子,维生素K能够确保肝脏产生足够的正常凝血因子,继而保证凝血反应正常进行。

天然维生素K(K1和K2)不溶于水,因而需要从富含脂类的食物(如动物肝脏)中摄取。

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并不会缺乏维生素K,因为还有部分维生素K(K2)可经肠道细菌合成。

维生素K的吸收依赖胆汁,因此当胆汁流动的管道(胆管)被结石或肿瘤阻塞时,患者常常会发生维生素K缺乏,继而产生凝血障碍。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维生素K的合成能力不足,容易缺乏维生素K而产生出血症状。

针对上述人群的出血,补充维生素K会取得很好的止血效果。

1.1.填入文章第一段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依存

B.紧紧相连

C.环环相扣

D.彼此交集

1.2.下列有关“维生素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在人的肝脏合成

B.存在至今不足百年

C.血管破裂时起作用

D.保障凝血因子的合成

1.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上述人群”不包括()。

A.新生儿

B.肝病患者

C.胆管结石患者

D.胆管肿瘤患者

1.4.普通人并不需要补充“维生素K”的主要原因在于()。

A.可由食物获取或由肠道生成

B.这种维生素不能与水相融

C.一般很少发生血管破裂现象

D.人体肠道内菌群非常丰富

1.5.下列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A.维生素K的凝血作用

B.维生素K的发现

C.人体自身的凝血功能

D.一种参与凝血的因子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大爆炸理论的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测量了18颗恒星(它们距离是已知的)发出来的光,发现它们都全部存在着红移。

哈勃得出结论,这些恒星一定相对于我们(观察者)在后退。

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而且光速(相对于观测者)是不变的话,我们收到光的波长就会长于原来的值。

就如远去的声音将变向低音,光将偏向红光。

哈勃认为,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红化)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

在一个正在膨胀着的宇宙中任何一点来观测,其周围的任何星系都是离它退行的,离它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高。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它在过去必定比较小(这也是蕴涵在膨胀观念中的逻辑结论)。

如果能倒放这部“宇宙影片”,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星系在遥远的过去是聚合在一起的。

并且根据现在的膨胀速度,我们还可以推断这种聚合状态必定出现在好几十亿年前。

科学家们现在将之定在150亿年左右。

对大爆炸宇宙学有力支持的第二个观测证据出现在1965年。

两位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的检测到弥漫在全天空的微波背景辐射。

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的各个方向射向地球。

它的光谱线与达到某种热动平衡态的熔炉内的发光情况<>相符,由于符合程度非常之好,因而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这个发现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对它的测量表明,它的有效温度大约比绝对零度(约等于-273℃)高3度,可写为3K,只能将微波背景辐射解释为这是宇宙原初阶段(大爆炸阶段)的直接遗迹,把它看作为宇宙诞生时灼热火焰的余辉,是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所具有的。

实际上最早提出微波宇宙背景辐射假说的科学家就意识到,如果宇宙起始于遥远过去的某种既热而密的状态,那就应当留下某种从这个爆发式开端洒落的辐射。

2.1.文中划线处“红移”的意思是()。

A.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观测者收到光的光波变长

B.恒星发出的光呈现红色,观测者可以看到它缓缓后移

C.恒星如果用不变的光速发出光线,那么光线将偏向红色

D.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已知的,它们向地球发出红色的光

2.2.从哈勃的研究成果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颗恒星发出的光存在“红移”,可以推知这些恒星在后退

B.分析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这一现象,科学家推知宇宙在膨胀

C.在宇宙中任何一点观测,都会看到周围星系因膨胀而存在后退

D.哈勃所测量的“红移”,并非指恒星具有能发出红色光波的物质结构

2.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宇宙膨胀理论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正确性

B.宇宙膨胀如果是事实,那便证明了它过去是聚合状态

C.微波背景辐射现象证明了宇宙膨胀理论的正确性

D.微波背景辐射呈低温状态,可见是大爆炸的遗迹

2.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推测,大约15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宇宙由此诞生

B.宇宙原初阶段处在既热而密的状态,不断向四周洒落着灼热的辐射

C.微波背景辐射以相同的强度射向地球,可以推知宇宙大爆炸规模

D.由于宇宙膨胀,地球当然也随之膨胀,太阳系、银河系也随之膨胀

2.5.文中第三段<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部分

B.基本

C.精确

D.可能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种类不断增加,且抗药性也越来越厉害。

今天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将剂量增加成千上万倍,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会杀死害虫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

尤为严重的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加剧环境污染,损害人类身体健康。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发生农药急性中毒,其中有四万人丧生。

而病得不清不楚,死得不明不白的慢性中毒者,数量无法统计。

面对化学农药长期滥施造成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各国科学家从加紧研究有毒植物和推广应用植物农药等方面寻找出路。

近年来,植物农药的研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植物农药又叫生物农药,是利用有毒植物中的多种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生产的农药。

与化学农药比较,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

由于它们的杀虫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因此,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

由于植物杀虫剂杀虫成分的多元化,就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

这同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煎剂较之于单质的抗菌素更难()的道理一样。

植物农药有益生物(即害虫天敌)的安全。

根据试验,使用我国研制的鱼藤菊酯植物杀虫剂的常用剂量喷施,对蔬菜头号害虫萝卜蚜的防治效果达到99.85%,而对蚜虫天敌瓢虫的杀伤率仅为11.58%;对照使用的化学杀虫剂乐果乳油的两个指标分别为71.5%和28.54%。

此外,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开发费用也较低。

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达一万多种,它们当中大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较有价值的杀虫植物大概有五类:

对昆虫有强烈驱赶作用的,如丁香、茴香;对作物真菌病和病毒病有疗效的,如大黄、烟草;可提炼使昆虫有强烈拒食作用的天然物质的,如川楝、花椒;能影响昆虫激素平衡的,如万寿菊、香茅;使昆虫绝育的,如喜树硷、姜油等。

3.1.对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严重问题,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且种类也不断增加

B.增加化学农药使用的剂量会杀死害虫的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

C.现在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千万倍地加大剂量,这必然导致化学农药生产成本增加

D.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杀虫,已经造成了损害人体健康、危及人的生命的严重后果

3.2.下列对“植物农药”概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提炼有毒植物中能有效杀虫的对环境无污染的无毒物质制造的

B.是提炼有毒植物中多种有效杀虫的天然物质制造的

C.是利用多种有毒植物的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制造的

D.是利用有毒植物中使害虫不能产生抗药性的多种杀虫成分,经提炼后制造的

3.3.对文中“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一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免了化学农药不易分解为无毒植物物质、对环境有污染的缺陷,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B.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如同病菌对于中药混合物煎剂更难适应一样

C.植物农药不会杀死害虫的天敌,有益于生物的安全

D.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与化学农药比较开发费用也较低

3.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农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是化学农药所不及的

B.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杀虫成分单一化,因而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

C.植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的原理主要是驱赶害虫和破坏抑制害虫的生理机能

D.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

3.5.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抗拒

B.适应

C.消灭

D.损害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

“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

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

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

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

“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

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

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

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

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

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

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

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

评价一个文化人,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

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

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

男人、女人。

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

“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

“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

“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4.1.与第2段画线处“情人眼里出西施”特定审美现象,最接近的是()。

A.爱屋及乌

B.洛阳纸贵

C.买椟还珠

D.程门立雪

4.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美女泛化”的原因的是()。

A.人们对知识女性可能存在着“阅读定势”

B.现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含蓄和保守

C.人们失去了认真思考交流和商榷的习惯

D.现在“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

4.3.下列各项中,和“美女”一词同属称谓泛化现象的是()。

A.电视主持人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

B.近年来报纸刊物中频频出现“给力”一词

C.皇帝在朝堂上往往称自己的大臣为“爱卿”

D.某些人到处宣扬自己的“专家”身份

4.4.对于“美女”一词滥用的现象,作者的态度是()。

A.愤怒

B.幽默

C.悲哀

D.无奈

4.5.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女”一词的滥用是词语滥用的发端

B.俄罗斯人互称“男人”“女人”体现了语言泛化问题

C.运用频率越高的词语,其意义也就越抽象

D.现代意义上的大师和传统意义上的区别在于包括了二流作家

所谓创新型经济,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我国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节省的是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

创新本身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

既然创新投入对创新型经济意义重大,对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这种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密切。

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排斥政府作用,至多是在市场失效以后才需要政府干预。

这是在不考虑创新的条件下提出的。

而一旦引入创新,就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

政府主动介入创新的必要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成果具有溢出效应。

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不仅创新者受益,社会也会受益。

这种外溢性同时也表明,创新不仅要支付私人成本,也要支付社会成本,这种公共性特征不只是靠政府规制来克服仿冒、剽窃等免费搭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并通过公共财政对此类创新进行直接的或引导性的投入。

我国目前的提法是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

这是针对以企业为创新源头的技术创新而言的,而对以科技进步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来说,还应明确以国家目标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技术有自主的选择,市场也会通过资源配置来推动创新,但不排斥政府积极介入其自主的研发过程。

自主创新的各个阶段与市场的距离大致可确定政府和市场结合作用的界线。

离市场越近的阶段,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大;离市场越远的阶段,政府的作用越大。

这意味着在创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阶段,更多地需要政府介入,包括政府提供引导性投资和支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

根据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实践,政府介入创新不是代替企业的主体地位,更不是挤出企业的创新投资,而是做更为公共的事情。

5.1.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时,不能节省的是()。

A.物质资源

B.环境资源

C.资金投入

D.人员投入

5.2.作者认为,政府在创新型经济中的角色不包括()。

A.在市场失效后进行干预

B.制定法规保护专利

C.通过公共财政进行投入

D.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

5.3.关于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国家为创新源头

B.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C.由国家支付创新成本

D.创新成果全民共享

5.4.在哪个阶段最应发挥政府的作用?

()

A.自主研发阶段

B.产品成型阶段

C.知识创新阶段

D.市场销售阶段

5.5.本文的主旨是()。

A.国家应积极介入创新型经济

B.创新型经济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

C.创新型经济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

D.应建立对创新型经济投入的激励机制

1.1.答案:

C

解析:

根据后面的“层层递进”可排除A、D;观察B、C,显然C更符合语境,前后搭配连贯。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D

解析:

A项,“维生素K”也可从食物中摄取,表述错误;B项错误,“维生素K”一直存在,而发现时间不足百年,表述错误;C项,“维生素K”可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血管破裂时起作用的是凝血因子,表述错误;由C项分析可知,D说法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B

解析:

根据就近原则,可知“上述人群”对应前面两句,包括新生儿、胆管结石和胆管肿瘤患者。

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

A

解析:

由“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并不会缺乏维生素K,因为还有部分维生素K(K2)可经肠道细菌合成”可知,A说法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C

解析:

A、D明显不对,属于偷换概念,维生素K只有促凝血作用;B项是对第3段的概括,不全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

A

解析:

此题是词句理解题。

定位原文画线处“红移”之后“哈勃得出结论……因为……”两句正是对“红移”的解释,“红移”是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作为观测者的我们收到光的波长就会长于原来的值。

A项表述正确。

BD项都掉进了常识陷阱,以为“红移”就是物体本身发红色的光,而实际上是因为“多普勒效应”的存在,使光的波长变长,接近“红”光,并不就是红色的光;C项中的因果关系表述错误,不只是用“不变的光速发出光线”,还需要“”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

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在一个……速度越高”可知选项C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没有点出是在“一个正在膨胀着的宇宙”,而且“周围星系膨胀”也表述错误,当选。

哈勃观测到18颗恒星发出的光存在红移,又解释了红移就是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所以可以推出A项正确;根据“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正是膨胀的结果”可知B项正确;D项对“红移”的错误理解进行了否定,根据文章第一段可知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对大爆炸宇宙学有力支持的……微波背景辐射”可知微波背景辐射是证明了大爆炸理论,并不是宇宙膨胀理论。

所以C错,当选。

根据“对大爆炸有力支持的第二个观测证据”是微波背景辐射可知,第一个证据就是前文提到的宇宙膨胀理论,所以A正确;根据“如果宇宙正在膨胀……是聚合在一起的”可知B项是它的同义转换,表述正确;根据“它的有效温度……直接遗迹”可知D项表述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2.4.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现在的膨胀速度,我们还可以推断这种聚合状态……150亿年左右”可知A项错误,它把“聚合状态”偷换为“宇宙大爆炸”;B项“灼热的辐射”表述错误,文章中提到微波背景辐射只比绝对零度高3度;D项“地球当然也随之膨胀,太阳系、银河系也随之膨胀”的说法无从谈起。

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从微波背景辐射的强度可以退之宇宙大爆炸的规模,所以C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定位原文,可知空格后“由于符合程度非常之好,因而不可能是一种巧合”是对空格前符合程度的解释,这说明二者的相符程度相当高,“部分”“可能”“基本”都不符合语境,ABD不选。

“精确”是指非常准确,符合语境,所以C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中加大剂量导致“化学农药生产成本增加”表述错误,应是“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所以C项当选。

而ABD项都是文章第一段中句子的同义替换,属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严重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二段“植物农药又叫……生产的农药”,和第三段“由于植物杀虫剂……难产生抗药性”可知D选项的表述正确。

A项“无毒物质制造的”表述错误,文章意思是用有毒物质中的多种杀虫成分提炼产生的,只是施用后会分解成无毒物质,但并不是用有毒植物中的“无毒物质”制造的;B项表述不准确,没有突出“害虫难产生抗药性”这一点;C项表述错误,是利用有毒物质的多种杀虫成分,并不是多种有毒物质的杀虫成分。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不会杀死”表述过于绝对,文章中只提到植物农药“有益生物的安全”,并没有说绝对不会杀死,所以C项当选。

A项是文章“施用后……无污染”的同义替换;B项是“由于植物杀虫剂……道理一样”的同义替换;D项是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的同义替换。

ABD表述都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3.4.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我国已发现的……大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可知D选项“都具有”表述错误,只是大部分有并不是全部。

ABC项都能从文中推断出来,由“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农药有突出优点”可知A正确;由文章第一句话可知B说法正确;由文章最后一段“强烈驱赶昆虫”、“使昆虫强烈拒食”、“影响昆虫激素平衡”可知C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5.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适应”是指习惯了,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指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等相适合的现象。

根据关键词“同……一样”,可知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的“态度”和害虫对“植物杀虫剂”的“态度”是一样的。

相比化学杀虫剂,害虫对植物杀虫剂更难产生抗药性,也就是害虫更难“适应”植物杀虫剂。

同理,相比单质抗菌素,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煎剂更难产生抗药性,也就是更难“适应”中药混合物煎剂。

“适应”放入空格处符合语境,B项正确。

“消灭”“损害”显然不合语境,病菌不能消灭或损害中药混合煎剂,CD项不选;“抗拒”是指抵抗和拒绝,是主观上的,但是“抗药性”显然是客观上的适应和习惯,所以“抗拒”不符语境,A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词语理解题。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有点盲目喜欢、盲目爱的意思。

选项中,只有A项“爱屋及乌”与之相近。

“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

“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或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这三个成语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A。

4.2.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选项D“现在的‘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是“美女泛化”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A项表述正确,可以从第二段“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这句话推断出来;B项表述正确,可从“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