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479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docx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篇一:

地理必修3思考和活动题答案第二章】

/p>从“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龙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节发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

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

由于植物蒸腾减弱,空气变干燥,降水减少,也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P20活动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较差,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准备了物质条件。

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遭破坏后,极易沙化。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给特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

(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牧,引起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

(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放牧,出现荒漠化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入北气候越垣,越不篮球发展旱作农业。

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封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水地。

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回事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子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图2.9中可以看出,家作侵入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导致特卖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

4.图2.10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

人口过快伯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

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

因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入更为严重的贫困饥荒。

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溯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断续发展下去。

P23思考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干旱区本身就包

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如前所述的有:

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戈壁和沙漠;②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④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

在众多的荒漠化潜在因素作用下,一旦植被遭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将非常快。

一旦绿洲变荒漠后,要想恢复植被就异常困难,这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的,脆弱的环境像一个玻璃花瓶一样,一量打碎便很难恢复。

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所决定的,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

再次是植被遭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燥,植被恢复更加困难。

p26活动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

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

两极的冰川在气温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

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

2.联系框图如下:

环境问题。

3.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全球气候变暖。

解决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增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

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

首先要保护好现在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p27思考

1.雨林对水循环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加快水循环的过程,增加水循环的水量,除海陆间循环活跃外,内陆循环也很活跃。

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会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减弱,空气干燥,从而降水变少,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出现旱涝无度的局面。

这种变化不仅在当地表现明显,也会影响全球。

从全球来看,雨林担负着“空调机”和“加湿器”两种功能,若雨林被毁,全球除变干旱外,还会造成气温升高,酿成全球变暖的恶果。

雨林成云致雨的作用,在为陆地补充淡水的同时,还会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绿树葱茏的雨林植被覆盖的地面与裸露的地表的太阳的照射下,引起的大气变化也是不同的。

p29思考

1.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主要是因为:

(1)在茂密森林的覆盖下,有与沙漠地区相同程度贫瘠的土壤。

(2)雨林与沙漠一样也有脆弱的生态环境,一量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2.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

然而,雨林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毁坏后,会引起一边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

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

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

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

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p29活动

1.至少15年。

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烧毁开荒。

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垦荒者只好弃耕土地,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

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脱不了再次被焚烧的噩运。

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时间)。

2.①从a-b,土壤肥力在不断提高。

原因是随着雨林植被的日渐繁茂,枯枝落叶不断增加,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增多。

②从b-c,土壤肥力在不断降低。

原因是雨林被砍伐焚烧开荒以后,土壤中的养分被作物逐渐消耗,加上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后,养分淋洗、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③从c-d,土壤肥力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变化不大。

这主要是因为弃耕的土地正在植被的恢复之中,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小。

④d以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的肥力有所回升,但恢复不到原先的水平。

3.图2.19说明了休耕期的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影响。

当休耕期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

若休耕期15年,森林能够完全再生形成次级森林,但与原始森林有相当大的差异,要想使次级森林成为原始森林的状况,还需要80-100年的时间。

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休耕期越来越短的现象,森林植被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热带雨林将走向毁灭。

p32思考

雨林公路的修建,有利于所经过的地区资源的开发、物资的流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是整个巴西经济的发展。

但是也应该看到,公路的修建给脆弱的雨林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这种创伤不仅仅是修建公路对雨林的毁坏,而是公路的辐射作用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毁林垦耕的现象发生,新建城镇居民点,必然要向周围的环境要耕地;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必然会造成大面积雨林的毁坏;运输方便后,伐木公司采伐森林的速度也将加快;等等。

那么这条雨林公路该不该修呢?

该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也认为发展是第一位的,为了发展经济修公路没有错,但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p33活动

本“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应在讨论交流中达成一致,在此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角色一:

原住民

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到城市去不可取。

一方面,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适合;另一方面,如果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必然会造成人满为患,随之出现的是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将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

应该继续留在自己的家园,保护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接受森林外的文明,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展经济、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创造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的生活环境,达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

角色二:

政府官员

破坏森林会成为环境的罪人,保护森林会成为世界的功臣,依靠毁坏雨林发展经济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保护森林是第一位的。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取资金、偿还债务、解决贫困:

一是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方式,利用雨林的整体优势发展雨林旅游业、雨林养殖业等;二是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既然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保护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角色三:

商业伐木公司老板

作为商业伐木公司的老板不应唯利是图,应当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在采伐森林的同时,要及时在热带雨林种植树木,促进雨林的更新,这是对全人类极为有意义的一件事。

p35思考

雨林的前途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态度、当地政府及国家的政策和当地民众的观念的影响,因为是开发还是保护完全受人的操纵。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除了要通过“宣言”“议定书”之类的东西对当地政府及国家施压之外,还要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帮助解决当地政府及国家的困难,例如贫困问题、债务问题等。

作为当地政府及国家要切实认识到雨林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作为当地的公民要形成保护意识,凡是不利于雨林保护的事不做。

这样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财富——亚马孙雨林,雨林的前景是光明的。

反之,在哪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给雨林造成不可挽回原损失,雨林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

和大多数人一样,对雨林的前途持保护的态度。

因为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

p36活动

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主要是因为“

(1)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它们发展的压力;

(2)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它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3)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解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

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

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护。

而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设立国际基金,使亚马孙地区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中获利,不必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完全可靠的。

综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全是由发展的需求决定的。

p37问题研究

资料1

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是: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夏雨集中,且多暴雨;(4)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资料2

1.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具有的优势是:

①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②耕地面积广大;③土壤肥沃;④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的是水分条件。

因为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的肥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资料3

1.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可引起气候变干,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等一系列反应。

2.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随着荒地的开垦,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遭到惊人的破坏。

湿地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它像湖泊、森林一样,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东北的湿地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湿地植物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湿地被大量垦殖后,水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因此,我国已经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

3.湖泊也是湿地之一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

“围湖造田”后使湖泊不断淤积,湖面缩小,削峰补枯的作用大为减弱,使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度增加。

因此,洞庭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恢复千顷洞庭的局面,充分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作用,减少洪水发生。

同时,避免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气候的变化。

【篇二:

地理必修3思考和活动题答案--第五章】

txt>p84思考:

1.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2.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3.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p84活动:

1.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1.从全国的角度看,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p87思考

1.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p88思考:

1.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p89思考:

1.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

如提高办事效率、营造创新环境,搭建交流平台等。

p89思考:

1.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

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p90活动:

1.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

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促进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

6.“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p92思考:

1.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

2.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大。

3.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

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p93活动:

1.图5.16直观的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2.

(1)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

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

(2)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经济实力强,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

但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一致。

问题研究

资料1:

1.东线:

工程量最小,可调水量大;源地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情况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

用。

中线:

工程量一般,可调水量较大;源地水质较好;虽地形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情况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西线:

工程量最大,可调水量较小;源地水质最好;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情况差。

补充:

一、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各自的优势如下:

1、东线:

有京杭运河及天然湖泊可以利用,且取水有保证。

2、中线:

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

3、西线:

输水线路较短。

资料2:

1.冬春季节,尤其春旱严重。

夏秋季节。

(北方是冬春季节缺水,长江是8、9月流量最大最适宜调水)

2.修建水库。

(北方缺水期正是长江枯水期,长江丰水期时北方可能不缺(7、8月为北方雨季),而且从长江调水至华北,路上还需要一段时间。

只能采用先蓄水再调水。

3.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大力节约用水。

目前,我国一方面水

资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浪费的问题。

许多地方农田浇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生产耗水量过高,城市生活用水浪费惊人,因此,在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要认真制订节水的规划和目标,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

资料3:

1.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而且其中的60%是集中在城市。

因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巨大,因此,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

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2.可增加湿度,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自净能力等。

3.水污染不仅危害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损害人民身体健康,还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

强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将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质量。

【篇三:

地理必修3思考和活动题答案第三章】

/p>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很大的比重,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小;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占有较大的比重。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比重比世界小。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核能占比重大,在我国所占比重很小。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并且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使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加速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

p43活动

1.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

(1)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使用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3)山西缺水,燃烧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

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不是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而是各有利弊,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

2.资料提示的内容如下。

(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2)“西电东送”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减弱;(4)山西煤的开采因种种原因不具有优势。

以上资料的引申信息有:

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

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少产业结构十分单一。

这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国内能源市场需求减弱,将对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山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三条产业链,提高了煤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增加了附加值。

p45思考

1.山西省构筑产业链依赖的是铁矿、铝土矿、煤炭资源,另外还有土地资源等。

输出电力、煤气、液化气、焦炭、化工产品、钢材、铝制品和水泥等。

2.煤炭的综合利用使山西省输出产品由以煤炭为主到以煤炭为动力、为原料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如电力、铝制品、钢铁、煤气等。

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p46活动1.从煤炭资源蕴藏量和品种看,山西省煤炭储量巨大,矿种齐全、

煤质优良、埋藏浅;内蒙古东部煤炭处在我国北方露天矿的集中地带,储量占全国的1/10,矿种单一、煤质中等,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埋藏浅。

从开采条件看,两地都较优越、适宜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山西地处我国中部,有京包、石太等铁路通过,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等相距不远,煤、电输送都较便捷。

内蒙古东部紧靠能源有缺口的东北重工业基地,有滨洲线、京通线等铁路,邻近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等工业中心,运输煤炭也较便捷。

3.内蒙古东部地区除煤炭资源外,还有部分石油、天然碱、铅锌矿、铁矿、萤石等。

这些矿产在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需要煤做燃料,有些和煤的副产品共同作为化工原料。

这些矿产为内蒙古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了资源条件。

所以内蒙古也应该改变其将煤作为燃料输出的单一经济模式,充分利用褐煤的特点,形成煤—发电—有色金属—输出有色金属制品;煤—气化、液化—输出煤气、液化气;煤—化工原料—肥料、吸附剂等多条产业链。

加强煤炭的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