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468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docx

景山学校诗歌鉴赏循序渐进

诗歌鉴赏,循序渐进

——2014年古典诗歌复习思考

北京景山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提纲:

一、诗歌基础知识

二、考点内容概说

三、期末试题简析

四、高考样题简析

五、综合试题举隅

六、诗歌备考建议

一、诗歌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分类:

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二)创作分类:

文人诗、民间诗

(三)内容(题材)分类:

咏史、咏物、咏怀、送别、思乡、山水、田园、边塞、爱情、羁旅行役等

(四)形式(体裁)分类:

古体诗(古风)、近体诗、词、曲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行”、“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律诗一般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按照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称一阕或一片,第一段为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对应而言被称为后阕、下阕、下片。

曲,又称为词余。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

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示例1:

丰台期末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

(1分)

示例2.东城期末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联

和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3分)

示例3.自测

①“【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这首元曲的宫调,曲牌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这首词的,“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

【参考答案】

示例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1分)

示例2.对仗颔联、颈联

示例3.①宫调:

南吕;曲牌:

一枝花;题目:

春日送别②词牌名,题目

二、考点内容概说

《语文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的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4.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思想情感或是观点态度)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三、期末试题简析(以主观题所属类型分类)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示例1.海淀期末

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8分)

漫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

料想。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②“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海淀期末参考答案】

B(3分)

②答案要点: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

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学生示例:

“剑气箫心”既有剑气的凌厉刚烈,又有箫心的知性多情。

前诗中的“绝域从军”写出了作者忠心报国的赤诚之心,“狂名”更是突出了豪迈的形象;而两诗中“东南幽恨满词笺”、“万千哀乐聚今朝”又体现了作者的愁苦。

两种表现让我读出了一位渴望报国、施展抱负,却没有门路,壮士暮年,只得忧国忧民的豪放而沉郁的诗人形象。

(吴昊宇)

解读:

剑气箫心,犹剑胆琴心。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也指刚柔相济。

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是龚自珍的人格,也是他创作中呈出的鲜明的美学风格。

两首诗中的“剑气”意思大体相同,但“箫心”所指更为复杂。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石景山期末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

①渑池:

今河南渑池县西。

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

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

苏轼和诗作答。

②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③蹇(jiǎn):

跛脚。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②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

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4分)

【石景山期末参考答案】

①(3分)B

②(4分)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

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的思考。

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示例3.顺义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13题。

风筝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是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12.下列对《风筝》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古时候的“风筝”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

B.“宫商”是指风筝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

C.“信任”、“依稀”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D.“风筝”的声调在风中总是高低变化的。

13.综合分析这首诗及下面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风筝出现的时间及得名缘由(可以引用资料但不要照抄)。

(4分)

【相关资料】

明代陈沂《询刍录•风筝》:

“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顺义期末参考答案】

12.(3分)C(信任:

这里是“全都任由”的意思。

今义为“相信”)

13.(4分)答案示例:

风筝,又名纸鸢,出现于唐代,后来在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所以叫风筝。

【评分标准】答出“又名纸鸢”,1分。

唐代出现,1分。

为什么叫风筝(也可以结合诗句),2分。

(注:

高骈诗证明风筝在唐代出现;陈沂始于五代的观点是错误的;名字有纸鸢、风筝;纸鸢不发声、风筝发声)可酌情给分。

示例4.海淀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还田舍

周捨

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

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①室。

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时密。

心存野人趣,贵使容吾膝。

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

注释:

①仲长:

东汉隐士。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两句叙写作者结束了游宦生活,远离官场,呼应题目中的“还”字。

B.三四句用典,以“武陵岩”“仲长室”含蓄表达作者的生活理想、志趣追求。

C.五六句描写松竹、蓬麻日渐高大茂密的景象,表现了田舍环境的僻静、清冷。

D.这首诗在内容、思想情感方面,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之处。

②从全诗看,作者“还田舍”的原因有哪些?

(4分)

【海淀期中参考答案】

12.

C(3分)

②答案要点:

对薄游(宦游)生活的厌倦。

喜爱田舍生活的恬静、安闲。

本性中有对朴质生活的向往。

时光流转,引起诗人的生命之忧和人生价值的反省。

(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

2.作者情感的体察

示例1.丰台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

(1)—(3)题。

(8分)

山亭夏日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苏舜钦②

别院

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高骈:

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

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

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别院:

正宅边的小院。

④簟(diàn):

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

(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加以赏析。

(4分)

【丰台期末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1分)

(2)D。

【解析】“觉”解为“醒来”,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3分)

(3)参考答案:

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

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

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

共3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十一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①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②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裴回。

西得诸侯棹锦水③,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④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

①王郎司直:

郎,对年轻人的称呼;司直,官职名称。

②豫章:

豫、章。

两种高大的乔木名。

③锦水:

即今四川的锦江。

④仲宣楼:

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王郎才华的欣赏,对其境遇的理解,劝他不要借酒浇愁。

B.诗人用树木在大风中摇动的景象,暗示王郎此时郁积在内心的激动与愤懑之强烈。

C.“西得”二句表达了诗人对王郎前往蜀地一展才华的美好祝福,契合了送别的情境。

D.“仲宣”二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还写出诗人用高歌一曲的方式为王郎送行

13.诗的最后一句“眼中之人吾老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分)

【十一校联考参考答案】

12.(3分)B(诗人写豫章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

这句用夸张的手法写王郎的才能杰出。

13.(4分)答案示例:

这句诗既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也表达出对王郎的劝勉鼓励之情。

(评分标准: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古典诗歌语言考查

考查炼字、炼句、语言风格等

示例:

海淀期末

诗歌反馈题:

有人说,从《漫感》的前二句读出了陆游,后二句读出了李白。

读罢全诗,还是龚自珍。

请你结合《漫感》一诗,分析龚自珍的诗歌风格。

(5分)

参考答案:

龚自珍的《漫感》《己亥杂诗》选择题: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4.古典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示例1.东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对联和诗,完成①、②题。

(8分)

花雨轻霏结青莲①世界

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②

——乾隆题香山寺大殿

注释:

①青莲:

常用以喻佛。

②白毫相光: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宿香山寺明·王世贞

白云深锁上才幽,蹑屐无劳问惠休①。

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

谈经石听蟾蜍转,卓锡②天回象罔③愁。

坐久忽警心地净,向来西竺③在南州。

注释:

①惠休:

南朝僧人,后还俗入仕,诗人不愿步其后尘。

②卓锡:

卓,立。

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

③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

含无心、无形迹之意。

④西竺:

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佛教发源地。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联和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3分)

②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句写香山寺所处环境的幽静僻深,“白云深锁”中的“锁”用得形象贴切。

B.第二句中“无劳”一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惠休这类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心境。

C.第五、六句,运用了生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听僧人谈经时的内心感受。

D.第七、八句,写出诗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获,也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所在。

E.通读全诗,诗人对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处处可见,他淡泊隐逸的心境跃然纸上。

10.王世贞在《宿香山寺》中的“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两句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都是描写山林空寂明净的佳句。

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不少于150字)(12分)

附: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东城期末参考答案】

9.(8分)①(3分)对仗颔(或第二)颈(或第三)②(4分)C、E

10.(12分)

可供选择的角度有:

①视觉角度②动静结合③借景抒情④选择的意象(明月、

松、泉流)⑤对偶(或对仗)等。

【示例1】

两诗均运用到了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王世贞诗译为“月光照在竹林中如布满黄金一样,松间能够听到泉流的声音”。

王维诗译为“明月照在松间,清泉于石上流动”。

两诗中“月光”为静景,“流水”为动景,均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晚月光照在山间,泉水细流的精妙景象。

另外,两诗均运用了相同的意象,如明月、松、泉流,借景抒情,都能抒发作者内心远离官场的安宁、闲适之情。

在我看来,这些手法的运用都能将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深受感染。

(219字)

(2+6+4=12分手法概括准确,能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条分缕析,语言流畅)

【示例2】

第一,这两首诗都有动与静的结合。

“竹里布金”的静中如同千月竞“至”,静止的松间片泉“流”。

同样,明月从松间照了出来,一缕清泉在静止的石上流淌,同样也结合了动与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清新灵动。

第二,两首诗都在描写中选取了松、月、泉这些意象,带有清新淡雅而又超凡脱俗的基调,并将景物两两组合,相映成趣,渲染出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准确体现出两位诗人宿寺、山居时身处环境幽静僻深之地,心境宁静超然的状态。

(201字)

(2+6+4=12分举重若轻,条理清晰;手法概括准确,分析具体深入;语言流畅自然,简练优美)

5.古典诗歌意境的鉴赏

示例1.西城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共8分)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无名氏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随物化③,荣名以为宝。

注:

①驾言迈:

驾车远行。

②寿考:

寿命。

③奄忽:

很快。

随物化:

指死亡。

①下列对本诗的解说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古体诗。

B.“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世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

C.“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

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致。

②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回车……摇百草”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5分)

【西城期末参考答案】

①(3分)D[本诗中,作者虽有盛衰有时、人生苦短之感,但仍发出及早“立身”的感慨,有积极进取的一面。

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句表达的却是乐安天命的感慨]

②(5分)[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1分),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1分);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1分),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2分)。

(意思对即可)

四、高考样题简析

考试说明:

第21页【试题29】(2004年第12题)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参考答案】①C②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前者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后者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

第①小题C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不确。

“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

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

第②小题A选项说“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

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

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

第22页【试题29】(2004年第13题)

阅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苏轼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具体分析: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试题解析]

解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审清题意,读懂材料,明了命题者的意图所在,进而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

解本题,一个成熟考生的理性思维轨迹应大致如下:

第一,阅读命题者给出的这段诗论,明确苏轼赞林诗、皮诗而贬石诗,其根源全在“写物之功”这四个字上。

这是苏轼评判的标准与下结论的依据。

第二,明了写物之功,“功”在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总之是有所寄托。

这就要求诗人对物的表现不能只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绘上,更要写出物的内在神韵来。

可见,苏轼赞林诗、皮诗,是因二者不但写“形”而且写“神”或干脆写“神”;相反,石诗只停留在对物的“形色”的辨识上,故石诗不如林、皮二诗。

第三,挖掘林、皮二诗的“神”,即二者作品中“梅花”与“白莲”具体的象征意义。

林诗“疏影横斜水清浅”,以水清衬梅清,表现梅花的清秀、清峻、清幽,这正是“决非桃李诗”的判断所自;皮诗“月晓风清欲坠时”,以风清衬莲清,表现白莲的清淡、清雅、清洁,这正是“决非红莲诗”的判断所自。

林、皮二诗中两个不同的“清”字,便写出了“梅花”与“白莲”的内在神韵。

综上所述,我们最终得到如下结论:

林逋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皮日休的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林、皮二诗皆做到了神似,表现了所咏之物的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

而石曼卿的《红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因此苏轼赞扬林、皮二诗而批评石诗,认为他们在“写物之功”上有高下之分。

这正是命题者所要求学生得出的正确答案。

古诗阅读鉴赏的命题,与其说是对考生文学修养的考查,不如说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这便是本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取材于《2004年阅卷纵横》)

考试说明:

第23页【试题31、32】(2012年第10、11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A、B、D三个选项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鉴赏水平。

A选项中的一二句引出了诗作的写作对象——柳堤,语言平实易懂,容易排除。

B选项涉及三四句,其中“十里笼晴苑”化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故营”暗指当年周亚夫驻扎的“细柳营”。

“晴苑”与“故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三句的“笼”字和四句的“锁”字的含义较为常见,根据这两个字及“十里”“千条”等信息,可以判定三四句着重写的是“堤上柳”的茂密与浓郁,故B选项正确。

D选项关键在“暮春”二字上,抓住“风暖”“落花”,再联系三四句所写柳树繁茂之状,可判定所写之景是暮春之景。

C选项既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也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