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368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补习班暑期学习检测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A.大臣地位不断削弱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2.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3.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C.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说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和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6.《贾谊·治安策一》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

7.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8.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当时

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9.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自给自足B.土地私有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

10.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福建(不含台湾)

459

231.

545

305.

976

511.

广东

323

1270

1959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11.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12.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井田制下的公田、私田,都归村社劳动者耕种,公田收获租税交给贵族,私田收货供劳动者维持生活。

由于开垦荒地扩大了私田,加上战争等原因,投入公田的劳动量减少,使得公田耕种不善,甚至一片荒芜。

于是,贵族统治者逐渐放弃以公田收获作为租税的剥削方法,实行“履亩而税”。

就是不在区分公田、私田,丈量全部土地,按照全部耕地数量征税,这样贵族统治者的收入大大增加,所以“履亩而税”的方法先后被各国采用。

田赋制度的变化引了一系列相关变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

进入春秋时代,连绵不断的外部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土地分配,工商管理,赋税征收等繁杂的经济事务,都需要国家处理,这促使了官僚集团的产生。

战国时代,内政和外交事务剧增,官僚队伍迅速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稳定而系统的制度。

官僚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前两者是主体,后者居于次要地位。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不少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

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

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

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时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

他说:

“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

”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改革在注重社会平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改革的积极影响。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大臣从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反映了大臣地位是不断削弱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片和内阁制度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要表达大臣地位不断削弱而非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官员管理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D

【解析】

“秘阁”、“通判”等官职均为宋代设置。

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导致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两倍以上,有时候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

官僚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正确;人浮于事是因为官员多导致的后果,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的发展和吸取前代教训不是主要原因,故C、D项错误。

4.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看重的是品行,九品中正制依靠的是门第,科举依靠的是考试成绩,所以正确的是C项,BDA错误。

5.D

【详解】

古代中国皇权至高无上,但是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不符合程序,因此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而且用墨笔书写“敕”字,说明在当时的国家制度面前,皇权不能任意妄为,即国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正确;A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排除A;唐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后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并没有民主性,而且题干主旨并不是关于唐代中枢决策,排除B;皇权受到限制不等于皇权弱化,排除C。

6.B

【详解】

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A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C错误;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D错误。

【点睛】

“推恩令”及作用: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7.D

【详解】

材料中“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说明了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AC不是该诗反映的本质,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联系清朝军机处设立的意义分析解答。

8.B

【解析】

根据题干“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市管理的严格,反映唐朝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B项正确。

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在宋朝出现,排除A。

题干涉及对市的管理,而不是对商人的户籍管理,排除C。

题干无法得出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唐朝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理解题干:

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等信息即可知道答案。

9.D

【详解】

由图可知,空缺方框一栏只能填写“铁犁牛耕”,因为与之相对应的一行信息揭示的都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故选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耕作技术,排除A;土地私有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耕作技术,排除B;男耕女织属于家庭生产的模式,不是耕作技术,排除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等相关概念,能够区分“耕作技术”、“生产资料”、“生产模式”等容易混淆的概念。

10.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体现的是南方集市数量变化迅速,即在实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南方集市数量并多于北方,是表现不是实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表格中的明清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在表格中没有体现出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一般家庭,购置农庄田地,招募佃农,本来是希望租地课税,而并不是为了行仁义。

但是遇到洪涝灾害,必须减免课税,贷种子给佃农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佃农不干、田地荒芜,日后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租税)严重得多。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所以选C。

AB与题干意思不符。

D不符合史实,租佃关系此前已经出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可知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D正确。

AC题干材料无法体现;B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

故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变化•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13.

(1)变迁:

出现新的田赋制度,即“履亩而税”。

逐步形成官僚制度。

原因:

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改变公田荒芜局面,为增加收入;战争频繁,内政外交事务增加;各国变法,旧有秩序破坏。

(2)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农耕生产方式,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有才能和有功者入仕,打破宗法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垄断,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变迁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变迁,根据材料“贵族统治者逐渐放弃以公田收获作为租税的剥削方法,实行‘履亩而税’”“战国时代,内政和外交事务剧增,官僚队伍迅速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稳定而系统的制度”等信息可从田赋制度、官僚制度等角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开垦荒地扩大了私田,加上战争等原因”“进入春秋时代,连绵不断的外部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生产力进步、争霸战争、各国变法运动等角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原因。

(2)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简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根据材料“贵族统治者逐渐放弃以公田收获作为租税的剥削方法,实行‘履亩而税’”“战国时代,内政和外交事务剧增,官僚队伍迅速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稳定而系统的制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变迁的影响(政治上:

贵族政治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经济上:

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农业发展;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方面进行评价即可。

整体分析:

本题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的相关史料作为切入点,考查了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的表现、原因和评价等内容,问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变迁是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的,随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法而变法。

14.

(1)措施:

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延长农民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政府财政资助;保证开荒者的土地所有权。

(2)积极影响:

有利于赢得民心,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恢复;使清政府的国库日益充实,财政收入增加,提高了国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可概括出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从“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

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可概括出延长农民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从“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可概括出政府财政资助;从“并下令调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可概括出保证开荒者的土地所有权。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清初康熙帝鼓励农民垦荒的改革措施,分别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对国家和农民的积极影响,清初改革,打击了明中室,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为“流民”,有利于社会稳定,赢得了民心,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缴纳赋税,使清政府的国库日益充实起来,财政收入增加,提高综合国力。

考点:

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

15.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唯物史观的考查。

从地图行政区划的变迁来考查政治、经济等变化,这体现了唯物史观。

回答地图类型题要注意题干中文字表述部分,各地范围的大小。

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这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