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194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docx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

①政治上: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经济上:

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③文化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

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

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2、经济上:

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

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

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

③商业。

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3、思想文化上: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难点解析】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

(1)“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

第一,礼指周礼,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

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

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要用内在道德来约束自己。

(2)“仁”与“礼”的关系:

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

因此要克己复礼。

还主张“为政以德。

”②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人的道行之一。

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知识梳理】

1、政治方面: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佣)、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

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3、思想文化方面:

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如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重点透视】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

“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目的:

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④史实:

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

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⑤评价:

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知识梳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

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

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

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

政治: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

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式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

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重点透视】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评价、作用。

(1)演变:

①秦朝:

设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武帝:

建立刺使制度。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③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权利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④宋朝:

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⑤明朝:

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2)评价: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封建统治;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3)作用:

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第四阶段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宋元文明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未能改变这种局面,汉族政权先后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中央设“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地方兵权财权,设立知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

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①农业上,精耕细作,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瓷器成为主要出口产品,元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③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业活动地点与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文化上:

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授时历》);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成;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多元化增强,突出表现在宋词、宋话本、风俗画、南戏、元杂剧等成果上;宋代市民生活多姿多彩,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重点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1)含义:

“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所以“和为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2)表现:

①孔子的“和”。

“和为贵”:

认为“和”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而且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处世方式和治国之术。

“和而不同”:

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表的相同和一致。

“和而不同”是道德修养或者说理想人格的标准。

②孟子的“和”:

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决定荣辱成败问题上,将人和看的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③董仲舒的“和”: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而且将“和”提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

④理学家的“和”:

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从人我和谐推及物我和谐。

十分重视人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于自然的和谐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第五阶段 明清之际的中国: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1368——1840)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

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对地方控制;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开八股取土,加强思想控制②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2.经济上: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炼业(焦碳冶炼)、丝织业(苏、杭)棉织(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五彩、珐琅彩)全面发展。

③商品经济出现新特点;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农产品商品化;徽商、晋商等区域性商团形成。

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上承古萌新。

①《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说明传统科技还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②思想上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理学有新发展(王阳明心学)并占据了主流地位。

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④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京剧诞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重点关注】

1、中西科技发展史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②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③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而是在西方产生的原因

中国:

(1)诞生的土壤: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到较大的规模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及与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埋头书本,脱离实际生产,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4)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不利于培养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才。

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根本原因:

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科技知识——奠定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牛顿等科学家创立了一般规律和经典方法

(3)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希腊自然哲学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显微镜、望远镜发明——手段和工具

(5)欧洲国家保护、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教育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

(1)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

(2)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国的启蒙思想:

(1)彻底批判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2)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难点解析】

1、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演变。

①秦代:

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②汉代:

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

官府设市令或者市长进行管理。

③南北朝:

民间集市“草市”出现。

④唐代:

“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⑤宋代:

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夜市”“晓市”出现。

原先不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⑥明清:

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自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了。

西方之所以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主要原因有:

(1)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对海外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3)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

(4)西方在国内有较好的政治环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

东方落后的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2)东方封建国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3)东方国家维护传统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如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及与同一时期中华文明的比较

【阶段特征】

政治上:

古希腊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上:

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知识梳理】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确立过程:

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式确立——伯里克里改革时期达到繁盛。

基本特征: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运行机构主要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雅典人还创立了抽签法、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等运行模式,以保证民主政治的实行。

2、希腊先哲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根源。

公元5世纪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以前对神的研究转为更多地关注自然和人的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苏格拉底宣传“知德合一”、“认识你自己”等哲学思想。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3.罗马法起源与发展过程: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公民法;万民法等,其核心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作用及意义:

维系和巩固了帝国统治;民法;陪审制;律师制;诉讼原则等对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关注】

1、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相同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接近(时代背景相似)

第二、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第三、他们的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第四、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五、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上

不同之处:

孔子主张“仁”,强调“礼”,认为贵贱有序;苏第一次在哲学上发现“自我”认识到人类理性的力量,体现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2、诸子百家和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

诸子百家

智者学派

研究内容

都研究社会问题,都研究人类本身

社会大背景

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遭遇

都被宗教所压制

成就

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苏格拉底。

都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有早期的人文主义萌芽

不同点

诸子百家

智者学派

产生原因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表现形式

互相批判互相影响

修辞学,公开演说

发展历程

儒学成为百家之首。

人文主义萌芽逐渐消失,沦为封建统治的枷锁

经过中世纪的一千多年思想黑暗时期。

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背景

处于战国兼并战争频繁时期

处于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

城邦内部纷争不断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难点解析】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

比较项

古代中国

古希腊

政体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

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

政体特征

皇权至上;政权世袭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形成条件

依托大河平原;小农经济;国大民众

依托海洋港湾;工商业经济;小国寡民

政体之利

有利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大工程的兴建,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政体之弊

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体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它把权利交给所有的公民,轮番而治的形式易导致极端民主。

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作用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并且他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

2、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社会。

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认为“人性善”等等,也无不关心人与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家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不同点

儒家思想

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

强调“社会”的人:

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格守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所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强调“个体”的人: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辩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

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无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讲究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和科学的探究。

在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理性是认知世界,发明技术,探索宇宙自然的奥秘的力量;激情是追求浪漫,寻找快乐,欣赏美感的动力。

专题三近代中国:

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复习指导】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复习时注意这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

3、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4、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