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065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梳理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内容

知识点

知识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突出知识点教学策略

数学思想

检测形式

数一数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2、十进制计数法。

3、数数。

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十进制”突出“相邻两个单位”,数位突出“个级”、“万级”和“亿级”;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与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联系,加以比较和类推。

1、类比

1、填空

2、判断

3、选择

1

2

3

人口普查

1、亿以内数的读、写数方法。

2、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1、先分级,在读数。

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个万字或亿字。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不管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先数位数,分两种情况比较。

一种是位数多的数就比较大;另一种是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1、以万以内数读法的旧知识为基础,加以联系和区别。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进行知识迁移类推。

在掌握读数的基础上,再讨论写法。

3、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知识迁移类推。

1、迁移

2、类推

1、填空

2、连线

3、给数字按大小顺序排列

1、2

国土面积

1、能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在描述具体数据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数据的收集、思考,体会较大数据的意义。

以“万”作单位的改写方法是把个级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万”字。

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是把个级和万级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亿”字。

而不是把所有末尾0都去掉。

改写前是以“一”为单位,改写后以“万”或“亿”为单位。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改写前后数据的比较,大小没有变化,只是计数单位不同。

类比

1、填空

2、连线

2、3

1

近似数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到哪一位,要注意看它的下一位满不满5,要不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和意义,在观察比较中,引导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估算

1、填空

2、连线

1

2

错例集

1、错例1:

六百三十万零五十写作:

630050。

这个属于多位数的写法的知识点。

原因分析:

读数时由于万级末尾的零不读,个级有两个连续的0只读一个零,造成在写数时漏写了千位上的0。

解决策略:

写数前先想想这个数是几位数,写数时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养成分级的习惯,写数后还要进行检查。

2、错例2:

12000000080读作:

一百二十亿零八十。

这个属于多位数的读法的知识点。

原因分析:

亿级末尾的0和万级末尾的0连在一起,学生把万级的0误以为是中间的0就读“零”。

解决策略:

养成先分级,后读数的习惯,读数时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分清每级哪一些是末尾0不读,哪一些是其他数位0要读,读数后还要进行检查。

3、错例3:

8000000=八百万或8000000=800这个属于多位数的改写的知识点。

错误原因:

80000000是以“个”为单位的数,800万是改写以“万”为单位的数。

解决策略:

结合具体的情景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以减少学生改写中的错误。

4、错例4:

30168四舍五入到十位:

(30160)。

240692≈2万。

这个属于多位数的求近似数的知识点。

错误原因:

个位满5,没有向十位进一;把万位的数也舍去,只留最高位的数。

解决策略:

明确求近似数的方法。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内容

知识点

知识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突出知识点的策略

数学思想

检测形式

线的认识

1、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和射线。

2、明确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比曲线、折线要短。

3、直线、射线可以无限延长。

1、直线: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读作:

直线AB或直线BA。

线段:

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有两个端点。

读作:

线段AB或线段BA。

射线:

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

读作:

射线AB(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

2、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不可以测量,没有具体的长度。

1、通过点的移动认识线,并给线进行分类。

2、在具体的抽象出直线、射线、线段,并探索它们的特征及其联系与区别。

抽象能力

空间观念

1、填空

2、选择

3、判断

4、作图

5、整理

2、3

1

平移与平行

1、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平行。

2、平行线的画法。

3、能够借助实物,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寻找出图中的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在画出另一条直线。

补充知识点:

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如:

AB∥CD。

1、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感受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相交与平行。

2、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空间观念

1、判断

2、作图

1

2

3

相交垂直

1、相交与垂直的概念。

2、画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互相垂直:

就是直线OA垂直于直线OB,直线OB垂直于直线OA)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明了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必须相交,相交还要成直角。

补充知识点:

1、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系。

如:

OA⊥OB。

2、明确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在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引导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中。

1、作图

2、判断

3、解决问题

1

2

旋转与角

1、角的概念。

2、认识平角、周角。

3、角的分类

4、画平角、周角。

1、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平角:

角的两边在同一直线上,(像一条直线),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

周角:

角的两边重合,(像一条射线),周角等于360°,等于两个平角,四个直角。

3、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等于90度的角叫做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等于180度的角叫做平角;大于180度小于270度叫做优角(此为补充内容);等于360度的角叫做周角。

1、借助旋转理解角的概念

2、通过对比认识“平角”、“周角”的概念、特征以及各种角的相互关系。

1、作图

2、判断

角的度量

1、认识度。

2、认识量角器。

3、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1、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

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补充知识点:

量角要从顶点起,

顶点放在中心上。

一条边来对准零,

内圈外圈要分清。

一边看零在哪里,

再看刻度没问题。

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

1、伸展运动

2、穿针引线

3、笔尖指路

1、操作题

2、填空题

1

2、3

画角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1、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个点(一看),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

2、30度、60度、90度、45度、75度、105度、135度、120度和150度用三角板比较方便。

补充知识点:

因为角是由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组成的,所以在连线时,不能两点相连,而要冲过一点或不连到那一点。

复习导入、动手操作、尝试探究

1、操作题

2、填空题

3、选择题

4、判断题

1

3

2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内容

知识点

知识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关键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数学

思想

检测

形式

卫星运行

1、估算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2、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补充知识点:

1、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

1时=60分1日=24时

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1、复习旧知

2、迁移导入

3、自主探究(体现算法多样化)

4、小结方法

类推迁移

1、计算题

2、解决问题

1

2

体育场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引导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体会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

解决问题

1

神奇的计算工具

1、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利用“M+”存储键,“MR”提取键,计算四则运算的题目。

补充知识点:

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以故事引入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计算机的运用价值,充分尊重学生对计算机的已有认识。

1、2

有趣的算式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第一组算式:

积的位数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1,积的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中间的数字为因数的位数,两边的数字相同并依次减1。

(此为回文数)第二组算式:

积都由1、4、2、8、5、7几个数字组成,而且前后排列的顺序不变,只需要确定末位数字就可以算出积(如果能直接推算出首位数字则更好)第三组算式:

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和一个1。

第四组算式:

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

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最后得到数字4176。

注重探索策略的引导

归纳推理思想

探索规律

2

1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1、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

(a×b)×c=a×(b×c)。

2、使用时机:

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

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

归纳推理思想

计算题

1

2

乘法分配律

1、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并能用字母表示、用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其规律的意义,运用规律进行乘法的简算。

1、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数:

(a+b)×c=a×c+b×c或(a-b)×c=a×c-b×c补充知识点:

1、式子的特点:

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

归纳推理思想

计算题

1

2

数形结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方程思想整体思想

转化思想隐含条件思想

类比思想建模思想

化归思想极限思想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第四单元

知识点

方法点

思想点

检测

形式

说明

图形的变换

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在操作、观察、交流、分析、概括等活动中,着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空间观念。

迁移

 

变换

填空

 

实际操作

绕中心点旋转的方向:

顺时针,即顺着钟表时针走的方向,从上往右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相反,从上往左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对照方格纸能准确的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理解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即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

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制作。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第五单元

知识点

方法点

思想点

检测

形式

说明

除法

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2.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3.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迁移

数形结合

数学模型

类比

 

口算

 

脱式计算

 

填空

 

解决问题

1.体验改商的过程,掌握改商的方法。

在试商的时候,如果在估商的时候,把除数变大了,商就可能变小;如果把除数变小了,商就可能变大。

(或者当所得的余数大于等于除数时,商小了需要调大;当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大于被除数的时候,则商要调小。

2.能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进行估算。

探索商的变化规律

1.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计算150÷25 2000÷125因为25乘4能得到100,125乘8能得到1000,所以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8倍。

三步的混合运算

1.中括号的作用,能够改变运算顺序。

2.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第六单元

知识点

方法点

思想点

检测

形式

说明

确定位置

用数对确定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刻画位置需要哪些因素。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迁移

 

符号化

填空

 

操作

 

解决

问题

1.数对的表示方法:

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

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

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

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

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认识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

(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第七单元

知识点

方法点

思想点

检测

形式

说明

生活中的负数

温度

1.在温度计的模型上找对应的温度,并对不同的温度进行观察、比较,加深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

2.多种途径收集负数所表示的不同的量,交流其所代表的意义。

极限

 

对应

填空

 

判断

 

选择

 

解决问题

1.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在温度前面写上“—”号,如“—2℃”“—12℃”通常读作零下2摄氏度、零下12摄氏度。

2.能够正确地比较两个零下的温度的高低:

0℃和零上的温度高于零下的温度;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正负数

1.正数:

比0大的数字都是正数,有的时候我们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20等等,读作:

正5、正20。

2.负数:

比0小的数字都是负数,我们在负数前面提案上“—”号,如—2、—10等等,读作:

负2、负10。

3.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要确定以什么作为标准(即以什么作0点)。

 

考点分析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运用

第八单元

知识点

方法点

思想点

检测

形式

说明

统计

条形统计图

1.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统计

思想

填空

 

解决问题

1.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个表示几个单位。

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直观、方便、便于察看。

4.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确定水平方向,标出项目;确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数量(一格代表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写出标题。

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