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三各地高三考试大阅读汇总.docx
《江苏省届高三各地高三考试大阅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三各地高三考试大阅读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三各地高三考试大阅读汇总
各地高三考试大阅读汇总
金色的飘落
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
开始,轻轻拍着窗子。
夜色中,圆圆的,一点一点,趴在窗玻璃上。
被屋里的灯光照着,闪着黑黑的幽光。
渐渐变成了无声的催眠,在玻璃上画出纵横交错图案。
打湿了你一夜的睡梦。
冬雨,就像家人围着红泥小火炉的闲话,伴着你。
没有目的,漫长而亲切,带着些许的无聊和冗长。
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张夺人心魄作品。
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扑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
是这条街特色的行道树,银杏树的落叶。
银杏的落叶,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
它的落叶很厚实,仍然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
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
它落叶的黄也是。
同样的耀眼夺目,同样的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
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
有种若有似无,丝丝入扣,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
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
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
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
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
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
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
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的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
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在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
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
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
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风,时大时小。
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
在这种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
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
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作者让你忍俊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
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递给他的银杏落叶。
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
他不停地扇着晃着。
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金蝴蝶在飞翔。
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在比试着什么。
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
挨过了就在眼前的残冬,再过二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
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我和妻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选自2011年3月7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⒒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
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11.(4分)本节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2分)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
(2分)
(4个角度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3个目的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
⒓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2.(4分)
(1)结构上:
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2分)
(2)内容上:
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2分)
⒔按照要求,赏析本文的表现特色。
(6分)
⑴第四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3分)运用了插叙的方法,(1分)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2分)
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3分)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
(2分)
⒕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
(6分)
14.(6分)
(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
(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
(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从宝宝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
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
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
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
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
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
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
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
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
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
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
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
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
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
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
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
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
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
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
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
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
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
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
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
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
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
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
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
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
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
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
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
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1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13.作者对风景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其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5分)
14.著名散文评论家红孩说:
“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
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
”请结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的是哪种“含量”,并简要陈述。
(6分)
11.①呼应文题,紧扣“长夜”并与结尾相呼应;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引起下文,引出下文对冬日风景的描绘;④为下文写午夜怀念爱人做伏笔。
(1点l分,答对3点4分)
12.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的修辞。
(答对2种修辞就给2分)生动地写出了对爱人离去的震惊和倍感突然,强烈地表达了失去爱人的巨大悲痛和对命运无常的怨恨。
(答对任何2点都可以给3分)
13.贪恋风景——没有看风景的勇气——坦然看风景。
原因是和爱人亲密无间时看什么都是美好的,所以贪恋;爱人不幸出车祸去世后,就没有了看风景的勇气;雪山的长夜让作者再次领悟到了生命的美好,燃起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又能坦然看风景了。
(态度变化2分,原因3分)
14.第一种:
①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如“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着一种孤寂之美”;②对爱人的无限追思,表现了深沉的夫妻之爱,如作者和她的爱人在那个黄昏的小路上行走的情景;③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如采野果吃、贪恋风景等。
第二种:
①自然是永恒的,生命因领略其美而会得到安宁、永恒;②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人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失去?
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③苦痛过后,生命的枝叶上依然跃动着光的赞歌:
“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体现了对生命的感悟和文化的思考。
(答出任何一种即可。
每点2分,满分6分;答第3种,如果言之成理,最高3分)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④金井是个小农庄。
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
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
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l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
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
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
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嗉嗉地回到岸边。
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③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活着。
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④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
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曼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
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竞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
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
“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
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
”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⑤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
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
他们已是中年人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
“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
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
“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哭了!
”二鲁也说:
“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看呢!
苍苍婆说:
“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睛响睛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
⑥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慕,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
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
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⑦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
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
他们冬天吃什么?
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
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
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囤火红的野刺莓。
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
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
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11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6分)
12.文中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
(4分)
1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
(4分)
14、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6分)
11、①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形象;②与大鲁二鲁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③与上文“秋收的人们扔F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相承接;④预示着金井人的悲剧。
(6分,一点2分)
12、①腰身老迈,三十年服侍丈夫,内心凄凉;②由都柿的甜想到自己的处境更觉得凄凉;③想喝酒麻醉自己却没酒,吃空一筐。
(一点1分,答对3点给4分)(共4分)
13.①愚钝(智障),②老实本份(认“死理”),⑧勤劳肯干,④乐观(爱美)。
(一点1分)(共4分)
14.①通过大鲁二鲁认为春种秋收是天经地义的事,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愚钝的人与精明的人的结局差距大,启示人们不要过于精明;③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
(6分,一点2分,
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
陈启文
我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晚上。
通常我都是在头一天夜里从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坐上一趟特快,睡一觉,睁开眼睛时,到处都亮了,透过远郊越来越茂密的树林,可以看见辽阔天际的云霞,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环。
这就是我对北京的感觉。
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
北京永远都让你以一种庄严的眼光去打量。
这其实与天安门无关,与故宫无关。
即便你去看街边上一个卖纸烟的北京大爷,也能通过他,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某种尊严。
很少听见北京人吆喝。
你要跟他砍价,没门儿。
北京不是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地方。
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
北京包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
北京让你感受到那种首善之区的宽容,也总给你一种无所不在的强势的逼迫,甚至有些霸道,总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你。
坐在出租车上,那位的哥随时会命令你把保险带系上,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北京之大,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距离上。
从北京的一个地方到北京的另一个地方有多远?
这距离是以时间的方式存在着,而不是以道里计。
我算过,从东土城到北京西站,差不多要一个小时。
这在我们那儿,差不多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
这还要看顺不顺利,总在你尚未精确的计算出这个数字之前,你可能已经遇到了——堵车。
一切都已仿佛置于某种无名的意志下,被堵住的车辆不会像别的地方那样四处泛滥。
它们依然秩序井然地排着队。
没有人想要超车,没有人骂娘,更没有旁门左道可走。
——北京人脾气小了,脏话少了,反而更大气了。
从北京到北京,还有一种距离,在一个人的仰望中。
每次我这样仰望时,似乎是在观察一个距离更远的北京。
太多的蓝图。
太多的建筑工地,太多的轰轰烈烈的挖掘机和脚手架,脚手架上的小旗子,太阳在头顶上威严地移动,一群寂静地飞过的鸽子……北京的心脏部位,被一块一块地掏空了。
北京拆了牌楼,又开始拆团城。
到现在,尽管故宫还在,天安门还在,但你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四下一望,到处弥漫的现代气息已经明显占了上风。
北京的大不仅是城市之大,而且是时空之大,巨大的、空旷深远的城市空间和渺小的个人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在这里更能感觉到,你作为个体生命的渺小,以及占有时空的局限和短暂,那一种悲凉与虚空,也让你更能找回一个人的谦卑。
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你会在比任何一座城市生活都要清醒,都要有宿命感。
在北京,在任何一个角落里,只要你安静地凝望,时间长了,你会感觉这里潜伏隐蔽着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每一个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那种生死不渝的维系,以及,坚守下去的那份信心,是我这样一个匆匆过客难以理喻的。
从我二十出头第一次上北京,到现在,这是我命里往返得最多的一条路,而北京仿佛永远是一个我行将抵达的却又仿佛一直没有的城市。
天才的卡夫卡早已替我描述出了那种最真切也最虚幻的感觉,北京是我远远就看得见的城堡,我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它的方式。
最后,我只能选择——离去。
每次离开北京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深深凝望,我看见过的,我还没有看见过的。
从一些日子,到另一些日子,在我的视野里不断涌现,又渐渐退向城市一侧,直至城市的背后。
火车已经飞奔了很久,但仍未跑出北京。
回头,我看见的是一个北京,再回头,我看见的是另一个北京。
(选自2008年第8期《北京文学》,有删改)
11.文章第
小节在表达方式上和全文有何不同?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全文主要采用了记叙和议论(1分,写出“议论”即可,仅写“记叙”不给分)的表达方式,而第
小节对快进入北京时远郊的景物进行了描写(1分),渲染了圣洁而庄严的气氛(1分),为全文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1分)。
12.文章写到了哪些北京人?
这些北京人分别象征着北京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案:
卖纸烟的老大爷(1分),象征着北京的尊严(1分);命令系保险带的的哥(1分),象征着北京的强势意志(1分);堵车队伍中默默等候的司机(1分),象征着北京的大气(1分)。
13.文章第
小节中写到的“无形的力量”具体指什么?
它对作者有何影响?
(4分)
答案:
“无形的力量”指每一个北京人(1分)与这座城市微妙的对应关系、生死不渝的维系、坚守下去的信心(1分)。
它使作者确信自己是一个过客(或者“是一个外人”1分),永远无法抵达这座城市(或者“没有找到进入他的方式”,1分)。
14.文章标题“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有哪几重含义?
请结合全文主旨进行探究。
(6分)
答案:
北京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1分),说明北京空间大(1分);过去的北京(或“传统的北京”)和现在的北京(或“现代的北京”)的距离(1分),说明北京变化大(1分);现实能够到达的北京和精神能够抵达的北京的距离(1分),说明“我”只是一个过客(1分)。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⑴晚间八点半钟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
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
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
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的缓慢,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
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
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在市中心已经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
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
我于是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只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
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
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了。
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⑵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
“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
”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⑶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
但是在8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⑷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吴淞镇。
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首当其冲的吴淞镇便对于这一切感觉得最锐敏。
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是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
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刚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⑸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8月12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
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麇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
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
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⑹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
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
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⑺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
“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
”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
⑻我看到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
我想,这段历史只要一开端,过去的许多耻辱都会从此勾销,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把一切的事作一个最后的结束。
到了下午,开往上海的火车已经停止了,我只好跳上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离开这一有战争便首当其冲的吴淞镇。
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军舰上常常有日本的军官拿出望远镜向四方瞭望。
我在船上还不住的想,吴淞镇的居民把一座空空的市镇丢给那些兵士,谁会想到呢,远远来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替他们对兵士尽了一些地主之谊。
⑼船到上海,已经是万家灯火,当我回到家里向家人述说这一天的经历时,闸北一带的炮声已经响起来了。
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重担是比“九一八”还早便已经压在我们身上了。
同时感到,整个的中国也喘了一口气。
⑽一个人在这时是多么幸福:
当自己喘一口气的时候,也真实地感到,几万万人都在同样喘一口气。
1945年,昆明。
(选自《冯至作品新编》,有删改)
11.第
(1)段中叙写了作者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怎样的心理活动?
(4分)
12.第
(2)段中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