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412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终极版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在西方文化中:

最先使用经济一次的是古希腊(奴隶制国家)

2、14—15世纪:

重商主义研究视野集中于流通领域

代表人物【法】蒙克莱田

代表作是《献给国王和土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本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主要观点:

(1)财富就是黄金,对黄金的渴望,想方设法获取金银。

(2)早期①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积累货币财富

②在贸易上多卖,少买或者不买——货币差额论

晚期:

国家应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一边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

但在对外贸易中要遵循“出超”的原则——贸易差额论

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的。

3、古典政治经济学(不管部门的特点,把一切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都看成研究对象)

(一)法国重农主义首先把研究对象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代表人物:

(1)布阿吉尔贝吉

(2)魁奈

英国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

(1)威廉配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第一次把经济知识作为一个体系丰富发展起来)主要思想:

经济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核心)

(3)大卫李嘉图:

主要作品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二、研究对象

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由劳动者、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物)构成。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任务:

揭示经济规律

一、商品经济

(一)概念:

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二)出现的条件:

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剩余产品的私有化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1、概念:

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选择题)

交换价值与价值:

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②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1、人与自然的关系→永恒的范畴人与人的关系→历史的范畴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4、关系: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永恒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历史性

3、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

第二节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商品的价值量

1、概念:

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名词解释)

第一种含义:

在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

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科技不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量价值总量=价值量×使用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无关

社会劳动生产率反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反

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正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表现形式

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此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作用:

①自发的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简答题)3点

14、价值形式的类型: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15、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16、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一般职能)

注:

①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因为纸币没有价值

②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资本:

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流通和货币流通的比较(简答题)

货币流通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流通公式:

货币——商品——更多货币G—W—G’(G’=G+ΔG)

1、顺序不同:

货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时先买后卖

2、形式不同:

货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

3、目的不同:

货币流通时为买而卖,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货币

4、限度不同:

资本流通有限度,到达终点而运动停止;资本流通是没有限度的,永无止境。

5、媒介物不同:

货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资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

6、内容不同:

货币流通是等价交换;资本流通时价值增殖。

货币转化为资本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G—W—G’(G’=G+Δ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

而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剩余价值与流通过程的关系:

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4、价值增殖的来源

③、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能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使用价值(能够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即G—W→价值—G’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

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选择题)

①、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的价值(选择题)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即: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包括:

(1)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2)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的特点

(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2)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3.、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资料:

劳动力→价值↘

新产品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转移↗

1、不变资本(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名词解释)

注:

其价值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的。

2、可变资本(V):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自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名词解释)

注: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三、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m’=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名词解释)

其中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制约:

1、生理界限2、道德界限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2、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基理: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价值(↓)→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3、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名词解释)

注:

①、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②、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③、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全部资本家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第五节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掩盖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

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三、工资数量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货币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

资本积累及其发展趋势

一、再生产:

社会不断更新和重复的生产过程

1、划分:

(1)内容上:

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

(2)规模上: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化】、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①内涵型:

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扩大要有的生产规模

②外延型:

单纯的依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2、研究简单再生产的原因:

①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和出发点

②从简单再生产进行分析符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要求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含义: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再生产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含义:

资本家将自己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积累:

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和基础,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选择题)

(1)利润率)

(2)预付资本的大小

(3)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4)使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差额越大越能扩大资本积累的规模(×)差额增大不一定公然使资本积累的规模(√)

4、在利润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即利润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的高低影响着资本积累的绝对量的大小)

↗物质形态--技术构成

5、

(1)预付资本(决定)↓↑(反映)

↘价值形态--价值构成(c固定资本、v可变资本)

技术构成:

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

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劳动力的工资两部分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这三个中出一个名词解释)

1、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其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2、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

资本的积聚、资本的集中

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的总额,是伴随资本积累进行的。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手段。

2、资本集中:

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1)途径:

①并购②联合③发行股票

(2)杠杆:

竞争、信用

3、二者(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简答题)

(1)联系:

①都能使个体资本的规模扩大②相互促进:

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2)区别:

①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前提

②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

③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④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五、资本积累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一)相对人口过剩(填空中选择)

1、过剩人口的类型:

①流动形式的人口(大城市)②潜在的过剩人口(农业中的)③停滞的过剩人口(没有固定社会职业的家庭劳动者、靠打工过活的城乡劳动者)

2、产生原因:

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或不变。

3、劳动力增加的原因:

①由于技术进步,机械化、自动化,使一些工作简单化,使大量的妇女儿童涌进工厂②农村破产的农民和城乡破产的手工业者纷纷进入雇佣劳动者队伍(解释:

在竞争中一部分中小资本家破产,也加入雇佣工人的行列)③人口的增长

4、作用:

①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②形成一支可以支配的产业后备军③对工人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产业资本:

投放在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三种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

概念:

产业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名词解释)

↗A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G--W→Pm

资本采用的是货币资本的形式

作用:

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A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W→Pm…P…W'

资本采用的是生产资本的形式

作用:

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W'--G'

资本采用的是商品资本的形式

作用:

实现剩余价值

↗A

G--W→Pm…P…W'--G'

注:

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由一个生产过程和两个流通阶段(买和卖)构成的

②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③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

(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丨←—商品资本的循环—→丨

↗Pm↗Pm↗Pm

G--W→A…P…W'--G'·G--W→A…P…W'--G'·G--W→A…P…

丨←—货币资本的循环→丨丨←生产资本的循环→丨

(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

评价(简答题)

1、货币资本的循环

①积极:

表明资本循环的目的是价值增殖

②消极:

如果孤立的考察货币资本的循环就会产生一种假象,仿佛剩余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货币本身就有一种增殖能力,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生产资本的循环

①积极:

清楚地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②消极:

如果孤立的考察生产资本的循环,就会产生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不是追求剩余价值,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3、商品资本的循环

①积极:

最能反映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内在联系,表明实现过程对于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性

②消极:

掩盖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仿佛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简答题)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关系:

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一、资本周转

(一)含义:

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三)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资本周转时间:

是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

周转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所构成。

(名词解释)

注:

(选择题)资本生产时间的构成①劳动时间②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③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2、生产资本的构成

(1)↗劳动资料(机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不变资本c→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①

↗生产资本→可变资本v②

产业资本→货币资本③

↘商品资本④

①②:

流动资本③④:

流通资本

(2)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方式(简答题)

1)、划分依据不同

①资本在价值增殖中所起的作用:

可变资本、不变资本

②价值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2)、内容

①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②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3)、意义不同

①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计算剥削率提供了依据

②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揭示了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

①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的,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②固定资本价值回收较为缓慢,流动资本回收速度快

③固定资本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

④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使用期内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在每一生产周期内都及时更新

固定资本的损耗:

有形损耗(物质损耗)、无形损耗(精神磨损)

无形损耗:

机器设备等在其使用有效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贬值

折旧:

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例题

甲、乙预付资本都为20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周转次数甲为3次,乙为6次,则

甲的年剩余价值=2000×100%×3=6000剩余价值率=100%×3=3

乙的年剩余价值=2000×100%×6=12000剩余价值率=100%×6=6

第七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二、社会总产品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价值形态c+v+m

社会总产品→物质形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

社会生产→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

↘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组成

按照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这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三、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1、含义:

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实现过程(重点)

Ⅰ(c+v+m)6000=4000c+1000v+1000m

Ⅱ(c+v+m)3000=2000c+500v+500m

①4000c→物质形态(生产资料)

↘价值形态(不变资本)

这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的

②500v+500m→(按价值形态)

↓↓↓

↓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价值补偿)(物质补偿)

↓↓↓

(按物质形态)→消费资料

这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的

③Ⅰ(1000v+1000m)Ⅱ2000c

↙↘↙↘↙↘

价值形态物质形态价值形态物质形态价值形态物质形态

↓↓↓↓↓↓

可变资本【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生产资料】不变资本[消费资料]

↓↓↘↓

[工人]所需的[资本家]所需的【资本家所需的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消费资料

【】[]两大部类间相互交换

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否可以得到保持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Ⅱc①

Ⅰc+v+m=Ⅱc+Ⅰc②

Ⅱc+v+m=Ⅰ(v+m)+Ⅱ(v+m)③

四、社会扩大再生产

1、第一个前提条件

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④

2、第二个前提条件

Ⅱ(c+v+m)>Ⅰ(v+m/x)+Ⅱ(v+m/x)即Ⅱ(c+m-m/x)>Ⅰ(v+m/x)⑤

3、实现条件

⑥Ⅰ(v+Δv+m/x)=Ⅱ(c+Δc)

⑦Ⅰ(c+v+m)=Ⅰ(c+Δc)+Ⅱ(c+Δc)

⑧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

1、含义:

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2、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4、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①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③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周期: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

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繁荣

1、危机阶段

表现:

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工资下降

2、萧条阶段

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都处于停滞状态,但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

3、复苏:

经济全面恢复-物价回升,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4、繁荣

2、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原因: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②在推动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八章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职能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地主资本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产业资本家----平均利润-p'和成产价格

(一)m→p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w=c+v+m

对于资本家来说w=(c+v)+m=k+mc+v是生产成本/成本价格

注:

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又是决定资本家竞争能力大小的基础

→w=k+pp是利润

注:

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但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二)m'→p'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p'=m/(c+v)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m/v

比较

1、在质上,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2、在量上,二者通常不等值p'=m/(c+v)m'=m/vm'>p'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选择题)

1、剩余价值率p'=m/(c+v)=m'v/(c+v)---正比

2、资本的有机构成(c:

v)---反比

例:

c:

vc+v+mm'p'

4:

180+20+20100%20/100=20%

9:

190+10+10100%10/100=10%

由此可见,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

3、资本周转速度---正比

p'=M/(c+v)=mn/(c+v)=m'vn/(c+v)

资本周转越快,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利润率越大

4、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反比

不变资本越少,即固定资本越少,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利润率越大

(三)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