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顺利召开,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2.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一讲话成为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
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11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七大
5.以下有关经济特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
B.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C.特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6.开发浦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一步。
浦东开发区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D.内地
7.下列历史人物,被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8.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9.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
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讲话”的发表
10.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首次使用是在()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七大
11.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
12.1951年它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60年代它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它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牧区之一。
这里的“它”是指
()
A.新疆B.西藏C.内蒙古D.青海
13.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
B.最初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
C.首先在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4.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社会制度B.经济制度
C.主权归属D.社会生活
15.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所学知识,选出与史实相符的一项()
A.郑成功打败英国殖民者,收复台湾
B.清朝前期设置台湾省,巩固海防
C.1895年美国割占台湾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二、非选择题
16.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
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
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1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援,1979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额外补贴40亿元,以后每年递增10%。
材料三西藏地区人大代表索朗顿珠说:
“我家和西藏百万农奴一起翻身解放,享有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
现在家里新盖了8间房子,饲养了三头奶牛、一头牦牛、十三只绵羊和四头猪,还买了彩电、立柜、藏式柜等。
”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1951年,西藏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解放?
西藏解放有何意义?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制度?
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实行这种制度的历史意义。
(4)历史证明,民族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冲突。
请举两例世界现代史实说明。
(5)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故选A。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辨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判断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调整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所以D项符合题意。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经济特区是在特定的地区,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随着对外开放地区的逐渐扩大,我国设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A是毛泽东,B是周恩来,C是邓小平,D是江泽民。
8.【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邓小平在会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92年”“深圳”。
深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发表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深圳的发展再添动力。
A项发生在1953年,B项发生在1958年,C项发生在1980年。
10.【解析】选C。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这次大会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1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故答案选B。
1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农奴当家做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故答案选B。
1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上,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故选D。
【拓展延伸】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中英《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英国强租“新界”。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了在澳门的居留权。
(3)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退踞台湾,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
1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生活均不变,故选C。
1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郑成功打败的是荷兰殖民者,清朝后期设立台湾省,1895年割占台湾的是日本殖民者。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
(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迅速增长,地主占有土地的比重下降。
结合表中的时间可知与土地改革有关。
第
(2)题根据图中的文字说明可知与三大改造有关。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题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第(5)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完成。
(2)三大改造。
(3)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一国两制。
(5)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富强(或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感悟能力。
第
(1)题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中的旗帜可以判断是香港、澳门的回归。
第
(2)、(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题依据所学回答,如中东地区的阿以冲突、南亚地区的印巴冲突、朝鲜半岛问题等。
第(5)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香港、澳门的回归。
(2)和平方式。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巴以冲突和阿以矛盾、印巴冲突、苏联解体、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科索沃问题、朝鲜半岛问题。
(答出任意两例即可)
(5)认识: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统一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任重道远。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