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7817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社六年级上册 备课.docx

品社六年级上册备课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1、血泪国耻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

王玉红

教材简析:

“血泪国耻”设“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两个主题活动。

“屈辱的开端”主题活动利用学生熟知的“虎门硝烟”为切人点,引领学生探究。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等。

在探究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及中国人民深受其害的社会现状;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的壮举;清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对敌人的屈l服、妥协退让是造成我国屈辱历史开端的主要原因。

教科书利用师生对话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人鸦片?

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

这是众多研究问题中的两个点,对学生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便于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引发探究的欲望

屈辱的开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

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伙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2、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光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师生准备:

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及多种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导入

毒品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它是人类犯罪的根源之一。

它不但危害着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使许多家庭因它而家破人亡,同时它对国家、社会的危害了极大。

禁绝毒品已成为国际性的大事。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也下大力查禁毒品。

实际上,中国受毒品的危害并非近几年的事,早在150多年前,鸦片这一毒品已深深地危害到中国社会,并且爆发了以鸦片命名的中外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鸦片翻开了中国近代历史。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是怎样开始的。

4、教师小结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5.教师小结

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罗瑞抑大将参观虎门时说过:

“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教师总结:

 

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

人一旦吸食鸭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严格限制国内消耗,但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非法的鸦片贸易靠摧残人命来赚取白银从而充实英国国库

 

 

活动一:

1、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

2、各小组选典型材料班组交流,并将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问题的研讨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结合自己的资料在班级交流研讨结果。

 

活动二: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鸦片有什么危害等资料

2.学生朗读炮子谣,思考:

炮子谣告诉我们什么?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

“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

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

的国内消耗’“‘鸦片贸易比奴隶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还折磨着他们的肉体”)

4.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

5.研讨:

鸦片输人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6.学生交流研讨结果

 

活动三: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协有志之士和清政府做法方面的资料

2.学生班级交流

3.出示林则徐虎门硝烟的视视频资料,了解虎销烟的经过、结果等

4.学生研讨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收到了什么效果?

 

研讨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研讨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鸦片输人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

 

研讨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有志之士和清政府分别是怎样做的

 

研讨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板书设计

屈辱的开端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课堂检测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火烧圆明园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

王玉红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结果等

2、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其领会史学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沦结合

3.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又、渗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下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4.了解哲学原理:

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从西方列强侵华策略和清朝内部政局的变化两个方面,思考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出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

2.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3.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唯利是图本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4.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师生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雨果诗句。

师: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

2.教师播放《火烧圆明园》中圆明园被焚烧场景视频资料

教师小结:

圆明园被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几千年丽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爱国不等于爱政行,爱国是一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推翻它,改变它!

在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由一个人间奇迹变成了-片废墟。

英国是侵略战争的主角和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积极的追随者,沙俄更是帮内和趁火打劫的强盗!

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圆明园的残恒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学生交流:

雨果的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

 

活动一:

圆明园今昔对比

1.学生交流收集的圆明园今昔的图片文字资料

2.‘学生小组交流

3、课件出示“圆明园40景”‘学生欣赏

4.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

5.教师小结(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这样描述圆明园:

……)

 

活动二:

观看录像、感受历史

2.学生观看

3.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4.思考: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呢?

活动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故事会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故事资料

2.分析思考:

这此故事说明了什么?

3.学生班级交流

4.教师小结

 

学生交流收集的圆明园今昔的图片文字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研讨,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起止、进玫路线等。

 

知道第二次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与危害。

 

板书设计

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课堂检测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六、教学反思

 

2、悲壮的抗争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

王玉红

寻访刘公岛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师生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曾是个灾难深得的民族。

在近代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哪一字哪一句不动人心魄呢?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

3.教师谈话:

通过交流资料及参观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海战馆等地,不禁将我们再一次拉进了硝烟纷飞的战火中,让我们:

一次感受这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6、教师小结。

 

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导入新课:

黄海海战后,日军封锁威海卫军港出口,躲在港内的北冰洋舰队腹背受敌。

在极其小利的处境下,北洋洋舰队的爱国兵虽然奋勇抵抗.但已无力扭转战局,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军港。

北冰洋航队全军覆没。

1895年,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新回顾那段耻辱的历史吧。

 

学生交流《马关条约》的内容

 

1.教师提问:

为什么这样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清政府签订的最丧权辱国的条约?

4.教师小结:

第一,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清财政收入,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第四,准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5.教师提问:

《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呢?

从战争的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7.教师总结: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时期。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

 

活动一:

黄海大战

1.教师谈话:

哪些同学去过刘公岛,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自已的观察或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自已自的所闻与感想。

4.教师播放电影《甲午风风云》片段,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战争的时间,战争的双方、为何称此次战争为“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各是什么战役?

最大的一次战役是什么战役?

你最钦佩战争中的哪些人物?

5.学生交流

 

活动二:

甲午战争故事会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甲午战争故事资料。

2.班级交流:

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旅顺战役等。

3.研讨:

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黄海大战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我们应该向邓世昌学习什么?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一:

《马关条约》的签订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马关条约》签汀方面的资料。

2.学生观看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活动二:

《马关条约》的内容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思考:

(1)《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任何变化?

(2)《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3)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

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4)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

为什么?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活动三:

《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对我们的启示

2.学生小组研讨

3.学生交流《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危害。

 

6.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黄海大战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我们应该向邓世昌学习什么?

 

学生结合自已的了解交流中国在这一战争中又遭惨败的原囚是什么?

 

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对我们的启示

 

让学生知道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

 

板书设计

悲壮的抗争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课堂检测

1.甲午战争的时间?

马关条约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

 

2、探求救国之路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

王玉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戊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对学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生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带命的资料

2.教师搜集录像资料,并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

3一4课时

活动方法:

“合作交流、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播放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的音乐,配上图片)

师:

音乐结束了,但这悲壮的旋律还久久留在我们的心头,歌词说得多好呀,真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次被‘铁蹄践踏”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上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艰难的救国之路!

他们不愿当亡国奴,置

个人功名、生死于不顾,力主变法,以求国富民强但是,他们的革命主张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却被反动派扼杀了那是多么让人痛惜呀!

这场革命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1、师:

谁能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谈谈这次变法为何起名为“戊戍变法”?

3.教师小结:

正是因为变法的时问是1898年,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戍年,所以被称之为“戊戍变法”。

师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儿点:

(1)戊戍变法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讨,《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

因为当时是在京参加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联名请求变法,而公车上书又是举人参加考试的代称,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活动为“公车上书”。

(3)“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

(4)“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

师小结: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废除了变法诏令。

师:

变法失败后,参加变法的维新派人士选择了不同的命运,你能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吗?

1.变法最终失败了。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结合大家课下查阅的资料,你来谈谈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戊戌变法大调查

1.分组搜集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图片、文字)。

2.组内进行交流筛选,避免材料的重复。

3.选择重要的材料张贴于学习园地之中。

 

活动二:

戊戌变法大家谈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有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在班级交流,小组其他人员可以补充。

 

2.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展示资料。

 

学生交流: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事先闻讯,逃到国外。

而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惨遭杀害。

(补充展示六君子的资料)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年仅33岁的谭嗣同为变法而献身。

他是以自己的鲜血来展现自己变法救国的决心。

而康有为、梁启超不能因为逃走就否定了其爱国热情,特别是梁启超在以后成为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著名学者,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2.学生畅所欲言。

3.师生小结变法失败的原因

4.学生整理填写书上的空白部分。

 

分组搜集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图片、文字)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杳阅的资料交流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对维新派人士选择的不同命运,你有什么看法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戊戍变法”

课堂检测

“戊戍变法”的时间?

六、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潮流中,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也进人了急剧动荡的时期,短短的十几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

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一个事实:

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激化。

二、讲授新课:

1、师:

孙中山为什么要投身于革命运动呢?

2、师:

孙中山又是怎样进行革命斗争的呢?

4、师:

孙中山先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你了解哪些?

师总结:

武昌起义就像一声巨雷,在中国当时那沉闷的天空炸响,强烈地震撼了中国大地,也震撼了中国人民,50多天的时间里,有14个省响应起义并宣布独立。

这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奠定了基础。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

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图片资料)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齐集南京,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这些图片记录了当时这难忘的一幕。

二、讲授新课:

(袁借凯墓夺革命果实)

1、师:

但是新生的中华民国,不久被袁世凯窃取了。

能谈谈这是为了什么?

2、师:

孙中山听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大地卜对中囚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革命,你是怎样认识辛亥革命的?

师总结:

孙中山逝世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顽强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历史,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又进一步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伟大的成就。

学生搜集资料介绍:

第一,孙中山在早年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第二,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改革专别改治、发展资本主义的建议,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使他清I楚地认识到救国必须用革命的力量。

1、成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和平共处政党—兴中会和同盟会(课件出示:

中国同盟会的分布图、同盟会的革命战争纲领、同盟会成立的情景图)。

2、学生自由谈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3.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上主义革命家,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

4.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武装起义

学生交流: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与帝国主义思想要维护在华的利益有很大关系;而孙中山退位是逼不得已,但动机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衰世凯窃取辛亥节命的胜利果实之后,马上露出他卫恶的嘴脸,加强了独裁始和复辟帝制,最终做了83天皇帝在这样的情况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又开始了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

辛亥革命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失败的一面,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它有着历史意义。

 

在清朝政府的压榨下,受苦最深的是劳动人民,因而首先起来反抗的也是他们。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上主义革命家,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自愿分成两方进行辩论(甲方: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乙方:

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没被根除,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全完成。

分析最后结果。

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孙中山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课堂检测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来到嘉兴南湖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

王玉红

教材分析:

“来到嘉兴南湖”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主要设计了“南湖游船”“光辉的历程”两个主题活动。

第一个主题活动“来到嘉兴南湖”主要探究南湖上的这艘游船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联系。

教科书从学生来到嘉光南湖浏览的现实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在材料的呈现上,教科书不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进行简单说教,而是图文并茂地概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前中国革命的屈辱斗争史。

从学生的对话讨论中引起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诞生背景的探究举。

然后通过资料收集,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及组织基础,加深对中国共产党诞生伟大大意义的理解。

组织活动的形式可根据各地实际,采取参观、游览、查资料、访问等形式开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活动和收集资料,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2.了解毛洋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大钊等党的老一辈领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3.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参观活动和收集资料,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本节课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课标精神让学生通过参观活动和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

王玉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师:

这是一艘美丽的游船,普通但不平凡。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的外观与其他的画舫没有什么区别,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它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谁愿意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讲这艘游船的故事?

师:

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