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4952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词语解释

1.光彩夺目:

形容颜色和光泽非常耀眼。

2.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3.挨挨挤挤:

(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课文指荷叶长得很茂密,互相挤在一起。

4.小巧玲珑:

形容小而灵巧.精制。

5.零零星星:

零碎的,少量的。

6.欢歌笑语:

欢乐地歌唱谈论。

形容非常快乐、热闹。

7.成千上万:

形容数量非常多。

8.饥寒交迫:

饥饿和寒冷同时逼迫。

9.皑皑白雪:

洁白的雪。

10.郁郁葱葱:

(草木)苍翠茂盛。

11.清澈见底:

指水清而透明,可以看见水底。

12.应有尽有:

应该有的全都有了。

形容物品很多。

13.沉默不语:

不说话。

14.不约而同:

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15.亡羊补牢:

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16.南辕北辙:

心理想往南边去,却架车往北走。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17.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18.大吃一惊:

形容对意外发生的事情非常吃惊。

19.孤单失群:

孤孤单单,找不到同伴。

20.密密麻麻:

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21.连绵不断:

(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22.若隐若现:

形容隐隐约约.模糊不清。

23.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24.日月如梭:

太阳和月亮像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5.受益无穷:

得到数不尽的好处或利益。

26.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静。

27.情不自禁:

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8.人山人海:

形容聚集的人很多。

29.诚心诚意:

形容非常真诚。

30.脱口而出:

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31.异口同声: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32.神气十足:

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非常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课文指孩子们因自豪而特别得意的样子。

33.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

34.寂然无声:

形容寂静的样子。

35.四面八方:

各个方向。

36.七嘴八舌:

形容很多人说这说那,议论纷纷。

37.迫在眉睫:

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逼近眼前。

38.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高兴。

39.如愿以偿:

愿望得到实现。

40.蹑手蹑脚:

形容走路时轻手轻脚的样子。

41.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2.寸草不生:

连小草都不生长。

形容十分荒凉。

43.古往今来:

从古代到现在。

44.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

课文中指全世界。

45.迫不及待:

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46.目不转睛:

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47.恋恋不舍:

形容舍不得离开。

48.顺流而下:

顺着水流的方向行驶。

49.无影无踪:

没有任何踪迹。

50.荒芜人烟:

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51.身无分文:

身上没有一文钱。

形容极其穷困。

52.趔趔趄趄:

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53.名不虚传:

传播的好名声一点不虚假。

54.琳琅满目:

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55.和颜悦色: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56.栩栩如生:

形容非常生动,像活的一样。

57.爱不释手:

喜爱得舍不得放下。

58.语无伦次:

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59.清晰可辨:

清楚,可以辨别出来。

60.纵横交错:

竖的横的交叉在一起。

61.下落不明:

不知道所要寻找的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62.闻名遐迩:

远近有名,形容名声很大。

63.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4.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一样,没有血色。

65.欢歌笑语:

欢乐地歌唱谈论。

66.熊熊大火:

形容火势旺盛。

67.奋勇前行:

鼓起勇气向前行进。

68.交口称赞:

大家一致地赞扬.

69.闻名遐迩:

名气很大。

70.狂吠不止:

狂叫不止。

71.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很多。

72.琳琅满目:

比喻眼前充满了各种美好的东西。

73.语无伦次:

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74.名不虚传:

流传开来的名声和实际相符,形容确实很好,不是徙有虚名。

75.无影无踪:

没有任何踪迹。

76.荒无人烟:

荒凉,冷清,无人居住。

77.趔趔趄趄:

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78.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自己抑制不住。

79.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

80.迫不及待:

急迫地不能再等待。

81.目不转晴: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或看得入神。

82.恋恋不舍:

舍不得离开。

83.夜幕降临:

黑夜来临

84.寸草不生:

连小草都不生长,形容遭天灾人祸后的凄惨景象.

85.如愿以偿:

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了满足。

86.羞愧万分:

感到难为情,很不好意思。

87.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88.蹑手蹑脚:

轻手轻脚,形容行动小心谨慎。

89.迫在眉睫:

比喻事情已临近眼前,非常紧迫。

90.神气十足:

精神饱满,显得很自信。

91.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做事情精力不集中。

92.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静。

93.和颜悦色:

形容和蔼的脸色.

94.不约而同:

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95.郁郁葱葱: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96.日月如梭:

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97.翩翩起舞:

形容轻快地跳舞。

98.受益无穷:

得到的好处是无穷无尽的.

99.皑皑白雪:

形容霜.雪洁白。

100.小巧玲珑:

(东西)精巧细致。

1.锐利:

(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

2.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3.犹豫:

拿不定主意。

4.悲惨:

境遇极为痛苦,令人伤心。

5.弥漫:

(烟尘.云雾等)充满,布满。

6.晚霞:

日落时出现的彩云。

7.罢工:

停止工作。

8.遐想:

漫无边际的想象。

9.皎洁:

(月光)明亮而洁白。

10.费解:

(言词话语)不好理解。

11.奥秘:

奥妙和秘密。

12.啜泣: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13.尴尬: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14.绝招:

独一无二的,绝技。

没有人能赶得上的技能。

15.棘手:

形容事情很难办,像荆棘刺手。

16.教诲:

教育训戒。

17.湛蓝:

深蓝。

(多用于形容天空,湖海等。

18.料峭:

形容春天的寒冷。

19.俊俏:

相貌好看。

 

《1.燕子》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

为什么呢?

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

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

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

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

“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

”“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

”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

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

记得有一首歌唱到:

“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

”而我想说的是: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2.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

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

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

使学生领会到:

《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

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

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

“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

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3.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

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文中有二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洁白素雅的本色。

尤其是那幅特写图,准确生动地展现了荷花初放、盛开、花骨朵儿的三种形态。

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这两幅图,让学生图文对照通过观察图画,品读课文,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结合第二自然段安排了背诵训练。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

图文对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但是,课后,当我静下心来,再次审视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却发现了许多遗憾之处。

首先,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虽然十分精美,但我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观察。

如果在教学中,能适时地让学生来说一说图中的荷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荷花。

我想学生对荷花的情感定能更上一层楼。

其次,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不够,训练不到位,或者说对有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把握不准。

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这个“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

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

学生懂得“冒”有长、钻、伸的意义,不过用“冒”又比这些词好,可具体好在哪里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虽然小结时,我点明“冒”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和它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比其它字更为传神地写出了荷花不经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机。

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很多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4.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

特点:

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

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

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

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

“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

”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

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

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

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

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

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

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

《5.翠鸟》教学反思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

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

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

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

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

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

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6.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

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

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

”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

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

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

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

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

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

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

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

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

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

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

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

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

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

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

该怎么读呢?

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

”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

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

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8.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

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

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

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

保留自己的判断!

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

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

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

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

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

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

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

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

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

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

”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

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

《9.寓言二则:

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

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

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

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

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

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

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

“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

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

”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

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9.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

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

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

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

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

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10.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的设想是何不引导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