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491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文复习资料

  《马说》唐朝

  韩愈

  、《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

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

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

”结束。

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

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万马奔腾

  马到成功

  一马平川

  老马识途

  车水马龙

  马不停蹄

  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8、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的命运。

  9、“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20、选段中“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实际上是讽刺了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

  《陋室铭》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解: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答: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3、表现作者写作主旨的是哪一句话?

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重点词语的解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

使……扰乱

  劳:

使…………劳累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0、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写社会交往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活板》

  、如果遇到生僻而平时没有准备的字,怎么办呢?

  答:

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为什么不用木料刻字印而用胶泥呢?

  答: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3、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

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活板的“活”体现在:

A制字是活的、B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印刷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D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E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F收藏活

  4、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布字、火炀、按平

  、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6、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

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答:

更互用之、每一字皆有数印

  7、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程序。

  答:

刻字、排板、印刷、拆板

  8、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令坚)(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9、文采用了(程序)说明方法。

  0、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

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

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

  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

(3分)

  答:

列数字:

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举例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打比方:

薄如钱唇、字如平砥。

作比较: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2、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

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答: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3、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

“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说明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4、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

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答:

(1)_更互用之__

(2)每一字皆有数印___

  、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6、介绍活字的制版过程,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7、文中极为神速、瞬息可就、瞬息可成、殊不沾污等说明了活板印刷的优越性。

  8、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答:

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

北宋庆历年间,毕生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

这是我国己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核舟记》

  .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

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

  3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答:

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

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

有何作用?

答: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

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6、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答: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

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7、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

为什么?

答: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

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8、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

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答:

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9、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

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0、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答: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

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

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依次介绍作者细致的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的技艺。

  《口技》

  一、文中表时间性的词语的分类是:

  

(1)表示突然发生:

  忽然。

  

(2)表示几事同时发生:

一时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既而。

(4)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

  少顷

  未几。

  二、在下列()中填上适当的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

  

(2)俄百千(个)人大呼,百千(个)儿哭,百千(条)犬吠

  (3)虽人有百(只)手,手有百(个)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张)口,口有百(条)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三、联系文回答问题

  、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

善。

  2、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

侧面描写,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文中前后两次把表演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答:

开头提到“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明道具的简单,作为烘托,与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尾重提道具,是证实、强调刚才发出的一切声响都主要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的,从而更加突出表演者技艺的精妙。

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浑然一体。

  4、文中有两处以动写静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味其妙处。

答:

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咳嗽;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古诗中这样的例子: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

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