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4667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docx

北京大学历史教学法教案

北京大学

课程教案

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法

学时28学时

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法

授课教师马江山

授课对象历史学三年级本科生

 

2013年5月11日

授课时间:

教学第1—2周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题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功能和任务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了解本课程学习的任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理解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从宽阔的视野去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的意义,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从而热爱祖国的中学的历史教育事业。

本授课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中学历史教学的功能、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本授课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是新学期第一节课,老师首先概述当前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现状,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来导入新课。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根据于国家对中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历史知识的特点,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科学。

第一,认为它是属于历史科学范畴,强调历史教学法是研究如何讲授历史,因而把历史教学法讲成史学方法论,而与“史学概论”混淆不清。

这种看法流行于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初期。

第二,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教学论属下的一门分科教学法,它属于教育科学范畴。

第三,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和历史科学综合在一起的边缘科学,这是近年来对历史教学法的一种看法。

提问:

你是怎样看的?

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以教育学原理和历史学科特点相结合而去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一般规律和历史科学内容的辩证统一。

但探讨教学规律离不开教育心理学;探讨历史科学又离不开哲学,所以这就确定了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科学属性,是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它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科研成果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并使自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教师强调历史学科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传统观点: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现在的认识:

一是为什么教和学,包括历史教育原理、历史教育史、历史学科性质、历史教育功能和基本任务等研究问题;二是教什么、学什么,包括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等研究问题;三是怎么教和学,包括历史教学过程、历史教学原则、历史教学方法、历史能力培养、历史学习心理、不同类型历史教学(古、今、中、外,人物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等)、历史课外活动、历史教学测量评估等研究问题;四是什么人来教,包括历史教师素养、历史教师进修等研究向题。

2、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内容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

)提问:

具体而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呢?

第一,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这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

第三,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第四,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3、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

)提问: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科书中所罗列的研究方法中,你认为不太适合的或不属于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的有哪些?

第一,观察法。

第二,调查法。

第三,访问法。

第四,实验法。

第五,理论研究。

第六,个案研究。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功能和任务

教师提问导入新课:

什么是历史?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历史有什么作用?

历史可以借鉴么、借鉴什么?

从中学生可能获得什么?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功能

1、历史学科的特点

教师提问:

历史学科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至今在国内历史教学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各门学科本身的学科性质与特点迥然相异,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应丰富多彩。

历史教育的本义、历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均与历史学科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探求历史教学的本质,必须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

否则,中学历史教学“连最起码的‘学什么’、‘为什么这样学’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变的只是课程接受方式和教科书内容”,这样的改革“在历史教育中并不会产生多少力量”。

(1)历史学科的前瞻性、当代性

教师提问:

为什么学习历史?

是为了形成历史意识,产生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更好地为现在、未来服务。

历史教育是为了民族繁荣、进步而进行的精神的、文化的教育,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得以实现。

所以,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前瞻性的,绝不是回顾式的。

(2)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历史属于人类自身人文世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人文教化给我们的思想教益是无法估量的,透过历史,我们可以获得广阔的人生视野与阅历,有助于我们智慧的生成。

教师提问:

我们的道德呢?

我们常说: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我们有没有想一想,你在你的身边能够看到哪些五千年文明抑或文化的表现?

文凭等于知识吗?

知识等于文化吗?

为什么我们要受教育?

为了得到一张文凭?

还是一种职业技能?

还是……

(教师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谈出自己的见解、看法。

(3)历史学科的主客观统一性

历史具有主观性。

一个历史文本,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即使同一个史学家,此一时彼一时的心境、阅历不同,对文本的看法也会不同。

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根据不同或相同的史料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观点、解释,他们的作品在人们眼中可以呈现相异的历史画面。

教师提问:

我们传统课堂一再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与科学的共性:

作为一门严肃的学术,史学与一切科学一样遵循共同的规范或准则,如信守事实、言之有据,以追求真理为目的。

探求事实与因果解释的真。

史学与文学艺术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在原初形态上,“文史不分”是中外通例。

与文学的共性:

都渗透着深刻的人文情怀。

史学与文学使用着同样的语言。

从文本的可读性出发,史学家往往在自己的叙事中运用了许多文学家惯用的手法,如生动的细节包括人物富有感染力的言行,轶闻趣事等等。

2、中学历史教育的本质

教师提问:

什么是历史教育?

什么是历史教学?

从历史课我们学到什么?

这是我们应该再次思索的问题。

是知识吗?

还是分数?

(引发学生的反思。

(1)人文教育

历史是人的活动,历史学是以人为中心来研究历史的,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历史学科不仅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认识和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作出价值和道德判断,是好的还是坏的,是美的还是丑的,从而触动心灵和情感。

好的学习,坏的避免。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曾说:

历史最高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

近代西方学者柯林武德说,历史学是人类本性的自我认识,是一门人性的科学。

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够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认识素材。

历史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

历史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教学过程都应围绕这一基本功能而进行。

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区别是什么?

自然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它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它强调客观事实。

自然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是一个启智的过程。

人文学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丰富性,它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它强调主观感受。

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来看,历史教育的素材是最丰富的,其人文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热爱生命,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分清真善美,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规律,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自觉为美好生活奋斗。

在历史教育中,历史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都将给人以心灵、品格上的震撼。

教师提问:

我们的历史教育有人物活动么?

如果没有,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历史教育在本质就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功能。

人文教育离不开传统,这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文化争存。

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

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作为民族生命渊源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钱穆:

《革命教育与国史教育》,见《文化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公民教育

教师提问: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为了学会做人!

公民意识首先是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公民意识还包含着对世界整体性认识,以及对本国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师提问:

什么是爱国?

历史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师提供资料:

公民教育的观念:

一、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并将国家的意识与利益系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之中;二、培养公民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以文化的熏陶为轴心,着力于公民品质的开发。

公民教育是社会民主化的产物。

其主要内容有:

自尊、自爱、诚实、正派、勇气、个性、尊重、宽容、合作、学会思考和行动等。

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围绕公民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性思考和行为能力为中心的全人格教育。

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方面努力做到:

第一,历史教育要立足现实,探讨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

第二,借助历史事实使历史教育真正成为思考的学科,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质疑、答疑、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等个性品格。

第三,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二、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

教师提问:

历史等人文学科应试教育有什么危害呢?

(引发学生重新思考)

教师提供材料:

道德法规教育往往流于空洞而古板的照本宣科,成了年轻听众‘强耐而心不在焉’的科目。

学校、社会过于偏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量化标准,使学生拼命存储越来越单调的专业知识技能,脱离社会实际与民众,从而造成情感失控,心理变态,行为失常,有知识没文化,有智商没人性,受教育没教养。

这一切预示着社会潜伏着的巨大人文危机。

(李燕语)

学生反思、回答。

(1)促使受教育者加深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体认,树立民族意识与精神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钱穆:

《国史大纲》第2-3页。

历史教育肩负认识自己、国家、文化与涵养社会感的任务,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历史教育对国家认同、国民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过去,产生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自我认同,才能将历史的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使历史产生借鉴作用。

一个民族只有大家都有相同的历史记忆,才会产生历史认同,进而才会有民族的认同与国家的认同。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必须在本国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实施,必须从本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出发,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面对历史记述不可避免的争论,历史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主观地选择与理解,历史理解需要解释及思考能力。

因此学习历史的意义便在于学习主体建构认知的过程,学习搜集分析资料、认知证据客观存在意义,在历史本质的学习之中培养批判、理解与分析能力,而非对历史表述或历史解释进行记忆背诵。

教师提问:

什么是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

你如何看待这些?

为什么历史教学要强调这些?

(学生思考、回答。

4、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

我国传统历史教学之所以毫无趣味,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简单,缺乏思考性,销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提问:

历史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

谈谈你的体会,你从初中到现在,你在历史课堂上产生过这种兴趣与欲望么?

(引发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供学生学习的参考图书与资料: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静等著《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赵亚夫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齐健编著《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任长松著《高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朱可著《中学历史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稚勇、方明生编著《社会科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沈晓敏主编《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赵亚夫编著《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卫东编著《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王铎全、李稚勇编著《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台湾历史学会编《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论文集》,稻乡出版社2003年版。

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授课时间:

教学第3周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题目: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节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及变化有一个了解,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了解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的要求。

本授课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理解中学历史教学标准

本授课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而言,我国的历史教育存在哪些缺陷呢?

(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历史课程如何改革?

一、我国历史基础教育的现状

第一,课程目标基本上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经常出现走极端的现象。

第二,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历史教科书,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在学习结果方面又没有清楚明晰的描述,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第三,课程实施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

教学过程基本上围绕着历史教科书转,奉教科书为“圣经”。

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是教科书内容的机械重复。

学生不了解历史,历史感不强,朝代、年代顺序颠倒。

第四,课程评价受高考“指挥棒”消极一面的影响,使得历史课程的评价过于注重选拨、甄别和淘汰的功能,注重卷面分数的高低;过于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程度。

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第五,历史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参与、忽视学生的思维,学生缺乏自己的历史观,人云亦云。

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讲述讲解为主,辅以简单的提问。

第六,忽视历史教学关键:

民族认同教育。

忽视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教师提问:

按照历史课程教育的本质,我国的历史课程应该怎样改革呢?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对于此次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是怎样规定的呢?

(教师补充介绍六点改革建议。

一是明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

历史课程是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不再是为部分升大学的学生服务的一种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现行历史课程与大学历史专业课在质上看不到区别,所以,要改变这种普通中学历史课程非基础课程的性质。

二是转变普通中学历史课程的功能。

现行历史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传授历史知识,视学生为知识容器,这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学生仅仅作为知识容器,不可能变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要改变这种课程功能,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达到“三会”的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贯彻与实施都是为了促成这一课程功能的转变。

三是制定普通中学历史课程的原则。

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具体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次历史课程的设计,必须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此为指导,组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研究我们的教法与学法,开发我们的课程资源,做好我们的教学评价工作。

三、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新的史学观念

(1)从单纯注重历史事件的考证到强调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

(2)从强调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到重视历史研究者的主观性,即重视历史研究的主体感受。

(3)从强调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到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4)从重视政治史、精英史转向关注社会生活和普通人的历史。

(5)重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视在史学研究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2、课程改革的理念

第一,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中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四,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五,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六,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

谈谈你对历史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

教师提问:

什么是课程标准?

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我国现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涵义

所谓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大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性确定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是编写教科书、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及的;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

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2、《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与作用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1、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4、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5、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1、课程目标明确、具体

2、主题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

在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中,规定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主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在选修课中,规定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大学习主题。

3、开放的历史课程

4、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提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5、倡导多样的教学方法

6、实行学分制的学业管理模式

教师提问:

从历史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你所理想中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

1、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宏观的历史知识和具体的历史知识两方面。

宏观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够从宏观上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

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搜集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较高级的情感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有自尊感、好奇感、依恋感等。

受教育影响、后天形成和发展的有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

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它还指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它还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