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
《农业概论》必修课 复习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资源——泛指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
3.农业资源——即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
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5.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6.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7.生物资源——包括森林、灌丛、草场等所构成的植被、水生生物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
8.自然资源利用——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式和实践。
9.自然资源保护——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10.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和环境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结构实体。
11.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12.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13.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14.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5.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16.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17.“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体而言即建设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18.农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群体。
19.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各种公益性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
20.农业公司——是指以企业经营方式为主,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或相关农业服务的经济组织。
21.农业一体化经营——是指农业同产前部门与产后部门通过经济上、组织上的结合,或通过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
22.农业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原则,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而制定的具有激励或约束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行动准则。
农业政策一贯是党和国家指导和推动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手段。
23.农业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24.农业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主要通过市场,对农业生产和流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进行主动调节的一种政府行为。
25.国民待遇——指在贸易协定和条约中,缔约国之间相会保证给予另一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26.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实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27.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步向农业领域渗透、移植和交融的结果。
28.农业科学体系——是由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应用科学和农业社会科学构成的农业科学知识系统。
29.农学(狭义)——是研究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30.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门类。
31.农业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32.技术——则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手段和工艺体系,其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和自觉应用。
33.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34.生态平衡——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相对的稳定。
35.城镇化——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36.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各种公益性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
37.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与比例。
38.“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9.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
它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40.农业科技发展——是指农业知识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上升和进步过程。
41.农业资源——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42.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
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43.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44.土地资源——对人类当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有用的土地。
45.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
46.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47.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48.草地资源——指草地植被的群落类型及其生产力。
49.水产资源——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50.珍稀生物资源——指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珍稀动植物
51.天敌资源——指有利于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益虫、益鸟、蛙、益兽和有益微生物等。
52.自然资源利用——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式和实践。
53.自然资源保护——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54.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55.环境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导致对人类健康和生物生存有不良影响的现象。
56.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质的总量。
57.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或者说为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58.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59.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60.洪涝——是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它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61.宜耕期——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才适于耕作,这时耕作的阻力小,耕后土壤疏松散碎,有助于非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称为土壤的宜耕期。
62.4.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将不同作物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顺序循环种植的方式。
63.5.自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低于5%的作物。
64.狭义上的农业法——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法律规范。
65.广义上的农业法——调整一切涉及农业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除包括狭义上的农业法外,还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法、农业劳动法、农产品贸易法、农业财政法、农业金融法等等。
66.政策——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其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行动准则。
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
二、填空题
1.导致“温室效应”的三种主要气体是——CO2、CH4、N2O。
2.《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把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区。
3.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产生的科学基础主要是生物技术、信息科学技术与材料科学技术。
4.从性质上可将农业组织分为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农业合作社和私人工商业公司。
5.某地区欲发展稻-稻-油一年三熟制,则该地区≥10℃积温需4800℃以上。
6.大豆的起源地是中国,烟草的起源地是美洲。
7.我国于1996年启动超级稻研究计划,已于2014年实现亩产1000kg的目标。
8.日本与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显著特点分别是综合性很强和专业性很强。
9.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5%~45%。
10.按种的数目排队,我国植物种类排世界第三,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
11.从古至今,农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12.按照能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以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
1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
14.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分。
作物学是一级学科,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二级学科。
15.我国10大农区中,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黄淮海区。
16.水稻起源于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到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椭圆形丘陵地带。
17.玉米起源于中美洲。
18.大豆起源于中国。
19.狗是最早驯化的动物。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1993年7月2日通过的。
21.中国农业科学体系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22.亚洲的主要农业生产大国有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
23.欧盟的主要农业生产大国有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
24.南美洲的主要农业生产大国有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
25.WTO的基本原则是:
、非歧视性原则B、透明度原则C、自由贸易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26.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7.按种的数目排队,我国植物种类排世界第三,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
28.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丘陵山地。
29.按照能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以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
30.例举我国主要珍稀生物资源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金丝猴、丹顶鹤、云豹、
31.在2006-202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到2020年全国耕地确有量18.05亿亩,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通过引导开发未利用地形成新增建设用地1875万亩以上。
32.在我国,被称为活化石的植物,如银杉、银杏、水杉、水松等
33.我国森林覆盖率“十一五”为20.36%,“十二五”目标是21.66%。
34.2011年统计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35个。
35.1999年开始中国生态农业省的建设,第一个生态农业省建设试点为海南省。
36.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①阶级性。
②正误性。
③时效性。
④表述性。
它由有权机关用语言和文字等表达手段进行表述。
37.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分为对内与对外两大部分。
对内政策包括财政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军事政策、劳动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
对外政策即外交政策。
38.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39.法是明确、具体的规范,是政策的定型化,比政策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40.省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审批权限包括:
征收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土地。
即:
低于35公顷面积的耕地(不包括基本农田);低于70公顷面积的其他土地。
41.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三农”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里的“三农”是指:
农业、农村、农民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答:
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农村是重要的工业产品的市场;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
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农业为社会提供适量的劳动力和就业机会。
2.简述造成农业生产波动性的原因。
㈠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㈡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农业生物因素突变、农业环境因素突变、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失误、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
㈢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3.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试举例说明(至少各举3例)。
答:
有利之处——①增加绿色覆盖,缓解温室效应,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例——稻田水面蒸发和叶面蒸腾吸收带走大量的热能,使周围气温下降,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②更新空气,消除尘土飞扬。
稻田作用最明显。
③人工湿地系统(稻田)净化污水,消解有毒物质,钝化或无效化无机有毒物质。
不利之处——①过度开荒和放牧,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导致洪水泛滥;“三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②化肥过量施用,污染地下水,使地表水(河流、湖泊)富营养化;③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污染环境,影响人类生存;④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如白色污染等;⑤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表局部沉陷,沿海城市(如上海)海水倒灌,地下水污染,出现树木死亡现象。
4.简述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
5.简述农业区划的原则。
1、要有明确的市场经济观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来安排作物品种或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结构;
2、必须树立鲜明的生产观点,坚持为加速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3、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完整地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性,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4、要有长期的观点,作分阶段的安排,并保持连续性。
6.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污染等日益扩展、耕地资源锐减。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均有林面积低,造林护林任务艰巨、森林资源浪费严重、森林火灾、病虫害严重。
农业用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开采过量,水质污染加剧。
7.简述农业环境的特点。
范围广:
除了人迹罕至的远海、荒漠、冻原及城市和工矿区外,都属于农业环境。
不稳定性:
主要是人类的原因造成的。
人们为了追求高产与效益而单一种植和养殖少数理想的生物品种,使农业生态系统变得单调,缺乏对抗环境条件变化的强大“缓冲力”;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产,人们向农业生态系统给予大量投入,使农业环境成了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出的开放系统,不稳定性大增。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和恢复: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渐进性的,一旦觉察到就表明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程度了,想恢复和改善就困难了。
8.简述农业环境的保护利用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表现在农业环境系统是由诸多环境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系统内部各要素相对独立,又有稳定的联系,形成有序的结构,有机的整体。
生态平衡原则:
农业环境即是农业生态系统,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从以往的过失中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简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答:
㈠脆弱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相当脆弱,主要表现在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还是第一产业;其次表现在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
㈡基础性——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农村产业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
㈢产业关联性——由于农村产业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因而农村产业中某一或某几个产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㈣内在规律——农村产业结构受到双重规律的支配。
㈤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10.简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订方针,采取调整措施。
循序渐进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
以市场为导向,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质量效益原则:
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因此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必须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
11.为什么说当前形势下,我国还须加强农业立法工作?
其一,只有依法兴农,依法建农,依法护农,才是农业兴旺发达的长久、根本之计。
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我国农村改革正在深化,农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农业与其它部门的联系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政策往往难以协调,必须依靠法律。
国家必须运用政策和法律两种手段来管理农业经济活动。
其三,我国已经加入WTO。
我国必须在WTO框架协议下加强农业立法工作,维护我国农民利益,保证农业健康未定发展。
12.简述农业起源的意义。
答:
1.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2.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3.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4.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
13.农业市场化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
农业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经济运行也是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即农业经济市场化。
农业市场化的特征:
农业主体的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生产方式从分散、多样化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14.WTO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最惠国待遇原则:
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实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
指在贸易协定和条约中,缔约国之间相会保证给予另一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世贸组织成员间互惠互利进行贸易的原则:
主要适用于关税减让;
市场准入原则:
市场准入(MarketAccess)是关于别国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的规定,以及多大程度上允许别国产品和服务的进入;
促进公平竞争与贸易:
WTO是多边贸易体制,一直致力于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促进公平、公正和自由的国际竞争;
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
WTO高度重视发展问题,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履行义务的灵活性和特殊需要;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
当政府实施有关过境货物的法律和规章时,必须迅速予以公布,使更多的个人和公司尽可能的了解贸易的条件。
15.简述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答:
农业科技发展是指农业知识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上升和进步过程。
总的来看,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因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的推动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表现在4个方面——
1.生活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生活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
人口的增长、生活资料的短缺激发了人类的智慧,导致了原始农业的诞生;同样,也是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可以说,不断扩大的生活资料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是农业科技发展最基础、最主要的动力。
2.社会生产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
社会生产包括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而很多工业是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的,因此,无论是工业生产的需求还是农业生产的需求都对农业科技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生态环境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农业是人类与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生产部门,也是首先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部门。
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发展
4.社会文化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是生产和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
对乡村恬静、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
正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一系列既有利于陶冶人们的性情,又有利于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自然、珍爱环境的新型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16.简述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
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了明显优势。
为顺应世界潮流,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我国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二是为了满足我国新阶段农业对科技的需求。
我国新阶段农业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4个方面——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要满足这种需求,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三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
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17.简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答:
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1.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