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386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诗鉴赏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古诗鉴赏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古诗鉴赏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古诗鉴赏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专题.docx

《古诗鉴赏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专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专题.docx

古诗鉴赏专题

古诗鉴赏专题

高三

2012-12-2600:

59

鉴赏古代诗词,要重视古代诗词鉴赏题中的暗示信息。

一是题目的暗示。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题目当然也不例外,它是更为凝练的语言,暗示了诗歌的内容,但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一点。

如2004年上海市高考题:

赤 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消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赤壁景色的雄伟秀丽,大江东去的一泻千里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大战的张天烈火早已熄灭,但那赤色的悬崖绝垄,大战时的处处陈迹,却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金甲武将、文人墨客,人们渴望建立周瑜一样的功业。

明确了这些,再写一段鉴赏文字就不成问题了。

二是序文的暗示。

诗歌一般由诗题、正文组成,词一般由词牌、题目、词序、正文组成。

词序不常出现,当词人觉得词调或词题的叙事尚不尽意时,便将词题延伸为词序,以交待、说明有关这首词的写作缘起、背景、体例、方法等等。

序文出现的几率不高,一旦出现了,就应当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教材中苏轼的词,内容复杂,每一首都表达不同的主题。

因此除了在词调下写题目,有的还加上简明的小序,以便使读者确知其抒写的用意。

如《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一首有序曰“为雪客有善吹笛击鼓者,方醉中,有人送苦寒诗求和,遂以此答之。

”我们读罢,便明白了许多内含的东西。

有这样一道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表达技巧,你最欣赏的是什么?

请作简单分析。

该词的序文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点明了此作的背景,注意到了“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就明白了“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深意了。

词中的表达技巧里对比就很明显了,再做题目也就不难了。

三是注释的暗示。

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也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注释一旦出现了,就一定对考生阅读诗题、回答问题有帮助。

如2005年天津市高考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在平时的复习中,同学们较少接触汪元量这位诗人,对他的经历也知之甚少,乍一看就感觉有难度。

如果大家注意了注释,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感情了。

作为南宋诗人,被元军押解北上,作者感慨万千,此次北去前途渺茫,未知明日如何,东去的江水,似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四百州”曾在南宋统治之下,而今呢?

一个“望”字饱含了作者的万千感情。

有了这个前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就可以分析得出了。

四是问题的暗示。

问题体现着命题者的思路,决定着考生的答题方向,稍不注意便会偏离出题者的本意,造成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写了很多,却不得要领,得不着分。

这就告诫我们一定要注意审题,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问东答西,务必看清题目的导语,把握答题的方向。

如2005年辽宁高考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许多考生没注意到“且用意基本相同”这几个字,而把两首诗的氛围作了截然不同的分析,这就背离了出题人的本意,从而造成了答题的偏差。

另外,被选作考查的诗歌材料,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活本身,绝不会违背生活真实。

既然如此,我们还可利用生活常识的暗示信息来帮助解题。

如200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赵师秀的《约客》,C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判断是错误的。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这样的生活经历可能我们都遇到过,当时,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是“闲适恬淡”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己推人,进而认定C项的表述不恰当。

其实,在这首诗里,“闲敲棋子”貌似悠闲,实质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诗人此时孤寂焦躁的心情。

当然,解答试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对诗歌本身进行深入地阅读、理解、分析,但是,巧用题目、序文、注释、问题选项等所提供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领会作品内容,准确而快捷地找到答案。

 

教学目标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将考点落实到实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高考考点,明确考试要求。

教学重点:

结合典型考题,对考点要求作初步了解。

教学难点:

考点理解。

教学过程:

一、了解命题趋势。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被列为高考《考试大纲》能力层级的最高级E级,是考试能力中要求最高的。

命题形式以往采取客观试题,2002年开始采取主观试题形式,分值原来客观试题为3分(或6分),2002年起为6分,2005高考中,有部分省市的语文试卷试题达到8分,分值自2002年起,把诗歌鉴赏放入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

2003年起考纲对古诗鉴赏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即“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几年考题,我们发现,高考古诗鉴赏紧扣考纲。

二、明确考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近年典型考题解读:

考题1:

(2005年江西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绝 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

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赛,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考题2:

(2005年北京春招卷-12)读下面的词,完成⑴—⑶题。

(7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⑴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然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⑴B⑵诗人通过观客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⑶要点: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

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四、分析预测:

诗歌鉴赏是考查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一种较好的形式,综观近几年来高考古诗鉴赏命题,试题考点设置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命题侧重于对诗歌作品内容的理解;二、注重炼字炼词的考查;三、试题呈现开放式命题的特点;四、试题开始涉及体裁知识。

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方面则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一、选材始终坚持“两非”原则,即“名家非名篇”、“名篇非名家”;二、体裁范围有所扩大;三、题型题量的选择,除有填空填外,其他大都选择了简答题(有的还加了选择题);题量一般是一个大题(一至两首诗歌),后分设2-3个小题。

我们预测:

近几年高考作家作品的选择方面将继续坚持“名家非名篇、名篇非名家”的“二非”原则,一是为了防止猜题押题,不出现前一年考哪个朝代哪个作家的作品,接下来的训练题都基本参照着编写的现象。

二是为了使考查内容丰富些,一般来说,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大都带有特定时代背景、作家风格的痕迹,如果选名家名篇,考生很容易受作家特点的暗示,从而在答题中放不开思路。

“二非”原则下的作家作品选择,既有利于考试的公正、公平性,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的诗歌教学。

在考点的选择方面,我们要关注四方面的内容:

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体裁的选择方面,唐诗宋词依然是近年高考试题选择的重点。

但也不能忽视其它体裁。

在命题形式的选择方面,以开放性为主流,命制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直说的开放性试题。

五、备考指导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心理路径,遵循这条路径,就能迅速地捕捉到有效信息,从而准确规范地答题。

高考试题在命题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这其中蕴含了切入的有效点,我们要学会从以下八个要点切入。

1、从题目切入。

如2003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

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

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中第三联的“诗眼”——“咽”、“冷”,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2、从注释切入。

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如2003年上海卷对“望海楼”、“铁笔”、“沧州”的注释,2002年北京卷对“鹳雀楼”建造背景的介绍。

3、从意象切入。

就是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意象有“云峰”、“古木”、“深山”、“钟声”、“泉声”、“日色”、“乐声”等,分析、体味这些意象,便可进入那种“古”、“深”、“咽”、“冷”的意境。

4、从语言切入。

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歌,如1998年全国卷第14题对贾岛《题李凝幽居》的赏析,题干为“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这里的“解说”实际上是一种浅层次的鉴赏。

其次是推敲诗歌中遗词造句的奥妙,琢磨诗人“两句三年得”的苦心。

5、从题材切入。

古诗常见的题材有:

思乡、隐逸、咏史、幽怨、游历、从军、边塞、登临、爱情、忧国、建功、感遇等等,鉴赏时,如果从此切入,便不会离谱背弦。

6、从“情语”切入。

这里的“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如2002年全国卷24题,诗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诗人的点睛之毛。

抓住了这个“情语”,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

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

因为“故园情”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7、从细节切入。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

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它,便可以挖掘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如2004年全国卷I第16题要求指出并赏析张藉《秋思》中那个生活中的“寻常”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从背景切入。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