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docx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
Ifyouwanttoliveanordinarylife,youwillencounterordinarysetbacks.整合汇编 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1
望月怀远·赏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始两句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丽的月亮初升的景象。
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涯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
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
在这里本应该是诗人非常想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晰,表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
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非常生动恰当,动感十足。
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
“天涯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壮丽画面,使这一句“天涯共此时”展现的境界更为辽阔明朗。
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第二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诗文在开始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
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对月相思,无法入眠。
诗人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因为无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长。
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宁。
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喜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情绪中醒悟过来。
此时诗人表面上是去欣赏月亮,实则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对家乡亲人的怀想中,这更突出了诗人思亲之切。
因望月而怀念亲人,因为怀念亲人而去望月,两相照应,表现出了诗人幽远的怀乡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却不能相见,于是就产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给亲人的想法。
这两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赠给远方的亲人呢,还是回去安寝吧,也许在梦里能够有相见的机会。
其中充斥了诗人无法见到亲人的无奈心情。
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借此更衬托出他思念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使诗的怀远之情更含蕴、更细腻。
诗文在诗人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结束了,余韵犹存,意味深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虽写思念而情绪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
同时诗人无论是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到好处,细致入微。
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显得更为自然、贴切、亲切感人。
张九龄这种自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点评】
郭云:
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2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
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恋情的词篇。
上片,烘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恬静谧,纯净闲雅。
下片,换头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温存体贴和婉言劝留。
本篇作法与周邦彦其他词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构思有新的角度;手法有新的变化;语言有新的特色。
在浩如烟海的唐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所在皆是。
其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有不少作品写得庸俗浅露,词语尘下。
即使是那些较好的词,也常常千篇一律,甚至流于公式化和程式化。
《少年游》作为爱情词来说,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有新的角度。
这主要表现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
作者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这样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这样的对话,表现相互爱恋与深情体贴。
有了这样的道具和布景,有了这样的动作和心绪,就把词中所反映的爱情关系提到一个格调比较高雅的境界,洗净了爱情词作中常见的那种脂腻粉浓、市尘儇薄的庸俗气味。
清沈谦在评论这首下片几句时说:
“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若稍涉牵裾,鄙矣。
”
由于构思的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也自然要有差异。
在以上所选周词的说明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周邦彦的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他善于借景抒情,虚实兼到。
他的某些佳作,主要是靠形象来说话的。
但是,这首《少年游》则与之有所不同,它主要借助白描、叙述与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词中虽也有生活场景与具体细节的描绘,但,那只不过是交待时间、地点与烘托环境气氛而已。
它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表现出来的。
清代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评这首词说:
“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假如没有后片低声而简短的对话,就不可能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柔体贴的恋情。
由于这首词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来表现情绪的,所以,词的语言也有新的特点,即提炼口语,如话家常,纯用白描,到口即消。
这样的语言特点和他那些富艳精工,长于对句,善用动词,深清音律的词作是截然不同的。
这说明,周邦彦确实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可以根据词的内容相应地变换写法,使语言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论这首词说:
“此亦本色佳制也。
本色至此,便足。
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
”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3
凉州词·赏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
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飞入了白云之中。
在高山大河环抱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
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荒芜的边疆环境。
这两句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浑壮阔,也体现了戍守边防地区战士们苍凉而荒芜的境况,为整首诗勾勒出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
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
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
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
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
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
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
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
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后人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
此状凉州之险恶也。
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
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4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⑴直:
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
薄雾。
弄:
飘拂。
⑶隋堤:
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
指柳絮随风飘扬。
行色:
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
京师。
⑹长亭:
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
柳枝。
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
过去的情状。
⑼趁:
逐,追随。
哀弦:
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
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榆火:
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
遥远。
驿:
驿站。
⒀望人:
送行人。
⒁凄恻:
悲伤。
⒂渐:
正当。
别浦:
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
码头上守望的地方。
津:
渡口。
堠:
哨所。
岑寂:
空寂静谧。
⒄冉冉:
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
想到。
月榭:
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
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
”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
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
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
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
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
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
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
谁送行色呢?
柳。
怎样送行色呢?
“拂水飘绵。
”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
“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
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
“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为什么说“闲”呢?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
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
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
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
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
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
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
这里的“又”字告诉读者,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周济《宋四家词选》曰:
“一愁字代行者设想。
”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
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
“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
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
“凄恻,恨堆积!
”“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
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
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
“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
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他不禁又想起往事: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
。
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
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5
宿建德江·赏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曾前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求仕无成,于是,又游历吴越一带。
这首诗就大概作于游历吴越的途中,诗中表达了羁旅愁思。
从“移舟泊烟渚”句可见诗人以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边的画面为开头,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诗人出发为背景,而是独辟蹊径,精取这样一个静谧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诗的气氛,为诗文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日暮客愁新”,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日暮”两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烟”,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
同时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风·君子于役》中有: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写的是黄昏中妇人思夫的情景。
可见这样黄昏的景色,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愁绪,孟浩然也不例外。
诗人虽然在这里露出一个“愁”字,但没有深写,而是笔调一转又开始描写景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用一对写景的句子,将自己的种种愁绪化入到无边无尽的景中。
暮色苍苍,平野辽阔,天空好像比树木还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亲近。
“旷”和“低”相互映衬,“清”和“近”相互衬托,诗人选取了这个只有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独特江景,寄寓他内心的愁绪。
在寂静的夜色中,诗人终于发现明月还和游子亲近,这顿然使愁苦的心情宽慰了许多。
诗人看到水中明月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文写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虽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绪又怎么能是一个明月就能驱散得了的呢?
诗人没有在最后铺陈写月就说明了这点。
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乡愁,结合孟浩然苦读诗书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经历,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绪难消。
在客居他乡之时,他思念家乡,也不免因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怅满怀。
整首诗中的幽静气氛,恰恰反衬了诗人心潮澎湃,内心无法平静。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句,却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达含而不露,意蕴无穷,思绪和景色和谐统一,精练巧妙,浑然天成。
【后人点评】
《唐人绝句精华》:
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6
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①燎:
烧。
②沈香:
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
沈,现写作沉。
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③溽(rù)暑:
潮湿的暑气。
沈约《休沐寄怀》:
“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溽,湿润潮湿。
④呼晴:
唤晴。
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⑤侵晓:
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近。
⑥宿雨:
昨夜下的雨。
⑦清圆:
清润圆正。
⑧一一风荷举:
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举,擎起。
司空图《王官二首》诗:
“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
⑨吴门:
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⑩长安:
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⑾旅:
客居。
⑿楫:
划船的短桨。
⒀芙蓉浦:
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
“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
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这首词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境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词写的是盛夏的清晨,而孟浩然写的是“春晓”。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
作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晚色,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上四句是第一层。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
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
“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
这句很象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
形象如此逼真!
“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
作者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
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
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
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
“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
前四句是思归。
换头两句故作推宕。
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
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